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元曲精品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15372800000094

第94章 任昱

〔中吕〕上小楼

任昱

隐居

荆棘满途,蓬莱闲住。诸葛茅庐,陶令松菊,张翰莼鲈。不顺俗,不妄图,清高风度。任年年落花飞絮。这首小令写隐居,先明确指出归隐的原因是仕途险恶,世道艰难,有如荆棘遍地丛生,使人寸步难行。“荆棘满途”实际上是历代不得志诗人所反复歌咏的“行路难”的另一种形象的说法,白居易《伤唐衙诗》中就有“天高未及闻,荆棘生满地”的诗句,当然任昱这里还是融入了个人的独特感受的。这首小令整个说来格调比较悠闲,与作者抒写的隐居情怀是适应的。“诸葛茅庐”一组鼎足对,亦人亦景,亦古亦今,铺叙充分,意境优美。“任年年落花飞絮”,一结余韵悠长。但从“荆棘”与“蓬莱”,“顺俗”“妄图”与“清高风度”的鲜明对比来看,诗人胸中仍然不时回荡着一股抑郁不平之气。

〔中吕〕红绣鞋

任昱

湖上

新亭馆相迎相送,古云山宜淡宜浓。画船归去有渔篷。随入松岭月,醒酒柳桥风。索新诗红袖拥。

“湖上”,具体何指呢?一开始,作者便巧妙地通过引典让人领悟:“古云山宜淡宜浓”。读者自然会想起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名句:“若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题为“湖上”,作者却不慌不忙从湖岸写起。“新亭馆相迎相送”,作者首先是立足于岸上亭馆,写了主客迎送,相互寒暄的热闹场面。这本是西湖极为平常的景象,一般人看来简直不值一提。而作者闲坐舟中,心神愉悦,不免为西湖司空见惯的人情风俗所吸引,故读来很有情致。再者,如果仅是“相送”,不免染上些黯然销魂的别愁,令人不快;却因还有“相迎”,(所谓“乐莫乐兮新相知”)又给画面添了几分快意。在湖上不仅有风月作伴,还有红袖美人簇拥一旁。她们皆为作者诗名倾倒,争相索句。正是名士风流,写来何其得意!游湖之乐当极于此了,于是戛然而止,干净利落。

《湖上》的风格雅致近于词。作者的笔调细腻而又凝炼,虽选取了很多意象却又详略有致。一二句和四五句对偶工巧,而且将前人诗词名句信手拈来,稍加点化,顿成妙趣。

〔双调〕沉醉东风

任昱

信笔

有待江山信美,无情岁月相催。东里来,西邻醉,听渔樵讲些兴废。依旧中原一布衣,更休想麒麟画里。

这是一首怨悱曲,嗟老叹世,语淡情浓。开头两句用杜甫《后游》诗中“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句意。“有待”者,有所期待也,指江山仿佛多情,待人欣赏。“信美”,真正美。美好江山多情,然岁月无情,催人老矣。二句对仗极工,领出全篇,已见诗人悲凉之情。作者于老暮之秋,感慨去日苦多,功业未就,眼看要潦倒终身了,情调消沉。作为汉族知识分子,他当然明白,要想凭文章经纶谋取功名富贵,完全不可能。元代明文规定:“试蒙生之法宜从宽,色目生稍加密,汉人则全。”(《元史·选举志》)既然如此,胡仔所谓“有用之材,一寓于声歌之末,以抒其抑郁感慨之怀”(《真珠船》),也就刚好跟任昱的情形吻合了。他的悲剧也就是时代的悲剧。

〔双调〕折桂令

任昱

咏西域吉诚甫

毳袍宽两袖风烟,来自西州,游遍中原。锦句诗余,彩云花下,璧月樽前。今乐府知音状元,古词林饱记神仙。名不虚传,三峡飞泉,万籁号天。

任昱此曲,一开始便用简洁的笔墨勾勒出吉诚甫的风貌。这位来自西域的远方客人,穿着宽敞的毛绒袍子,他曾经游遍中原山川,如今又风尘仆仆,光临此地。“锦句诗余”三句,写吉诚甫的情趣:白天日丽风轻,彩云微度,你和朋友流连花径,乐而忘返;夜晚天宇澄静,璧月扬辉,你和友人吟咏啸歌,开怀畅饮。花前月下,到处都流传着你华美清丽的词曲篇章(此处“诗余”泛指词曲)。由此可以看出,吉诚甫也是一位放情山水、不慕名利的人物,所以与任昱、钟嗣成等人意气相投,一见如故。

元代曲坛名家辈出,佳作如林,而这种繁荣的局面正是各民族作者共同开创的。对于当时国内各民族文人的友好交往,这首小令保留了一份真实的艺术记录;对于国内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这首小令也提供了一份生动的例证。这无疑是值得我们珍视的。

〔双调〕清江引

任昱

题情

南山豆苗荒数亩,拂袖先归去。高官鼎内鱼,小吏置中兔。争似闭门闲看书!

元散曲中的“题情”,多为题咏男女恋情之作,本篇所抒写的,则是鄙弃仕途、赞美归隐之情。首句“南山豆苗荒数亩”,化用陶渊明《归园田居》之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及《归去来兮辞》“田园将芜胡不归”之句,暗点出厌倦官场而欲隐居归去之意。下文“拂袖先归去”,便直抒胸臆。陶渊明《读山海经》云:“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任昱本人晚年也曾锐志读书,并工七言诗,看来这首小令确实是融汇了他本人的生活经历和实际感受的。

〔双调〕清江引

任昱

钱塘怀古

吴山越山山下水,总是凄凉意。江流今古愁,山雨兴亡泪。沙鸥笑人闲未得。

怀古与咏史不同,它往往要同具体的山川形胜相联系,故又称“登临怀古”。此曲为“钱塘怀古”,首先从钱塘的地理环境写起,用的是入手擒题的手法。

“吴山”,指杭州西湖东南、亦指钱塘江北岸一带山脉。“越山”指钱塘江南岸一带群山。因古时分属吴、越而得名。“吴山越山山下水,总是凄凉意”。开篇二句,作者就向我们展现了山势环抱、江流绵绵的图景,并给这图景涂上了一层伤感的色彩。从前面的诗句可以看出,作者本是一个看穿世情的人,却又“闲不得”,大约还得为衣食生计奔波吧。

这首小令与辛弃疾的〔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前半部分的作法相似。都以山水来言愁,写泪。但美学风格却有庄与谐之别。体现了词与曲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