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唐宋词精品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15373000000063

第63章 宋词篇(19)

三叠抒写对故国的相思之情。突如其来的变故使词人在寂寞中回顾往昔,只觉飘泊是梦。直到衣衫上的香气消散了,才真正感觉到自己与她(中原故土)的分离。美好的生活已随风去,山河春色依旧,怎不让人感到惆怅?“怅别后”句是以典故写出物是人非的沧桑巨变。结语与上叠的“中酒心情”相应和,升华了全篇的相思之情。“暂”字极言故国之思的无限沉痛,深化了全词的主旨。

石州慢

张元斡

寒水依痕[1],春意渐回,沙际烟阔[2]。溪梅晴照生香,冷蕊数枝争发。天涯旧恨,试看几许消魂?长亭门外山重叠。不尽眼中青,是愁来时节。情切,画楼深闭,想见东风,暗消肌雪。孤负枕前云雨[3],尊前花月[4]。心期切处,更有多少凄凉,殷勤留与归时说。到得再相逢,恰经年离别[5]。

【注释】

[1]寒水依痕:溪水落下的痕迹依然与从前一样。这句是化用杜甫《深冬》的诗句:“花叶唯天意,江溪共石根。早霞随类影,寒水各依痕。”[2]这两句是化用杜甫的《阆水歌》:“正怜日破浪花出,更复春从沙际归。”[3]孤负:辜负。云雨:是化用“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典故,写夫妻恩爱。[4]尊:即“樽”,酒杯,盛酒用的杯子。[5]经年:多年。

【鉴赏】

这首词写常见的闺怨题材,却出笔新奇,笔法委婉精妙。以致有人以为通篇比兴,言闺中相思有寄托遥深之意,暗寓作者失意后宿愿难了的苦衷,这可为一说。词风的清晰婉丽、空灵绝妙使人们更倾向于将闺中少妇看成作品的抒情主人公。

上阕着重叙述春景,即景生情。开头“寒水”几句都是化用杜甫的诗句以点明初春季节。溪水涨落的痕迹与冬天没有两样。“渐”暗示春已渐渐地临近,“沙际烟阔”写由此细致觉察到的春的讯息。平坦的沙地上水气迷漾,春草快要钻出来。接着,开阔的远景由特写的“溪梅”代替:它在春光照耀之下香气勃郁,在春寒料峭之中争相吐艳。以下转入抒情,见此情景她是“旧恨”又上心头。在这春光和煦的时节,这“旧恨”又要消耗我多少心血呢?“长亭门外山重叠”与“天涯”遥相呼应,既写天各一方的别离,又有“吴山点点愁”的意蕴。无限离愁使她断然相信春“是愁来时节”。

下阕用“情切”紧承上阕开启下文,集中描写深闺中思妇的种种心理活动。“画楼深闭,想见东风,暗消肌雪”,写思妇深知登高望断天涯路的惆怅,索性足不出户,也可避免春景撩起相思的愁绪。然而随着春风渐暖,她依然因相思而容颜憔悴。大门紧闭,只把春光拒绝,却无法抵御相思之情的侵扰。“孤负”交代了之所以这样的原因是没有夫妻欢情。现在她最大的愿望是“更有多少凄凉,殷勤留与归时说”,这句写出她于孤苦处境中心怀夫妇欢聚的希望,殷殷期盼中是满腹思念和无限凄凉。但结句一转,说再相逢之时,又是重新长久离别的开始,相逢依然短暂,极言离别之痛。全词感情跌宕起伏,含意深沉,作品因这一结语被赋予了更为深广的社会时代内涵。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22岁起义抗金,后归南宋。历任湖北、湖南、江西等地安抚使,在政治、军事上都采取了积极的措施以利国利民。他立志恢复中原,坚决主张抗战,曾多次向朝廷提出自己的抗金复国意见。由于南宋朝廷腐朽怯懦,不仅没有采纳他的意见,反而将他多次免职,使他闲居二十多年,最后作者大呼“杀贼”数声,怀着壮志未遂的遗恨与世长辞。辛弃疾现存词620多首,是两宋词人中存词最多的一位作家,著有《稼轩词》(一名《稼轩长短句》)。在词史上享有崇高地位。他继承并发展了苏轼开创的豪放词派,进一步扩大了词的境界、丰富了词的题材。词人以英雄自许,视抗金复国为己任的豪情壮志,深切的亡国之痛、悲悯之情,以及不满南宋朝廷、壮志难酬的满腔悲愤,交织在词中,形成了气势磅礴、奋发激越的艺术风格,极豪放豪迈,又极沉郁悲怆。同时,他又能将英雄气节化为儿女情长;既慷慨激昂,又缠绵委婉、穰纤绵密,多姿多彩,情韵悠长。辛词想象丰富,善用拟人法,常以动写静,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他大量运用口语,并善于熔铸经史诗文,刘熙载称赞说:“任古书中理语、瘦语,一经运用,便得风流,天姿是何复异!”(《艺概·词曲概》)

