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元曲精品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15372800000083

第83章 赵善庆

〔中吕〕普天乐

赵善庆

江头秋行

稻粱肥,蒹葭秀。黄添篱落,绿淡汀洲。木叶空,山容瘦。沙鸟翻风知潮候,望烟江万顷沉秋。半竿落日,一声过雁,几处危楼。

这是描写诗人秋天漫游江边所见景物的一首小令。全篇句句写景,没有一句抒情。但从诗人对景物赋予的不同形态、色彩和情调中,我们仍能窥出作者丰富的情感消息。景物随着作者的漫行而移步换形,诗人的情感也在起伏荡漾。

“稻粱肥,蒹葭秀”,诗人起笔展现了一片丰收景象。田地里稻子和高粱结着累累硕果,肥大沉甸。江干湖漘,苍苍蒹葭,伸长着秀颀的身姿,楚楚动人。在这片田野里,秋色不是萧瑟惨淡的。一个“肥”字,一个“秀”字,使我们窥出了诗人内心的欣喜。“黄添篱落,绿淡汀洲”。农家院落里、篱笆上,黄澄澄的收获物堆积起来,而河上汀洲,芳草已渐枯萎惨淡,大地显出了“黄添绿淡”的变化。作者巧妙地利用黄、绿两种色调的对比,加上一个“添”字、一个“淡”字,把季节更替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来了。(〔满江红〕)举不胜举。所以这里作者实在是给读者创造了一个颇有感伤气息的境界,读者可以从中联想到怀乡的游子,失意的文人,报国无望的志士和萦念远人的思妇。“半竿”“一声”“几处”这点点滴滴的小景也与诗人情感趋向细腻深邃相吻合。

〔中吕〕普天乐

赵善庆

秋江忆别

晚天长,秋水苍。山腰落日,雁背斜阳。璧月词,朱唇唱,犹记当年兰舟上。洒西风,泪湿罗裳。钗分凤凰,杯斟鹦鹉,人拆鸳鸯。

宋词、元曲中体制短小的作品,都叫做小今。前人以为小令如诗中之五、七言绝句,律诗则如词中之长调。但曲中的小令,与诗词大有区别。因为诗词贵沉郁深婉,曲则贵诙谐浅俗。可是我们看了这首小令《秋江忆别》,几乎与词差不多。何者?以其风格清丽婉美,稍近乎雅也。

这首曲子的雅,首先表现在写情的角度上。它写离别,既不从正面写,也不从现时写,而是在回忆中进行追叙。整篇的构思,紧紧扣住题目中的一个“忆”字。别时的场景,别时的人物,别时的情绪,都在记忆的屏幕上,逐次展现。全曲有感情的深度,有曲折的韵致,读之使人产生无穷的遐想,不尽的回味。

煞尾三句,用了排比的手法,妙在字面上都是用美丽的禽鸟,而且都是鸟类中的匹偶。“钗分凤凰”,是说凤凰钗被擘成两股;“杯斟鹦鹉”,是说状如鹦鹉的酒杯,李白曾有《襄阳歌》云:“鸬鹚杓,鹦鹉杯,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元人睢景臣〔一枝花〕《题情》也有类似的句子:“被冷鸳鸯锦,酒空鹦鹉盏,钗折凤凰金。”也许由于是残曲,故只见错金组绣,形如装饰品,而缺乏血肉与灵魂。此曲则用以写人,写人之感情,因此通过这些物象,我们似乎感觉到人物脉搏的跳动。生活中一对情人被活活拆开,已足伤怀;自然界中(或实物中)的匹鸟也被分成两半,更是渲染了一股浓重的气氛,令人凄楚难忍。古人认为作曲“语意既忌占实,又忌落空;既怕墨漏,又怕夹杂,此为大要。”(刘熙载《艺概·词曲概》)其意亦如填词:“词要清空,不要质实;清空则古雅峭拔,质实则凝涩晦昧。”(张炎《词源》卷下)词曲都属于歌唱的艺术,故而在作法上是相通的。这首曲子,前面写朱唇唱曲,泪湿罗裳,比较“占实”;而煞尾三句则跌入“落空”,于是虚实相生,极空灵骚雅之致,给人以思致杳渺、优游不竭、曲有尽而意无穷的感觉。若付之雪儿,定有余音绕梁的妙趣。

〔中吕〕山坡羊

赵善庆

燕子

来时春社,去时秋社,年年来去搬寒热。语喃喃,忙劫劫,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兴,多见些;亡,都尽说。

