书城文学四书五经名句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15373100000028

第28章 易(2)

[鉴赏]

屯卦在《周易》中是第三卦,紧挨在乾、坤二卦之后。其卦意是难——艰难、困难。《周易》全书充满了现实主义的精神与求实的作风。它在通过乾、坤二卦确立了总纲后,首先考察了人们的生存环境和现实世界。根据《周易》,人们只有从实际情况出发,才能够找出真正有效的方法,才能发现正确的道路去实现目标。

由于是从实际情况出发,《周易》将屯卦的意义规定为难,这并不是仅仅是对生活经验一般总结,而是出于其宇宙观与本体论。《周易》认为,世界是宇宙演变的结果,世间万物则是天地相互作用的产物,这与基督教显然大相径庭。第一卦乾卦象征天,第二卦坤卦象征地,而作为第三卦的屯卦,自然就表示了“天造草昧”,也就是开天辟地时,万物产生的种种艰难。推而广之,屯卦就代表了在任何时代,一种新事物的产生与发展所必定要经历的各种艰辛。由此可见,屯卦是以一种创业者的眼光去观看整个世界的。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屯卦里,阴阳两种力量的交战、冲突所造成的艰难并不全都是消极因素,它从生命哲学出发,认为其中蕴涵着创生的能动力以及勃勃生机。《彖传》就将这种思想表达得十分形象生动。它说:“动乎险中,大亨贞。”“动”是下卦震之意,指雷;“险”是上卦坎之意,指水、雨;“亨”意为美好;“贞”读为正,这里表示合乎时节,合乎规律性。这句话指出了,雷雨合乎时节的出现,对万物生长是十分有利的。由此就使得我们能够认识到,阴阳二气,也就是对立的两种力量的交锋并没有什么可恐惧的,挑战与机遇并存,希望与风险共生,正是大的动荡中才蕴含了希望;事物成长之中遇到的艰难也不足称畏,因为困难只是暂时的,就像雷雨一样不会持久,而新生事物经过暴风雨的洗礼后,将会在人们面前将出现崭新的面貌。由此可见,屯卦,尤其是其彖辞充满了一种积极进取、不畏险阻的豪杰精神。正是这种精神与求实精神的结合,才能保证人们取得成功。

泰卦

瘙棯(下乾上坤)泰[1]:小往大来[2];吉,亨。

《彖》曰:“《泰》,‘小往大来,吉,亨’,则是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内阳而外阴[3],内健而外顺,内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长,小人道消也。”

《象》曰:“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4],辅相天地之宜[5],以左右[6]民。”

初九:拔茅茹,以其汇[7]。征吉。

《象》曰:“‘拔茅’、‘征,吉’,志在外[8]也。”

九二:包荒[9],用冯河[10],不遐遗[11]。朋亡[12],得尚于中行[13]。

《象》曰:“‘包荒’、‘得尚于中行’,以光大也[14]。”九三:无平不陂[15],无往不复[16]。艰贞无咎[17]。

勿恤其孚[18],于食有福。

《象》曰:“‘无往不复’,无地际也[19]。”

六四:翩翩[20],不富,以其邻不戒以孚[21]。

《象》曰:“‘翩翩,不富’,皆失实也[22]。‘不戒以孚’

[23],中心愿也[24]。”

六五:帝乙归妹,以祉[25]元吉。

《象》曰:“‘以祉元吉’,中以行愿[26]也。”

上六:城复于隍[27],勿用师[28],自邑告命[29],贞吝[30]。

《象》曰:“‘城复于隍’,其命[31]乱也。”

[注释]

[1]泰:通,表示天地之气、阴阳之气相通。[2]小:指的是坤阴,即此卦之上卦或外卦(即泰卦上面三根爻构成的卦象)。大:指的是乾阳,即此卦之下卦或内卦(即泰卦下面三根爻构成的卦象)。小往大来:阴本来在下,由下而上,故曰“往”;阳本来在上,由上而下,故曰“来”。小往大来有阴阳相遇、相交、相通之象。[3]内:指泰卦下面三根阳爻构成的内卦,是为乾卦。外:指泰卦上面三根阴爻构成的外卦,是为坤卦。[4]后:君主。财:借为“裁”,剪裁。财成:以适当的举措来实现。[5]辅相:辅助。天地之宜:天地山川适时出现或产生的事物。[6]左右:支配。[7]茅:茅草。茹:茅根。以:及。汇:同类。茅草及其同类是危害庄稼生长的杂草,这里比喻为危害国家生存的势力。[8]志在外:志在征讨外邦。[9]包:借为瓠,即今之葫芦。荒:又空又大。[10]冯(píng)河:浮水渡河,这里是说将大葫芦缚于腰间渡河。[11]遐(xiá):远。遗:遗弃。[12]朋亡:汉帛书《周易》作“弗忘”,古代“亡”、“忘”通用,因此“弗忘”可以解为朋友未死,也可解为不忘记。[13]得尚:得到奖赏。

