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唐宋词精品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15373000000048

第48章 宋词篇(4)

上阕第一句挈领全篇,直言群芳凋谢之后,正是西湖美丽迷人的季节。“群芳过后”既点明暮春季节,又不同凡响地表明西湖之美的独特魅力所在;“西湖好”既是格式使然,更表明作者对西湖的真挚深厚热爱之情。第一句既为全篇抒情定下基调,又显出词人不同流合污的情怀,达观、开阔、明朗的人格尽现。“狼藉残红”以下三句具体描述暮春西湖之美。虽然落花遍地,飞絮漾漾,但靠着阑干的垂柳在和煦春风里漫舞,显示出勃勃生机。至此,作者把赞叹“群芳过后西湖好”的原因鲜明地表现出来。这三句没有细致地描绘,只是淡淡白描,但恰到好处地显示出作者不俗的审美情趣。

下阕由写实景转而虚写人情。“笙歌”二句既暗示西湖之美曾吸引众多游人驻足观赏和笙箫悠扬、歌声嘹亮等内容,又使读者感悟西湖恬静、安宁美的一面。结最后二句再次落笔于景,以动写静,写出作者进到室内静静欣赏细雨中双燕归来图景的好心情。

这首词一定程度上表明作者退隐后的超然、恬淡、自由的心情,暗含一种人生感悟和寄托。同时,词风的明朗也为宋词的多元化发展起到了开拓作用。

诉衷情

欧阳修

清晨帘幕卷轻霜,呵手试梅妆[1]。都缘自有离恨[2],故画作远山长[3]。思往事,惜流芳[4],易成伤[5]。拟歌先敛[6],欲笑还颦[7],最断人肠。

【注释】

[1]呵手:呵气暖手。梅妆:梅花妆,古代年轻女子的一种面部化妆样式,起于南朝宋武帝刘裕之女寿阳公主。相传她于人日(农历正月初七)卧于含章殿檐下,有梅花正好落在她的额上,拂之不去竟达三日,宫女竟相效仿,名梅花妆,后渐成年轻女子化妆定式。[2]缘自:因为,由于。[3]故:有意地。远山:古人常借远山表现离情,如欧阳修的词作《踏莎行》中有“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亦常用远山来形容女子的眉毛,葛洪《西京杂记》有“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的句子。

[4]流芳:如流水般逝去的青春。[5]成伤:引起悲伤。

[6]敛:敛容。[7]颦:皱眉。愁苦悲伤的样子。

【鉴赏】

此词细腻地表现了满腹酸辛的歌女不得不强颜欢笑的可悲处境和她感伤的内心。

上阕叙述女主人公梳妆情景。第一句点明初冬季节和清晨时间。“卷”字意味深长,既有动感,又引出女主人公的形象。“呵手”句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女主人公柔弱娇美的神态。“试”字准确地表现了一个爱美的女子对自己形象的慎重。三四两句则作了一个特写,专门描写其眉的化妆,并用典故深入表现其内心的忧愁。下阕重在对歌女神情心态的描写和挖掘。前三句拟女主人公内心弧独,忆昔伤今,感伤悲叹。结最后两句则将立足点转到善解人意的第三者角度,正面表现歌女强颜欢笑但难掩心中苦楚的情景。“拟歌”二句为白描,结句“最断人肠”为感慨般的抒情。

踏莎行

欧阳修

候馆梅残[1],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2]。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3]。寸寸柔肠[4],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5]。平芜尽处是春山[6],行人更在春山外。

【注释】

[1]候馆:旅舍。迎候宾客之所,故称。据《周礼·地官·遗人》载:“五十里有市,市有候馆。”郑玄注:“候馆,楼可以观望者也。”[2]薰:香草,此引申为香气。征:远行。辔:驾驭马的嚼子和缰绳。此句是说:在风暖草香中骑马远行。江淹《别赋》有“闺中风暖,陌上草薰”的句子,此处化用其意。[3]迢迢:形容遥远,所谓千里迢迢。此有绵长之意。[4]寸寸柔肠:意即伤心之极,如肝肠寸断。[5]危栏:高处的栏杆。危,指高。[6]平芜:平坦草地。

