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元曲精品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15372800000097

第97章 徐再思(2)

〔越调〕凭阑人

徐再思

春情

髻拥春云松玉钗,眉淡秋山羞镜台。海棠开未开,粉郎来未来?

此曲写闺中女的相思情态,细致逼真,生动传神。晨起妆残,羞对镜奁,闺中人娇娇娜娜,怵怵怛怛。

首二句写尽了这女子微妙的心理和神情。“髻拥春云”句,是写睡了一夜之后,一头秀发散乱了,髻偏钗松,急待梳理。髻,即云髻,古代女子挽得很高的一种发髻。曹植《洛神赋》有句:“云髻峨峨,修眉联娟。”温庭筠〔菩萨蛮〕亦有“乱云欲渡香腮雪”句。描写女子美丽的面容,总是由头发或眉毛写起,这几乎成了惯例。

后两句平白如话,声吻毕肖,同时,也是描摹人物神情心态的“颊上添毫”之笔。闺中人似在问别人,又像是暗自思忖:海棠花开了没有?有情人也该来了吧?粉郎,指美男子,这里代指闺中人的情人。粉郎是“傅粉何郎”的简文,三国时魏人何宴,字平叔,美姿容,面如玉,魏明帝曹疑其经常施粉于面,就在盛夏时赐热汤饼给何宴,何吃得汗流满面,便拂衣揩拭,面色白中透红,更显得美丽。

小令虽只四句,却活脱脱写出了闺中女子隐秘复杂的神情举止,作者撷取闺中人晨起理妆前的瞬间动作和闪念,寥寥几笔,纯是白描,却能勾魂摄魄,艺术技巧是娴熟而高超的。又,依曲牌〔凭阑人〕前两句与后两句必须同韵,每两句又必须平仄相同,因此,四句并非两联,每两句亦不是对仗的。这种格式颇具民歌民谣色彩,与文人诗词大不相同。甜斋曲中的“开未开”、“来未来”,完全是口语化的,美听美情,为曲子平添了生活情趣。甜斋还巧妙利用曲子的格式,前两句求雅趣,后两句取俗味,四句一气呵成,使全曲雅俗共赏,异趣不尽。

〔越调〕凭阑人

徐再思

春愁

前日春从愁里得,今日春从愁里归。避愁愁不离,问春春不知。

题目是“春愁”,全曲句句绾合“春”、“愁”二字来写,是一首巧具匠心之作。

开头“前日春从愁里得,今日春从愁里归”两句,各嵌以“春”、“愁”二字,使人们产生出春与愁紧紧缠绕在一起的感觉(按:首句之“前日”意指“前些时候”,而非今之所谓“前天”)。在这里,我们不妨联系一首宋词:“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黄庭坚〔清平乐〕)此词一开始即提问:“春归何处?”以后却一直未作正面回答;但从黄鹂百啭、蔷薇凋落中,我们实际已知了“春光已谢”的答案,妙就妙在似答非答而含意无穷。徐再思这支小令的结语,也同样具有这种空灵、别致之妙趣。而总观全曲,既以“春”、“愁”二字反复联缀叠现,贯穿始终,使曲情的发展呈现出“若纳水辖,如转丸珠”(司空图《诗品》)的流动之势,又以“问春春不知”的委婉方式,巧妙地揭示出作者的内心世界,表现了作者善于结句的本领。据《珊瑚网》载,徐再思曾与宋末元初著名词人张炎有过唱和。张炎论令曲有云:“词之难于令曲,如诗之难于绝句,不过十数句,一字一句闲不得。末句最当留意,有有余不尽之意始佳。”(《词源》)徐氏的这首小曲,确实深得小令词的这种妙处。

