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唐宋诗精品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15372900000039

第39章 唐诗篇(38)

这位妇人始终没有露面,但从诗句中,可以看出她是一个身份高贵而富于生活情趣的人。整日生活在这样一个环境里,她会产生一些什么样的联想?会不会感叹时光流逝,会不会心焦于自己的红颜易老,会不会在追求生活情趣的时候对自己的独守空闺感到悲哀呢?碧绿的阑干、绣花的门帘、屏风上的图画,这一切都是美好的,就像她自己的青春一样,正所谓“如花美眷,似水流年”。这一切都是从一种冷静客观的描写里暗示出来的。

杜荀鹤(846-907),字彦之,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埭县)人。大顺二年(891)进士,曾在宣州被辟为从事。入梁,授翰林学士。他在长期落魄和穷困的生活中,对社会现实有所不满,对人民的疾苦有一定的了解。因此,他前期的诗歌有一些讽刺时事,揭露社会黑暗和同情人民的作品。艺术上,他是以“苦吟”自命的一位诗人。但现存的诗歌却较少雕琢,语言比较平易。有《唐风集》。

春宫怨

杜荀鹤

早被婵娟误,欲妆临镜慵[1]。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2]。年年越溪女,相忆采芙蓉。

【注释】[1]婵娟:美好的容态。慵:懒、无精打采。

[2]碎:形容鸟声众多而愉快。

【鉴赏】“早被婵娟误,欲妆临镜慵。”“婵娟”指美好的容貌和体态。此诗诗眼为一“误”字,全诗围绕“误”字展开,及至末联则由“误”生悔矣。想起自己因为美丽而被选入宫中却得不到宠幸。坐在镜前梳妆打扮一番的心思一点也没有了。下面两句更说明了“欲妆临镜慵”的原因。“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获得皇帝宠幸靠的并不是容貌,教我怎么梳妆打扮才好。也就是说梳妆打扮又有什么用呢?这是十分伤心的两句话。获得皇帝的宠幸凭的不是美好的容貌,而是勾心斗角、献媚、使心眼等手法。这样,真正美貌的人反而受到冷落。这是对宫廷中的丑恶现象的揭露。“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这是写宫中的春景宜人,但反衬出宫女内心的苦闷。意思是说,春风和暖,各种各样的鸟儿都在欢快地啼鸣;太阳已经很高了,它将各种花木的影子重重叠叠地映在地上。这种宫中的被冷落、被弃置的生活,使得这位美丽的宫女想起自己少女时在家乡若耶溪边浣洗衣裳、采摘芙蓉的生活。她的女伴们在溪边玩耍,美丽的衣裙,荷叶荷花,青青的溪水,这一切都成了她生命中最美好的回忆。所以最后两句说:“年年越溪女,相忆采芙蓉。”

中国古代一直有以美貌比高才的传统,这首诗也不例外。它一方面是代宫女写怨情,另一方面也通过宫女的不幸遭遇比喻自己的怀才不遇。

崔涂字礼山,《唐才子传》说是“家寄江南”,但从《唐诗选》中录其“试向富春江畔过,故园犹合有池台”等诗句看,应是今浙江桐庐、建德一带人。僖宗光启进士,壮客巴蜀,老游龙山,故多写旅愁之作。其《春夕旅怀》中“胡蝶梦中家万里,杜鹃枝上月三更”,颇为世人传诵。

孤雁

崔涂

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1]?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2]。渚云低暗度,关月冷相随[3]。未必逢矰缴,孤飞自可疑[4]。

【注释】[1]几行两句:指失群之雁。意谓同飞的几行全已回到塞上了,你却飞往哪里呢?尔:你。之:往。[2]失:失群。寒塘句:指孤雁盘旋空中。孤踪自怯,故欲下又不能下。所谓“相呼失”,应是一阵暮雨中,惊散了雁伴,要想呼唤时已失群了。[3]渚云句:指孤雁飞度渚上很低的浮云,反衬飞得高。渚:水中小洲。[4]未必两句:是说孤飞虽不一定丧生,失群毕竟可以疑惧。赠:短箭。缴:系在箭上的丝绳,后以矰缴喻伤人之物。

【鉴赏】首联描绘出孤雁之“离群”背景。可以想象,诗人伫立驿楼,纵目远望,但见几行归雁,奋翅北飞,渐渐地,雁行消失,只留下孤雁一只,低空盘旋。诗人不禁发问,你将飞到哪儿去呢?借孤雁以泄离愁。

颔联两句堪称全诗特写镜头,集中刻画那只失群之孤雁。暮雨潇潇,一只失群孤雁盘旋空中,呼寻伙伴,声音极为凄凉。鸟瞰雨幕笼罩下的池塘,因影单心怯,所以欲下而终不敢下。孤踪自怯、迟疑畏惧之神态,跃然纸上。而这又正是诗人客愁他乡、孤寂无依的自画像,如庄子之以身化蝶,人情人理。

颈联两句写孤雁穿云随月,振翅奋飞,然而仍是孤影无伴,凄凉寂寞。乌云翻墨,直压小洲,气氛恐怖,孤雁独飞其中,该是多么令人揪心啊!遥想前程,惟一弯冷月相随。句中“低”、“冷”二字尤应细品,月冷云低衬托雁之形单影孤,突出它行程艰难,亦流露出诗人前程渺茫之伤感。

尾联抒发诗人对孤雁也是对自己的良好愿望和矛盾心情。孤飞虽不一定丧生,但失群毕竟可以疑惧。语气上看无疑是宽慰之词,但担心之情更为强烈。末句“孤飞自可疑”点题,孤雁心有余悸,怕逢箭矢。诗人飘泊宦游他乡,孤凄忧虑之情毕现。