摸鱼儿

辛弃疾

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1]。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2]!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3]。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4]。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5]。蛾眉曾有人妒[6]。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7]?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8]。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9]。

【注释】

[1]淳熙己亥:淳熙为宋孝宗年号,己亥为干支纪年。淳熙己亥,即淳熙六年(1179)。“自湖北”句:由湖北转运副使调任湖南转运副使。漕,指漕司,官职名,即转运使,掌管财赋及督察地方官吏等事务的官员。移,调任。同官:同僚。王正之:名正己,字正之,辛弃疾的好友。小山亭:湖北转运使衙门内的小亭子。[2]更:再。

消:消受,经得住。长怕:总怕,往往怕。落红:落花。[3]且:姑且,暂且。见说道:古人口语。即今之“听说”。[4]算:算来,看来。画檐:绘饰彩色的屋檐,这里泛指屋檐。惹:沾惹,拴住。飞絮:飘荡的柳絮。[5]“长门事”二句:汉武帝的皇后陈阿娇,失宠后住在长门宫,非常苦闷。听说司马相如赋写得好,就拿出黄金百斤请他写《长门赋》。据说这篇赋感动了汉武帝,与陈阿娇重归于好(见《长门赋序》)。准拟,一定是。佳期,指汉武帝与陈阿娇重好的日子。佳期又误,是说《长门赋》并没有产生预期的效果,她并没有得到汉武帝的体谅。[6]蛾眉曾有人妒:阿娇与汉武帝不能重好,是由于阿娇被人嫉妒。蛾眉,本指妇女细长弯曲美如蛾须的眉毛,用以代指美女,此指陈阿娇。[7]“千金”二句:即使我用千两黄金买通了司马相如为我写赋,也无济于事。我的满怀衷情向谁去诉说呢?脉脉,含情而视的样子。[8]君:您,指上面所说的嫉妒人的人。舞:舞蹈,指得意忘形。玉环:唐玄宗妃杨玉环,即杨贵妃,安史之乱起,在马嵬坡赐死。飞燕:汉成帝宠妃赵飞燕,后被废为庶人,自杀。玉环、飞燕都是以妒闻名的女人。尘土:成为尘土,没有好下场的意思。[9]闲愁:本指无关紧要的愁烦。这里用作反话,指忧国之愁。倚:凭,靠。危栏:高楼上的栏杆。危,高耸的样子。烟柳:傍晚的云气笼罩着的杨柳。

【鉴赏】

此词写于淳熙六年(1179),辛弃疾从湖北调任湖南之际,时年四十岁。

词的上阙,写惜春、留春而又怨春的复杂感情。劈空第一句,就用充满强烈感情色彩的语句,表现惜春的感情,显得突兀奇警:还能经得住几回风吹雨打呢?春光刚刚来临,就又被摧残得匆匆而去。一个“更”字,表明春光已经受过不少次风雨摧残了。陈廷焯云:“起处’更能消‘三字,是从千回万转后倒折出来,真是有力如虎”(《白雨斋词话》)。“匆匆”是词人的感觉,著一“又”字,更见伤春之情。“惜春长怕花开早”,不是怕早开,而是怕早谢。何况现在花开花谢,落红无数,怎不叫人“怕”,可见其惜春之情深。“春且住”,乃是无奈之中强作留春之痴语、情语!惟其情痴,才更见得怨重憾深。词人看到满目芳草,就想到是截断了春的归路;“见说道”三字表明不仅是词人一个人这样想,而是人人都有这样感觉。尽管人们挽留春光的心情很迫切,但春光却默默不闻,仍悄然流逝,怎不使人怪怨呢?春仍旧去了,只有画檐下的蛛网,还在殷勤地、整日地沾惹着飞絮。富丽堂皇的画檐之下蛛网横结,何其衰败凋零、冷落凄凉!“殷勤”、“尽日”,表现了蛛网挽留春光所作的努力,但“算只有”三字又表明,单单蛛网这种力量是多么薄弱,是不可能改变春事已尽的大局的。