中行:途中。一说“中行”为人名。[14]以光大:(得到奖赏)是因为帮助朋友渡河的行为表现了崇高的品质。

[15]陂(bēi):倾斜的坡。[16]复:返回。[17]咎(jiù):凶。[18]恤:忧虑,担心。孚:诚信,一说即“俘”字,俘虏。[19]天地际:天地之法则。[20]翩翩:鸟疾飞的样子,形容人的游荡。[21]戒:戒备。孚:这里意为被掠夺。[22]实:财物。失实:失去财物。[23]不戒以孚:《象传》把这句爻辞解读为“不以诚信给以告诫”。[24]中心:内心。愿:借为“傆”,狡猾之义。[25]帝乙:殷代君主,名乙,纣王之父。归:嫁。妹:少女。以:因而。祉:福。帝乙嫁女于周文王,周邦因而得福。

[26]中:正。愿:愿望。[27]复:同“覆”,倾倒。隍:城下沟,即护城河。[28]用师:用兵。[29]告命:请命。

[30]吝:难。[31]命:用兵的命令。

[鉴赏]

泰卦是《周易》中的第十一卦,在六十四卦里具有十分特别的意义。首先,从卦象上看,它可以看作是由两个三爻卦而构成的,即由下乾与上坤构成。而乾卦代表了天,也就是支配的方面,如君、父、夫;而坤则代表的是地,也就是被支配的方面,如臣、子、妻。在传统的观念之中,如果按照上下次序排列,则应是君上臣下,父上子下,夫上妻下。但是,在泰卦中这种位置完全颠倒过来了,这确实耐人寻味。当然,按照符号的排列法则,必然会出现这样的卦象:下面三根爻全为阳,上面三根爻全为阴,这并不足为奇。但是,根据传统观念,对于这样的卦象应该下一条否定的或是不吉利的断语。然而,《易经》给这一卦象的卦名确是“泰”,含有肯定的意味,因为“泰”字常和“太平”、“至尊”等义相联系。卦辞也说是“吉,亨”。而且其爻辞也大都言吉利。由此可见,《周易》并没有把传统的秩序看成是固定不变的,而是视为动态的。

从卦、爻辞所表达出的意义来看,泰卦可说是在中国最早用文字的形式表述了对立统一以及物极必反的法则。虽然在中国的众多古籍之中,很多都包含了十分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但是在古代,第一次以最明确的语言概括这一法则是泰卦“九三”的爻辞:“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这两句话包含的意思有两个,其一是相反相成,其二是事物将会向其相反的方向去变化,也就是物极必反。

这里用“无……不……”的句型着重指明了没有例外,说明这种事物的这种存在方式与运动变化的趋势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因此“无平不陂,无往不复”不是随意选择的卜辞,也不是常见的表达生活哲理的格言,再联系泰卦的卦象,就能够看出,《易经》明显地赋予了这句话以普遍法则的意义。这与卦辞的意义是完全一致的。泰卦被描述为“小往大来”,其中,“小”与“大”这两个对立面、“往”与“来”这一对矛盾都统一在了一个完整的卦象中。乾卦的爻辞仅仅描绘一个事物,也就是龙,与此不同的是,泰卦的爻辞却讲到了几件事,它们虽互不相关,但却都与“无平不陂,无往不复”的道理是相通的,都表明了事物的状况不是固定不变的,总是会向着与原来相反的方向变化,或是变好,或是变坏,关键还是在于人们的主观努力。这一卦的爻辞如果只从字面上去把握,其意义就会显得非常肤浅,甚至会被当作单纯卜辞看待。但是,如果把它们与“无平不陂,无往不复”所蕴含的道理联系起来加以思索,就能逐步地领会《周易》之中的出神入化的智慧。

否卦

瘙棲(下坤上乾)

《否》:否之匪人[1],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2]。

《彖》曰:“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则是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也[3]。内阴而外阳,内柔而外刚,内小人而外君子[4]。小人道长,君子道消也。

《象》曰:“天地不交,《否》。君子以俭德辟难[5],不可荣以禄[6]。”

初六:拔茅茹,以其汇[7]。贞吉,亨。

《象》曰:“‘拔茅’、‘贞吉’,志在君也[8]。”六二:包承[9],小人[10]吉;大人否[11],亨。

《象》曰:“‘大人否,亨’,不乱群也[12]。”六三:包羞[13]。

《象》曰:“‘包羞’,位不当也[14]。”九四:有命[15],无咎,畴离祉[16]。

《象》曰:“‘有命,无咎’,志行也。”九五:休否[17],大人吉。其亡其亡[18],系于苞桑[19]。

《象》曰:“‘大人’之‘吉’,位正当也[20]。”上九:倾否[21]。先否后喜。

《象》曰:“否终则倾,何可长也!”