全诗紧扣一“孤”字次第展开,字字珠玑,而无一处闲笔,几可与老杜“孤雁不饮啄”相匹矣。读完全诗,仍觉余味无穷。

除夜有怀

崔涂

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1]。乱山残雪夜,孤灯异乡人[2]。渐与骨肉远,转于童仆亲[3]。那堪正漂泊,明日岁华新[4]。

【注释】[1]迢递:遥远的样子。三巴:指巴郡、巴东、巴西,今四川、重庆、湖北境内。羁危:指漂泊于三巴的艰险之地。[2]孤灯:烛下独处。[3]转于:反与。[4]岁华:年华。

【鉴赏】首联即点明诗人除夕之夜所处的环境,正漂泊在艰险难走的三巴路上。李白《蜀道难》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诗句,郦道元《三峡》一文以“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描写巴蜀山势之险峻陡峭。如今诗人远离家乡万里之遥,在遥远的三巴险途上跋涉,其环境之险恶,漂泊之艰难,不言自明。

颔联如一个特写镜头,将诗人除夕独坐的形象呈现于读者面前:乱山丛中,雪未消融;山间客店内,孤灯闪烁微光,诗人独自闷坐,对灯发愁。这两句和马戴的“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有异曲同工之妙,也是用的两层夹写法。

颈联紧承颔联而来,五句切“异乡人”,六句是孤独中幸喜还有童仆相亲,替雪中的除夕添了一点温情。尾联“那堪正飘泊,明日岁华新”,直抒胸臆,将全诗思亲怀乡的感情推向高潮:怎能承受这种漂泊他乡的痛苦折磨呢?明天就是大年初一了,岁月将翻开新的一页,而我这种远离骨肉亲人、漂泊无依的日子何时才是尽头呢?

秦韬玉(生卒年不详),字仲明,京兆(今陕西西安)人。曾在宦官田令孜府中为幕僚。后从僖宗避乱入蜀。中和二年(882),特赐进士及第。田令孜荐其为工部侍郎。他的诗典丽工整,但内容比较贫乏。以《贫女》一诗为世传颂。《全唐诗》录有其诗一卷。

贫女

秦韬玉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亦自伤[1]。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2]。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3]。

【注释】[1]蓬门:蓬草编的门。此谓蓬门中人,指贫苦人家。[2]斗:比,炫耀。[3]压金线:指刺绣。

【鉴赏】“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亦自伤。”这位女子出身贫贱,从来没有穿过豪华美丽的衣服。她知道社会的嫌贫爱富,因此,她本来想打破传统的思想方式,自己托个媒人找个好的归宿,但她知道在这样的社会现实面前只能是自取其辱,因而她只能暗自伤心。她为什么这样呢?下面两句说得很清楚:“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没有人喜爱高尚的风格和情调,人们只知道追逐时髦的梳妆打扮和奇装异服,这里的“时世俭梳妆”即时世梳妆,是当时流行于上层社会的一种梳妆。作者将“风流高格调”与“时世俭梳妆”对举,更显示了贫女的情趣之高。当然,这既是写贫女,也是在写自己,表现了自己不同流合污、出污泥而不染的高尚品格,同时对社会的没有认识到这点而感到悲伤。“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这是更进一步描写贫女的才能和品性,也是暗喻作者自己才能的不同凡响。意思是说贫女以勤劳能干为能,不屑于同别人在梳妆打扮上竞争,这当然也是作者自己的写照。“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这是贫女对自己不幸遭遇的慨叹,也是作者对自己的境遇的感喟。意思是说年年以灵巧的手为他人制作华丽的嫁妆,自己却不能享受,且因贫穷耽误了自己的青春。“为人作嫁”一典源于此,古今广为沿用。这首诗句句是在写贫女,也是句句在写自己。张泌(生卒年不详),字子澄,淮南(今江苏扬州)人。南唐后主时登进士第,为句容县尉。曾上书谏国事言,后主不能用。后历任监察御史,考功员外郎,中书舍人。南唐贬损朝廷仪制时,他改称内史舍人。宋灭南唐后,张泌随后主李煜入汴京。宋太宗时,他在史馆。后主李煜死后,他于寒食时必亲自哭拜其墓,且常周济李氏子孙。《全唐诗》有诗一卷,《全唐诗补编》补诗一首。

寄人

张泌

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阑斜[1]。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注释】[1]依依:留恋,不忍分离之意。回合:环绕。

【鉴赏】“别梦依依到谢家”,诗人从别后做梦,因为恋恋不舍,梦见自己轻轻款款地来到自己所爱的人家里写起(这里“谢家”是借用东晋才女谢道韫之姓代称自己心爱的人的家),接着写梦中在情人家里的所见:“小廊回合曲阑斜”,即回环的走廊,曲折的栏干。梦得并不是很特别,但很有深情。如弗洛伊德所说,梦是愿望的达成。诗人在千里之外的他乡做梦,他最甜美的愿望是什么呢?他梦见到了自己心爱的人的家里,并且重新看见了当年的走廊、亭榭和栏干。但诗人在这里就打住了,没有再往下说。其实很明白,他到了自己恋爱甚至定情的地方,所以往日的相偎相依、山盟海誓又重现于眼前。无疑,他最大的愿望是见到自己的爱人,与她软语温存,与她长相厮守。但他的梦是不是做完了,是不是达成了他的最大愿望呢?从后句推测,作者大概在梦中快要实现他的愿望时醒了。因为后两句很清楚,诗人已回到了现实中,梦已经在给他一种甜美的感受的同时,残酷地消失了。满院的落花在明月的映照下美丽而凄冷,正如作者美好而没有结果的感情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