燕子是非常惹人喜爱的小鸟。它颜色鲜明,体形灵巧,叫声似儿语呢喃,娇恰动听。尤其爱飞入屋梁筑巢,依依可人。且以时来去,与人们对时令的敏感、对离合的悲欢容易发生联系,所以燕子早就成为诗人笔下的爱物。早在《诗经》中就有了“燕燕于飞,差池其羽”、“燕燕于飞,颉之颃之”、“燕燕于飞,上下其音”等描写。自从唐代诗人刘禹锡写了“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乌衣巷》)著名的怀古诗之后,燕子又成为感叹兴亡的象征物。刘作脍炙人口,后人趋之步之者不少。《乌衣巷》诗虽然自然流畅,仍然是较为含蓄的。诗中并没有出现“兴”“亡”等字样,而感慨就寄寓在野草、夕阳等意象和它们构成的境界中。对燕子,用“飞入”隐去了“寻”的过程。而散曲对燕子形象的刻画,特别是用“寻”字将寓意表达得更显豁了。与张养浩散曲相比各有特点,而与刘禹锡诗相比,仍然是散曲的风味。

〔中吕〕山坡羊

赵善庆

长安怀古

骊山横岫,渭河环秀,山河百二还如旧。狐兔悲,草木秋;秦宫隋苑徒遗臭,唐阙汉陵何处有?山,空自愁;河,空自流。

散曲名家张养浩用〔山坡羊〕写过九首《怀古》,以《潼关》一首,最为著名;赵善庆的这首《长安怀古》可谓与之同曲而同工。骊山在长安附近的临潼县东南;渭水环绕着长安。这一山一水,用“横”、“环”二字,不仅点明所咏之地是长安,而且把这历代古都形势之险峻、景色之壮丽,全都烘托而出。“古”只能供“怀”不能再回生,水也罢,山也罢,就如同人只能发怀古之幽思一样,也只能“空自愁”,“空自流”!这首小令以山水起,又以山水结,起是写实景;结是景生情,由景而情,前后呼应,在结构上严谨而巧妙,格调上也深沉而苍凉。

〔越调〕凭阑人

赵善庆

春日怀古

铜雀台空锁暮云,金谷园荒成路尘。转头千载春,断肠几辈人。

铜雀台、金谷园是东汉末至西晋时两大名胜,由于它们和著名的历史人物和故事联在一起,历朝列代,不知有多少诗人曾以它们作为怀古伤今的题目。到元朝赵善庆的时代,已历千载有余,时光销磨,战祸摧残,它们早已倾圮坍毁,遗迹也几乎荡然,但仍为人们吟咏感伤不已。有感于此,赵善庆写了这首小令。

铜雀台在古邺城,即今河北临漳县,是魏武帝曹操所建。〔凭栏人〕正格不要求两两相对,但这只小令是两句七言合璧对,两句五言流水对,属对甚工。短短四句,概括性很强,具有很大容量。前两句用典很典型。铜雀台中的曹操是英雄,金谷园中的石崇是豪富。过去的人们汲汲追求的无非名与利二事,这里都用今昔对比给予否定。用词也很准确。如“空”“荒”二字,不只是对现状的描写,也是对历史过程的表述。“转头”表示快,“断肠”表现悲,都精炼而富于形象性。

〔双调〕沉醉东风

赵善庆

秋日湘阴道中

山对面兰堆翠岫,草齐腰绿染沙洲。傲霜橘柚青,濯雨蒹葭秀。隔沧波隐隐江楼。点破潇湘万顷秋,是几叶儿传黄败柳。

湘阴(今属湖南)在湘江下游,滨临洞庭湖,擅山水之胜。秋天,作者行经湘阴道上:山岫(峰)兰翠,沙洲(水边沙地)草绿,橘柚青黄,蒹葭(芦苇)苍苍。美丽宜人的景色,使行路的作者自然地生发出喜悦舒畅之情,写下了这首小令。“点破”一词尤妙,使人产生一种既突然而又顺乎自然之感,仿佛诗人看了前面许多旺盛景物,还没有意识到草木摇落的秋天已经到来,只是看到几叶败柳之后才恍然大悟一样,这瞬间的发现,为这首小令增添了悠远的抒情味。这首小令把在一般诗人笔下悲凉的秋景,写得高远开阔,生气勃勃,色彩浓丽,调子明朗,令人赏心悦目;只是在最后才透露出一点悲秋的感受,而使全曲波澜顿生。这,也可以说正是它的特色吧。