上阙极写花木凋零、春事已尽的自然景象,虽为写景,却象征着南宋王朝的政治局势。虽然一些主战派的爱国志士还在不懈地救亡图存,却正如沾惹飞絮的蛛网一样,是不能留住国家的春光的。

词的下阙,借陈阿娇与汉武帝的故事,表现自己遭妒失宠的郁闷。阿娇在长门宫还盼望再得君王的进幸;辛弃疾虽怀才不遇,却仍然对君王寄托着殷切的期望。但是阿娇的愿望一再耽误,一定是因美貌而遭人妒忌;我纵然以千金买得司马相如为她写的《长门赋》,内心的幽怨又向谁诉说呢?“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此时词人的感情由哀怨转为愤激,警告进谗善妒的人,不会有好下场。

词的结尾,回应上阙,借暮春晚景,暗示出南宋王朝的没落命运,寄托了词人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和哀思。“闲愁”二字结括,说得轻巧,却极为沉痛,故用“最苦”二字点明。既然“苦”,人何以堪,那就只好“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这惨目之景、伤心之情,包含了词人无限的感喟和深深的忧国之情,含蓄深沉。

全词采用暗喻的手法,上阙托物起兴,下阙即事设喻,也就是运用比兴象征的手法。此词还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自然现象人格化、感情化,像蛛网留春、春不语、春归去等等都是。而“更”、“又”、“长”、“何况”……等虚词的运用,增强了词的感情色彩和力量。

此词兼备刚健、婉约之风,所谓“寓刚健于婀娜之中,行道劲于婉媚之内”,极受人们赞赏。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说:“稼轩’更能消几番风雨‘一章词意殊怨,然姿态飞动,极沉郁顿挫之致。”梁启超云:“回肠荡气,至于此极,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艺蘅馆词选》)。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1]

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2],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3]。落日楼头,断鸿声里[4],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5]。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6]?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7]。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8]!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9]!

【注释】

[1]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赏心亭:《景定建康志》:“赏心亭在(城西)下水门城上,下临秦淮,尽观览之胜,丁普公谓(宇谓之、公言)建。”[2]楚天:楚国一带地区。古楚国在今长江下游地区,这里泛指江南地区。清秋:凄凉冷落的秋天。[3]遥岑(cán)远目:遥望远山。岑,山。目,动词,望。玉簪螺髻:比喻山。这些山有的像美人头上的碧玉簪,有的像螺旋形的发髻。《古今注》:“童子结发为螺髻,言其形似螺壳。”韩愈《送桂州严大夫同用字》诗:“水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4]断鸿:失群的孤雁。[5]江南游子:客居江南的人,作者自指。吴钩:古吴国所造弯形宝刀,这里指佩剑。会:理解。登临意:登高远望的心意。登临,登山临水,此指登赏心亭。[6]“休说”二句:西晋张翰,字季鹰,吴地人。《世说新语·识鉴》:“张季鹰辟吴王东曹掾,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鲈鱼,鱼名,可食。堪,可以,正好。脍,把鱼肉切细。尽,尽管。这两句的意思是说,不要说鲈鱼味道鲜美,尽管秋风吹来,我怎能像季鹰那样弃职还乡呢?[7]“求田”三句:

《三国志·魏书·陈登传》:“许汜与刘备共在荆州牧刘表坐。表与备共论天下人。汜曰:’陈元龙湖海之士,豪气未除。‘……备问汜:’君言豪,宁有事耶?‘汜曰:’昔建乱,过下邳,见元龙。元龙无客主之意,久不相与语,自上大床卧,使客卧下床。‘备曰:’君有国士之名。今天下大乱,帝王失所,望君忧国忘家,有救世之意;而君求田问舍,言无可采,是元龙所讳。何缘当与君语?如小人(刘备自指),欲卧百尺楼上,卧君于地,何但下床之间耶?‘”求田问舍,购买田地、房产。刘郎,刘备。[8]流年:像流水一样逝士的岁月。树犹如此:《世说新语·言语》:“桓公(温)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邪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泪。”[9]倩(qiàn):诸。唤取:叫来。红巾翠袖:少女的装束,这里借指歌女。揾(wèn):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