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唐宋词精品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15373000000019

第19章 唐词篇(18)

雀飞多

张籍

雀飞多,触网罗。网罗高树颠,汝飞蓬蒿下,勿复矶身网罗间。粟积仓,禾在田。巢之雏,望其母来还。中唐张籍曾以大量“即事名篇”的新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号称“张王乐府”。这首“雀飞多”,句式不齐,流畅上口,是曲子词,也是新乐府。

词是寓言式的,写与雀儿交谈,表示对雀儿的关注与告诫。

开头六个字交代谈话的缘由,“雀飞多,触网罗。”雀儿在天空中成群结队、自由自在地飞翔,却不料有人张开了网子,有的雀儿不幸触网被捕。这一“多”字,既是说雀儿乱糟糟结伙结伴,各自觅生活,也表明他们飞来飞去,本自逍遥。它们怎么触网的呢?“网罗高树颠”,网罗高搭树梢之上,所以被罗织进去。主人劝告说:“汝飞蓬蒿下,勿复投身网罗间。”雀儿虽然难有鸿鹄之志,不能直上青云,但它们也有自己的自由天地,树梢头总还是常常出没的,但就在这数尺之高的地方,就有罗网暗布。主人有点辛酸地告诫他们:你就在那蓬蒿之间腾跃几下吧,不要再往树的枝头飞了。并进一步劝告说:“粟积仓,禾在田,巢之雏,望其母来还。”你们何必非在树林之上蹁跹呢?仓里、田里有积存的陈粮,也有还在梢头的新鲜颗粒,你们去吧,不但自己可以饱食,还当念在巢中幼雏待哺,你们万一身陷罗网,靠谁哺育它们?主人诚恳地指给群雀可以裹腹的去处,并劝告雀儿不要盲目往高处飞,念在巢中老小,应当速去。

全篇就写了这样一通言辞。究竟具体指哪件事,哪些人,未能详考。但我们熟悉张籍乐府的常用手法,或者像《猛虎行》那样的寓言,或者像《节妇吟》那样通体比兴。这首以首句名篇的曲子词,含义也是较明显的。古代诗歌中常用鸿鹄比喻英雄志士,而用雀比那些只知困守家园的小民、俗人。作者在这里所与对话的也正是这类雀——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普通百姓,他们熟悉生长的地方,并没有过高的企求,甚至是浑浑噩噩过日子。然而生当乱世,连这样的生活都不容,有那权力的手张开罗网,罗织他们陷于困境,甚至送命。作者同情他们而又无力去掉罗网,只有劝告他们,首先不要求那可怜的一点自由——在树颠飞翔了,落的再低点吧,屈着身子谨谨慎慎从蓬蒿之间穿行吧。低着头做人。如果做恭顺的奴隶而不得,那么,作者劝他们,逃吧,藩镇割据,治乱政绩有别,到别的地方去觅一口食吧。为了妻儿老小要保重你们自己啊。我们几乎可以感觉到作者同情的泪与笔齐下。

作品表现了张籍作为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他目睹普通百姓生活在权力的罗网下,时时有灭顶之灾,而个人又无能为力,他用寓言的形式表示了一种祈望,但愿百姓们能觅得一块聊以生存的地方,奉老抚幼,活下去。

全篇通体用寓言式。与雀儿对话,语言浅近,感情深厚。句句对雀言而句句包含着对百姓不幸的忧虑。用雀作比也大有深意。雀,历来被作为目光短浅的小百姓形象,在统治阶级上层眼中百姓不正像蝼蚁、燕雀一样,生死争夺可以随其意吗?更可悲的是,连这样一些只求平安度日的燕雀尚不容,世道之险恶,也就可想而知。作者用口语般辞句,殷殷劝诫雀儿时,心中的感伤,读者自能体会。

古钗叹

张籍

古钗堕井无颜色,百尺泥中今复得。凤皇宛转有古仪,欲为首饰不称时。女伴传看不知主,罗袖拂拭生光辉。兰膏已尽股半折,雕文刻样无年月,虽离井底入匣中,不用还与坠时同。

这首《古钗叹》本是一首七古体的新乐府,见于《全唐诗》卷三百八十二,不知为什么选入词中?也许是从声诗角度出发吧。见于张璋的《全唐五代词》。

此词的题目是《古钗叹》,咏的是古钗。钗是妇女头上的首饰,也就是古代妇女用的“笄”(jī),下分两股细长的脚,头上或有装饰品,如凤凰之类,大多用黄金制成,或饰以玉、玳瑁等。这首词实际似七言的十句古体诗,却换了四个韵部。叙事极易明白。先说“古钗堕井无颜色”,“无颜色”言其失掉了光彩。而今又在百尺的井底为人所得。“凤凰宛转有古仪”这是说钗夹上有个凤凰,曲折有变化,颇有古代的风貌。但是,如果要作首饰,却已古老而不合时了。女伴们拿来看,不知它的主人是谁,拂拭了一番,又重新显出了光辉。这个钗已是“兰膏已尽股半折”了。“兰膏”,指润发的油。“股半折”,指钗股已半断了。而此钗又是“雕文刻样无年月”,也就无法考查是什么时候的遗物了。所以古钗虽好,还有不少缺点。以后就用两句来结束:“虽离井底入匣中,不用还与坠时同”。这就不免产生无穷感叹了。

