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元曲精品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15372800000086

第86章 陆登善

河南府张鼎勘头巾

陆登善

第二折

〔梁州第七〕我从来甘剥剥与民无私,谁敢道另巍巍节外生枝。我向吓魂台把文案偷窥视。见一人高声叫屈,我这里低首寻思,多应被拷打无地,全没那半点儿心慈!想危亡顷刻参差,端的是垂命悬丝。正厅上坐着个份懒懒问事官人,阶直下排两行恶哏哏行刑汉子,书案边立着个响珰珰责状曹司。为什事咬牙切齿,諕的犯罪人面色如金纸。见相公判个“斩”字,慌向前来取台旨,便待要血泊内横尸。

《勘头巾》的作者,据清代曹楝亭本《录鬼簿》著录,为陆登善,并将他列入“相知者”,即为著录者——元代钟嗣成同时代且互相比较熟悉的同行朋友。明代贾仲明《录鬼簿续编》和朱权《太和正音谱》将此剧列入无名氏作品,《元曲选》则题孙仲章撰,皆不知何据。清末姚燮《今乐考证》则抄录《录鬼簿》。陆登善另有《开仓籴米》杂剧,已佚。

元代是中国历史上以吏治黑暗、冤狱遍地而很显“突出”的时期之一。《勘头巾》即描写了一个曲折生动、波澜起伏的冤狱故事。情节大意为:王小二母子俩相依为命,贫困度日。因生机日蹙,难以维持,王小二被迫向富户刘平远告贷求助,遭刘家恶犬欺凌,他怒火难遏,举石掷犬,不想误击中刘家之缸,缸被打碎,刘平远和王小二激烈争执起来。王小二于盛怒中讲气话:我将在无人处杀你!

王小二生性善良而头脑简单,他吵架时言辞激烈,讲过也就早丢置脑后。不意言者无心,听者有意。刘平远之妻和道士王知观私通,早有谋杀亲夫之心。她听到王小二此言,受到启发,急与王知观密谋策划。一天,趁刘平远出城收债,大醉而归时,王知观即于半途下了毒手,并移花接木,嫁祸于人,诬赖王小二是杀人凶手。

当案官吏不问青红皂白,严刑拷打小二,小二屈打成招,只得胡编乱造地供认谋杀刘某,并将刘的罗头巾和减银环埋藏于某处石板下。王知观窃听得这段供词,便赶快将此两物埋在该处石板下。吏役搜寻得头巾、银环回报,官吏见人赃俱全,即判小二死刑。

此时孔目张鼎已闻其冤,急索文卷及赃证审验,发现头巾、银环新洁,不像久埋地下之物,心怀疑端。他请示上司后重又复审。张鼎心生一计,传审刘妻。他手指乔装王知观的手下人诱供刘妻说:奸夫业已招认,你再抵赖也没用了!刘妻中计,如实招供。于是奸夫淫妇被判处决,王小二得以昭雪获释。

从全剧来看,此曲细腻描绘了张鼎从内心同情善良、忠厚的无辜者,痛恨这些草菅人命、胡乱判案的昏聩官吏,和心里开始对此案的真实性产生疑窦的心理活动历程,为他以后挺身而出、平反冤狱的决定性的戏剧行动提供了坚实的心理基础和性格基础。全曲语言本色自然,大量运用口语俗语,历历如绘地写出公堂上的血腥场面或曰情景,又形象地表达出正义与邪恶两种情感和力量的尖锐冲突,达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王国维语)的境界,做到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统一,值得我们细细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