[注释]

[1]否(pǐ):卦名,象征闭塞之义。匪:非。否之匪人,意思是被闭塞的是不该闭塞的人。[2]小:指的是坤阴,否卦下卦和内卦为纯阴爻。大:指的是乾阳,否卦上卦和外卦为纯阳爻。小往大来:就是说乾阳往外而坤阴入内,比喻君子受到排斥,小人受到重用。[3]无邦:无此邦,意思是此邦将亡。[4]内:提拔到朝廷里担任要职。外:排斥。[5]俭德:节俭的美德。辟:同“避”,避开。[6]荣、禄:都是名词用作动词,意思分别是追求荣华、谋取禄位。[7]拔茅茹,以其汇:

此句在取象上与泰圭卜初九爻相同,意思是连根拔掉茅草。[8]志在君:为君除害。[9]包:裹也。承:借为“霄”,烝肉也。包承:指的是祭祀时以物包烝肉。“包承”也解作心怀惩戒之意,如此,庶民可转为吉利,贵族虽处闭塞,也有亨通的时候。[10]小人:指庶民;小人吉,意思是庶民无牲可献,只有熏肉可供,是小裕之象,故吉。[11]大人:指贵族:大人否,意思是贵族如果也这样,是没落之象,故否。[12]不乱群:意指大人心怀惩戒,不使臣民、群众相乱。[13]包:裹也;羞:熟肉也。包羞:意指祭祀时以物包熟肉,也解作心怀羞耻。

[14]位不当:才德与职位不相称。从爻象上说,“六三”为阴爻,居阳位(第三爻为阳位)。[15]命:天命,有命,已有天命安排之意。[16]畴:借为“寿”。离:借为“丽”,意为附。祉(zhǐ):福。[17]休:犹怵,恐惧的意思。休否:惧怕否闭。[18]其:将要。[19]苞:此处取其草木丰盛之意。苞桑:生长茂盛的桑树,桑树以根深蒂固为特点,系于苞桑,就是说可以像系结于茂盛的桑树一样坚固不拔了。[20]位正当:以正道行其职责,才德足以胜任。以爻位言,“九五”居上卦之中,位正。[21]倾否:倾覆否闭之势。

[鉴赏]

否卦是《易经》里的第十二卦,与第十一卦泰卦一起构成了最为典型的一对对立卦。首先,就卦名而言,“泰”意为通达,而“否”则表闭塞,二者正好代表了两种相反的状态。因此,《杂卦》说:“《否》、《泰》反其类也。”

从卦象上看,它们既是倒爻对立卦,也是对爻对立卦,还是倒经对立卦。所谓的“倒爻对立卦”,也被称为“综卦”,说的是纵向上看,对立的二卦卦象,一卦六爻的排列同另一卦上下颠倒之后的六爻完全相同。所谓的“对爻对立卦”,又称为“错卦”,是横向比较对立的二卦的卦象,相同爻位的两爻爻象正好相反。而“倒经对立卦”则指的是把六爻卦看作是内外(或上下)两个经卦(即三爻卦)构成,对立的二卦,其内外卦呈相互颠倒的状态。泰、否二卦的卦象在上述三种意义上,都呈现出对立形态,这在六十四卦中是较为少见的。

从卦序看,泰卦象征了一个事物或过程达到畅通的状态,但是物极必反,《序卦》有云:“物不可以终通,故受之以《否》”,明确指出了否卦在泰卦之后有着泰极否来之意。

从卦义看,泰卦的卦辞乃是“小往大来,吉。亨”。而否卦的卦辞却是“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二卦卦辞所解释的卦象,其意义完全相反,吉凶也刚好相反。文字的表达形式也都是经过精心考虑之后采用的。以“大往小来”对“小往大来”,这说明《易经》已有意要强调突出这二卦在意义上的对立,并且《彖传》和《象传》在解说这二卦的卦义之时,都严格地采取了类似的对比的手法,也是刻意表现了二者的对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