〔双调〕沉醉东风

徐再思

春情

一自多才间阔,几时盼得成合?今日个猛见他门前过。待唤着怕人瞧科。我这里高唱当时水调歌,要识得声音是我。

这是一曲风趣的情歌,由女子口吻道出,把怀春少女与心上人离隔多日而骤然相见的情景生动传神地勾勒出来,塑造了一个活泼纯真、热情聪慧的民间女子形象。

全曲分为四层。一二句是一层,描写阔别的相思。“多才”,是对恋人的称呼。“间阔”,长时间的离隔。“成合”,即结合。这两句以“一自”与“几时”紧密呼应,表现女主人公盼望与恋人聚首那种急切难耐、度日如年的心情。三四句是第二层。“猛见他”的“猛”字,反映出从离别相思到突然相见的意外的惊喜。但可惜,情郎虽从门前经过,却并未瞧见——也许竟没有留心到自己,所以惊喜之余又感到不足,甚至焦灼不安。由此直逼出第五句:“待唤着怕人瞧科。”最后两句是作品的高潮。我们的女主人公情急智生,紧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在一闪念间确定了传情达意的最好方法:高唱一曲!唱当日两情缱绻时自己最喜欢唱、而情哥儿又最爱听的〔水调歌〕(即当时流行的歌曲〔水调歌头〕),好让他辨出自己的声音,了解自己的心意。多么聪明的办法!姑娘的机智、热情、大胆、纯真,都在这放声歌唱的瞬间得到酣畅的表现:活脱脱地描画出未谙世事、情窦初开的民间少女那自由、率真的恋爱神态,绝没有“上流社会”的绅士淑女们那种“欲说又休”、“未歌先咽”的病态感情。

这首曲子简练明快,不加藻饰,言语肖似人物口吻,在重重转折中把女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刻画得活灵活现,饶有风趣。

〔双调〕蟾宫曲

徐再思

江淹寺

紫霜毫是是非非,万古虚名,一梦初回。失又何愁,得之何喜,闷也何为?落日外萧山翠微,小桥边古寺残碑。文藻珠玑,醉墨淋漓,何似班超,投却毛锥。

江淹,南朝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字文通。出身寒微,历仕南朝宋、齐、梁三代。梁时官至金紫光禄大夫,封醴陵侯。他少年时以文章显名,晚年才思衰退,诗文无佳句,世称“江郎才尽”。

首三句是说,江淹以生花妙笔,作诗撰文,品评古往今来的是非曲直,不过博得个万古虚名,当他在禅灵寺江畔和冶亭的梦里,才明白满腹珠玑,原是假借的身外之物,一旦奉还,顷刻才尽。这似乎是感叹文人聪明才学的不可凭借,但深一层,更是感叹文人凭借文章博取虚名,犹如梦幻泡影。因此,接下来三句,“失又何愁,得之何喜,闷也何为”,即就江淹得锦失锦、得笔还笔的故事发挥,说明这种“虚名”的得与失,无须喜,无须愁,更不必要郁闷于怀。为什么徐再思对江淹的身世如此关注呢?为什么徐再思如此慨叹古今文人的虚名呢?这无疑是导源于他深沉的现实感受。小令的最后四句即以赋的手法直说明言:即使你文采过人,满腹珠玑,下笔如神,文不加点,还不如像班超那样,投笔从戎呢!东汉时班超曾为官府抄书以奉养母亲。曾投笔喟叹道:“大丈夫没有别的志略,应当仿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封侯,怎么能长久地从事笔墨工作呢!”于是弃文投军。后来率三十六人出使西域,官至西域都护,封定远侯。(见《后汉书·班超传》)全曲以紫霜毫起,以毛锥结,首尾贯通。而同是说笔,一为褒词,一为贬语,表达了作者情感的起伏变化。“失又何愁”三句,分别嵌入“又”、“之”、“也”三个虚词,显得活泼灵动。

〔双调〕蟾宫曲

徐再思

春情

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身似浮云,心如飞絮,气若游丝。空一缕余香在此,盼千金游子何之。证候来时,正是何时?灯半昏时,月半明时。

刻画相思的诗文历代何止万千,然贵在自创新意。能用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表现形式来写出真挚情感的作品便是成功之作。这首曲子在描摹相思之情上可谓入木三分,极富个性,故前人称其“得相思三昧”(《坚瓠壬集》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