【鉴赏】

此词写离情梅残、柳细、草薰、风暖,暗示着离别。征人之路,渐行渐远;闺中人的愁绪,愈益深重,直教人揪心落泪,肝肠寸断。

上阕从远行人着笔,写他途中见到恼人的春色而引发愁绪。旅舍周围的梅花已然凋谢零落,溪畔桥边的柳丝弱不禁风,前二句写征人旅途所见初春景象。在这草香风暖的美好季节,征人却不得不离家远行。一个“摇”字既写旅途颠簸之苦,更写孤独跋涉心神不定的糟糕心情。“离愁”二句直接表达心中离愁,随着离去的路途越来越远而愈益加重加深,好像是春水绵绵不断、无穷无尽。此以春水喻愁,正如李后主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两个“渐”字,承接紧凑而又对比鲜明,形象真切,符合情理。

下阕转向闺中人,在心上人离开之后登高望远,遥念离人,泪眼迷茫,哀怨满怀。开头三句生动描绘她登高远眺时脸上的表情,心中的感受。“寸寸柔肠,盈盈粉泪”,工整的对偶,恰当的叠字,一个断肠美人儿的楚楚动人形象栩栩如生。妙在“楼高莫近危栏倚”句,既似怨妇心中怨语,亦如远行人遥遥传来的劝慰。结最后二句由近及远,由人及景,意味幽远,意境开阔,是情景俱佳的警句。哀而不伤,俨然一幅隽永的写意画。卓人月在《词统》中赞曰:“‘芳草更在斜阳外’,‘行人更在春山外’两句,不厌百回读。”李攀龙在《草堂诗余隽》中说:“春水写愁,春山骋望,极切极婉。”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赞曰:“‘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又:‘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此淡语之有情者也。”

生查子

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1],花市灯如昼[2]。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注释】

[1]元夜:农历正月十五日夜,即元宵夜。自唐代开始于元夜张灯,民间有观灯的风俗,故又叫“灯节”。[2]花市:卖花、赏花的集市。

【鉴赏】

此词一题朱淑真作。南宋初曾慥所编《乐府雅词》将此词列为欧阳修词。况周颐《蕙风词话》也认为是欧词,考证其“误入朱淑真集”。这首小词叙写了主人公在元夜观灯时引起的回忆和感想。通过今与昔、闹与静、悲与欢的多层次的强烈对比,一层深似一层地表现出主人公为物是人非、旧情难续而感伤的情怀。上阕写主人公甜蜜的回忆。起两句交待了与情人约会的时间和地点。去年元宵佳节,华灯齐明,夜市如昼。此观灯赏月的元宵不禁之夜,正是青年男女秘会传情的大好时机。“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两句进一步交待了约会的具体时刻。圆月与柳丝相映创造的幽境,为约会增添了绵绵情意,言有尽而意无穷。“人约黄昏后”的甜言蜜语也溢于言表,令人浮想联翩。

下阕写主人公凄惨的现实。前两句由“依旧”二字点明今年闹市佳节良宵的美景都与去年一样,这就为下文的“人非”作了“物是”的铺垫。景物依旧,而去年的情人已不在,空余只身孤影。抚今思昔,触景伤情,此情此景,怎不教人感伤怅惘,终于不堪忍受而“泪湿春衫袖”了。

全词构思巧妙。上、下阕文义并列,调式一样,基本重叠,颇类歌曲回旋咏叹之致,有增强表情达义之功。同时,这首《生查子》吸收了民歌明快、浅切、自然的风格,语言明白如话,内容情事几乎一目了然,情调却又清丽委婉,隽永含蓄,耐人寻味。

玉楼春

欧阳修

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1]?夜深风竹敲秋韵[2],万叶千声皆是恨。故欹单枕梦中寻[3],梦又不成灯又烬[4]。

【注释】

[1]鱼沉:古有鱼雁传书的传说。鱼沉入水,指鱼不传书,没有音信。[2]风竹敲秋韵:风吹竹林,构成秋声悲凉的韵味。[3]故欹单枕:有意地斜靠枕头,意谓急于入睡成梦。欹(yī),通倚,倾斜。[4]灯又烬:灯灭。烬(jìn),结灯花。

【鉴赏】

此篇表达了闺中人怀远思人的感情。上阕直抒胸臆。“别后”一句表明闺中人对远行人的体贴与思念。“触目凄凉”既写自然环境,也写心境。“多少闷”情感表达直接而强烈,显得有些粗疏和随意。第三句叙事,征人越走越远,本该有书信报平安,但都是“渐无书”,所以发出“水阔鱼沉何处问”的疑问和哀叹。