这首词当然是咏物的,但古人作咏物词总是有含义,往往有“拟人”的意思。这个钗有凤凰作饰,制作精美,却掉在井中,无人过问。等到它从泥水中挖出时,虽然拭拂了还有光辉,可是既无香气,又折了脚,而且式样已古老不合时宜,只好被放入匣子里,跟掉在井里一样。

这就活像一个有才学之士,被埋没了无人过问。后来虽然出来应世,却以老了不合时宜,依然不能受到重视。这简直就是张籍自己的写照。虽然才华惊人,却一辈子只做个小官。不仅文人如此,就是武将、美人往往也都是这样。所以王维有“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

(《老将行》),“谁怜越女颜如玉,贫贱江头自浣纱”(《洛阳儿女行》)的感叹。这就是封建时代的悲剧。

一七令

令狐楚

赋山

山,耸峻,回环。沧海上,白云间。商老深寻,谢公远攀。古岩泉滴滴,幽谷鸟关关。树岛西连陇塞,猿声南彻荆蛮。世人只向簪裾老,芳草空馀麋鹿闲。

唐文宗大和三年(829),白居易以太子宾客(皇太子东宫的属官)分司东都(今洛阳市),令孤楚、元稹、李绅、张籍等人在长安兴化池亭置酒送别。(见《唐诗纪事》卷39)酒筵上分题作诗,各从一字写至七字,并以题目作韵脚(本篇即以“山”字为韵脚),后遂演成词调《一七令》。

这首咏山之作,采用多角度、多层面的铺写手法,但并非率意散漫,敷衍成文,而是贯串一个主旨:对幽游山林的退隐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开头几句写山势险峻连绵,耸立于大海之上,白云缭绕,似是海上三神山(蓬莱、方丈、瀛洲)一般。“商老”二句运用与山有关的历史人物的典故:秦末东园公等四人隐于商山(今陕西商县东南),年皆八十馀,时称“商山四皓”。汉高祖刘邦屡聘不至,后却被太子招游,使太子声望骤隆。“谢公”,南朝宋诗人谢灵运性喜山水,常在浙东一带寻幽探胜,他曾袭封康乐公,故称谢公。这里的“商老”“谢公”实皆喻指白居易,因他时任太子宾客,又是诗人,且是当时宴请的对象,作者随手拈令,贴切允当,又有褒扬之意。“古岩”二句从听觉上描绘山景:泉流和鸟鸣,声声相续相融,突出环境的幽雅谧静。“树岛”二句则宕开一笔,西连陇山,南接巫峡(荆蛮,原是周人敌视楚国的称呼,这里即指楚地,其东即连巫峡),不仅视野壮阔渺远,而且连结着特定的感情指向。在中国文化史中,“陇塞”和“猿声”已是具有丰富涵义的名词。“陇头流水,鸣声呜咽。遥望秦川,心肝断绝。”“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联想起这些脍炙人口的民歌民谣,本篇在咏“山”中又引入鸣咽凄厉的审美风味,与结尾的低吟密咏的情调直接衔接。

结尾二句直揭此词主旨:世上芸芸众生,一味追求富贵荣华,至老不悟,徒使山中芳草无主、糜鹿无伴,多少美景胜概无人赏会。“簪裾”,显贵者的服饰,这里即代指荣禄。《南史·张裕传》附张充与王俭书说:“茂陵之彦,望冠盖而长怀;渭川之毗,伫簪裾而竦叹。”即写世人对显贵者的钦羡。

此词忽山忽海,忽西忽南,既引人物,又摹泉鸟之声,看似错落无序,实则情意贯注,皆在一个“隐”字。

阿那曲

薛涛

玉漏声长灯耿耿,东墙西墙时见影。月明窗外子规啼,忍使孤魂愁夜永。

这首《阿那曲》,《唐人万首绝句》及明刻《薛涛诗》均曾收录,与《全五代诗》均题《赠杨蕴中》。亦见于《古今词统》。《词苑丛谈》引文作《独夜曲》,并载:“进士杨蕴中下狱成都,梦一妇人,自称薛涛,赠以此词。”计有功《唐诗纪事》亦有类似记载。《全唐诗·薛涛》诗未收,而归入“鬼”诗。相传此乃薛涛死后所作,但近人张篷舟所辑《薛涛诗笺》则认为“鬼”诗云云,皆不经之谈。因自来所谓“鬼”诗,多出于文人伪托,或系梦中得句,并非死后真能作诗也。

薛涛,字洪度,幼而能诗,后流寓蜀中为乐妓,出入幕府,皆以诗受知于当道,与之唱和者均一时名流,其诗坛地位在方干、马戴、贾岛之间,被称为唐代女诗人第一。所作诗以讽谕时政、评骘人物为多,较少脂粉气。但这首《阿那曲》却显得辞意凄婉、格调低沉,不失女子本色,而且字里行间还真透着点森森寒气,更加重了作品的冷色。

全诗自始至终不离开夜景的抒写。手法是寓情于景,融情入景,情景相生,最后再集中笔力正面抒情。起句中的“玉漏”,即古代宫中用来计时的铜壶滴漏。“声长”,喻漏声持续很久。“耿耿”,光亮微弱,多以之形容天之将明。如白居易诗“耿耿星河欲曙天”句。这里暗示夜很长,人不寐,灯也残了。正因为人辗转未眠,故漏声在耳分外清晰。第二句紧接上句,写景转而写人。“影”,是指人影。“东墙西墙”表明影在移动,而且移动得相当频繁。“时见”一词,就点出这人在不停地来回走动。一、二两句作为一层诗意,借助于漏声、孤灯、人影这些富有特征的词汇,极写孤苦无依的愁人长夜难挨之状,可谓传神。李后主《捣练子》词:“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或即脱胎于此。

第三句空间转换,从室内写到室外,仍着重于环境烘托,它与第一、二句是一脉相承的。本句中的“月明”,与首句“玉漏”、“灯”呼应,都在于渲染夜景。它又紧扣“影”字,得上下贯通之妙。盖时当夜阑,灯已半明半暗,倘无月光,就很难映现人影之在墙上移动也。月在窗外,说明夜已将阑,天将破晓,更深一层地写人通宵未眠。“子规”,即杜鹃,每出现于暮春季节,鸣声哀苦。此句承上启下,处于关键地位。它诉之于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为黯淡的夜景设色,同时又引出下文,为第四句“孤魂”蓄势,使前面三句的写景得以顺乎自然地转入抒情。至此,全诗经过层层进逼,终于形成了高潮。“愁”,既点明了题旨,又展现了作者汹涌的感情波澜,仿佛一股郁勃不平之气喷涌而出。而以反诘句结尾,尤显得余音袅袅,耐人咀嚼。这一句的“忍”,可作何忍、岂忍解,用反问句更能加强语气。但这里的“孤魂”,与孤身同义,专指孤苦无依之人。或以为此处系指孤魂野鬼,代表已死去的人,则未免望文生义,失之附会。因这样理解并不符合作品实际,反而给曲解本诗者提供了依据,这并不可取。若过分执着于“孤魂”一词,从而竟归结为鬼而能诗,显然不是科学的态度。

纥那曲

刘禹锡

杨柳郁青青,竹枝无限情。同郎一回顾,听唱纥那声。

又踏曲兴无穷,调同辞不同。愿郎千万寿,长作主人翁。

《填词名解》云:“《纥那曲》,唐乐府名。”《艺林伐山》云:“《阿那》、《纥那》,刘禹锡言翻南调为北曲。”《词谱》云:“《纥那曲》,北客当歌如《竹枝》。”可见此调是刘禹锡吸收南方民歌营养而创制的,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第一首以比兴开头,表达少女对情郎哥的真挚爱情。高高杨柳郁郁葱葱,(多像刚健的情郎哥哥你),苗条的竹枝袅袅依依深情无限,(多像妹妹我),我跟情郎就像杨柳和竹枝那样相依相偎,听唱那《纥那》情歌,内心充满了幸福和甜蜜。比喻形象生动,情意缠绵,颇有南歌之风。

第二首承上继续写忠贞的爱情。民间以对歌表达爱恋,唱时脚踏节拍,叫“踏歌”或“踏曲”。这对热恋中的情侣,踏曲对歌,兴味无穷,你怜我爱都化做情歌从心底飞出。唱了一首又一首,曲调虽然相同,那歌辞可不同。歌辞越编越多,情感越唱越浓。千言万语化作衷心的祝福“愿郎千万寿,长作主人翁”。这个痴心的女子,对她的情郎哥爱得多么深啊!

这两首词配为一组,反复咏唱,词浅意深,语短情长,极富民歌意味。

潇湘神

刘禹锡

湘水流,湘水流,九疑云物至今愁。若问二妃何处所?零陵香草露中秋。

这首词是诗人在变法失败、遭贬到朗州之后所作。词中表达了诗人不尽的愁情。

头三字迭句,一开始就把读者带进如流水般悠远、无尽头的思绪中,并点出了诗人创作本词的历史背景。我们仿佛看到诗人被贬至湖南之后,或泛舟于湘水之上,或徘徊于湘水之滨,不时发出由衷的慨叹:湘水你不停地流呀,不停地流!这流不断的湘水,勾起了诗人多少的回忆,引发了诗人多少的愁情!这回忆、这愁情,也恰似湘水一样,永远流不尽。真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

第三句则是对头两句诗情的渲染:九疑山的山山水水直到今天都还笼罩在重重愁云之中,显得如此忧愁。在这里,诗人运用了传统的移情法,亦即今天所说的拟人化手法:连无知觉、无感情的九疑山都感到忧愁,更何况是有思想、感情丰富的人呢?从而表达了诗人深沉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