下阕从凄凉秋声比拟闺中人心中感受,以引出幽恨。

白天满目凄凉,到深夜都是风打竹林发出凄凉的秋声,声声皆是离愁别恨。结尾由秋景的渲染转向内心体验的描写,“梦中寻”与上阕“何处问”相呼应,结果是“梦又不成灯又烬”,无限迷惘。

作品由思念到幽怨,由怨恨再到思念,浑然天成,构思特别精致。千愁万绪,由远及近,由外到内,由淡到浓,让人无处躲藏,亦无法消受。

浪淘沙

欧阳修

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1]。垂杨紫陌洛城东[2],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3],知与谁同?

【注释】

[1]从容:留连。[2]紫陌:专指帝都洛阳郊野的道路。洛阳曾为东周、东汉的都城,用紫色土铺路,故云“紫陌”。李白《南都行》:“高楼对紫陌,甲第连青山。”

[3]可惜:可叹,哀叹。

【鉴赏】

俞陛云《宋词选释》曰:“因惜花而怀友,前欢寂寂,后会悠悠,至情语以一气挥写,可谓深情如水,行气如虹矣。”此为一首赏春怀友之作。上阕是深情的回忆。想当年,大家一起把酒临风,欢快留连。前二句应源自司空图《酒泉子》“黄昏把酒祝东风,且从容”句。与苏轼《虞美人》“持杯邀劝天边月,愿月圆无缺”意致相似。“垂杨”句点明共游地点,同时暗指对高贵友情的骄傲。“携手处”写出感情之深厚,“游遍芳丛”充分表明当时游兴之高,心情之好。上阕的感情基调是愉快而深情的回忆。

下阕由回忆而感慨。“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既是具体情感体验的写照,也是一种普遍的人生慨叹。“今年花胜去年红”,但景胜人去,只有暗底里惋惜。结句“可惜”递进一步,“知与谁同”包含无尽的感伤迷茫,一个诘语强化感情,引起共鸣。

蝶恋花[1]欧阳修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2]。玉勒雕鞍游冶处[3],楼高不见章台路[4]。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5]。

【注释】

[1]蝶恋花:关于这首词的作者曾有不同意见。但宋人李清照、黄异等人一致认为是欧阳修作品,应可相信。[2]帘幕无重数:帘幕重重数不清。[3]玉勒雕鞍游冶处:游冶的地方放满了富豪贵族的车马。玉勒雕鞍,镶玉的马笼头,雕花的马鞍,指华贵的马车。游冶处:歌楼妓院。第一句“庭院”当指此等处所。[4]楼高不见章台路:在高楼上也看不见丈夫寻欢作乐的游冶之所。章台路,汉代长安有章台街在章台下,为歌伎聚居之所。后常以章台代指妓女集中的游冶之所。[5]乱红:零乱落花。

【鉴赏】

此词主要表现了“闺怨”的主题。同时,通过对上层妇女苦闷的描写,表达了作者个人抱负得不到施展的感慨。张惠言在《词选》中认为:“庭院深深,闺中既以邃远也;楼高不见,哲王又不悟也。章台游冶,小人之径。雨横风狂,政令暴急也。乱红飞去,斥逐者非一人而已。”黄蓼园在《蓼园词选》中说:“首阕因杨柳烟多,若帘幕之重重者,庭院之深以此,即下句章台不见,亦以此。总以见柳絮之迷人,加之雨横风狂,即拟闭门,而春已去矣,不见乱红之尽飞乎?语意如此,通首诋斥,看来必有所指。”

上阕通过写景为“闺怨”铺垫、蓄势。第一句叠用三个“深”字写尽怨妇所居庭院的幽深寂寥,独到奇妙而又贴近自然,曾受李清照赞颂,称“欧阳公作《蝶恋花》有‘庭院深深深几许’之句,予酷爱之”。同时,第一句以“深几许”设问,继以形象准确的描绘作答,写出“深闺”的压抑和幽深的具体特征——“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无重数”与“深几许”隔句互答,相映成趣,表达效果奇佳。“玉勒”二句写“怨妇”的对方(处于上层社会的丈夫)寻欢作乐的情景,与寂寞痛苦的怨妇的处境形成鲜明而又强烈的对比,怨妇之“怨”在“楼高不见章台路”句昭然若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