〔双调〕折桂令

赵善庆

问六桥何处堪夸?十里晴湖,二月韶华。浓淡峰峦,高低杨柳,远近桃花。临水临山寺塔,半村半郭人家。杯泛流霞,板撒红牙。紫陌游人,画舫娇娃。

杭州西湖在宋宁宗时已有“十景”之说,到了元代,又有“钱塘十景”,并称“西湖双十景”。“六桥烟柳”即是其中一景。从这一景的题名来看,大概六桥一带柳树颇多,到了春天,柳丝吐翠,远远看去,绿烟笼罩,春意盎然。

总述以后,作者分层次地对西湖美景进行具体描绘。“浓淡峰峦,高低杨柳,远近桃花”,连用三个排句,鼎足相对写的是自然景色,以“浓淡”二字形容西湖周遭大大小小的山峰,可谓精当之至:晴日下的山峰呈现出青紫色,远处的色彩浅淡,近处的色彩深浓,放眼看去,浓浓淡淡,深深浅浅,美不胜收。中国画的水墨山水,描摹山峰时,即用浓淡不同的墨色来表现,效果极佳。作者在此用“浓淡”二字,深得水墨山水之妙趣。

这首描写西湖的小令在艺术上的特点是由大到小,由远到近,由静到动,层层推进,最后构成一幅层次清晰,布局匀称的画面,幽雅的静景和湖上的活动亦很协调。另外,除首句设问总领之外,其余通篇对仗皆十分工稳,色彩浓艳,音调明朗。整首曲子洋溢着一股春日勃兴的气氛。

〔双调〕折桂令

赵善庆

湖山堂

八窗开水月交光。诗酒坛台,莺燕排场。歌扇摇风,梨云飘雪,粉黛生香。红袖台已更旧邦,白头民犹说新堂。花妒幽芳,人换宫妆。惟有湖山,不管兴亡。

湖山堂不见于记载。元王举之〔折桂令〕《怀钱塘》小令有“记湖山堂上春行。花港观鱼,柳巷闻莺。一派湖光……”句,因知此堂在杭州西湖上。又从本曲“白头民犹说新堂”句,知堂应建于南宋末年。赵善庆这首散曲命意与这首诗实异曲而同调,只是更加隐约其辞而已。

这首曲咏湖山堂,重点在咏堂内歌舞,并由此生发感慨。于堂外湖光山色则基本不着笔墨,只于开头点明一句:“水月交光”,且系从所开之窗户看出,立足于湖山堂便十分清楚。不过虽只四字,概括力却很强。首先点明时间是在夜晚。夜晚景物大部在暗中,只有一片湖水在月光照耀下浮光耀金,这描写不仅突出了西湖夜色的特征,也给以下描写堂内诗酒歌舞描绘了一个灿烂的背景。以下五句便集中对堂内活动的铺排。“诗酒坛台”,说明堂内享乐生活的主人是一些文人。当然,不是官僚,也是贵族。他们吟诗饮酒,观看歌舞排场。“莺燕”代指歌儿舞女们。“歌扇摇风”,可见歌儿之多,歌唱之频。晏畿道有“歌尽桃花扇底风”(〔鹧鸪天〕)的名句。“梨云飘雪”写舞女们洁白的舞衣舞袖以至白晰的肌肤,舞蹈时如同“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飞云卷雪般在空中飘撒。她们所施的粉黛发出阵阵幽香。这样的场面如何不令赏者心醉神迷!此时作者的心绪却离开了这热闹的歌舞场。他的思绪伸向了时代的纵深:曾几何时,这里不还是南宋贵人们绿杯红袖、轻歌曼舞的楼台吗?可现在歌台犹在,江山已经换主了。

〔双调〕庆东原

赵善庆

泊罗阳驿

砧声住,蛩韵切,静寥寥门掩清秋夜。秋心凤阙,秋愁雁堞,秋梦蝴蝶。十载故乡心,一夜邮亭月。

这首小令写秋夜旅邸情思。罗阳不知今在何处,当是远离作者故乡的一个小驿站所在。作者或为生计、或为功名奔走天涯,不得返回故里,此刻仍在羁旅之中。秋气清冷,长夜难寐,不觉思绪纷然。

“砧声住,蛩韵切”是秋夜景况。北方寒冬将届,家家户户的妇女们都要到河边捣练以备制冬衣。何逊《赠族人秣陵兄弟》诗:“萧索秋高暮,砧杵鸣四邻。”钱起《乐游原晴望上中书李侍郎》诗:“千家砧杵共秋声。”故写砧声即是写秋。蛩,即蟋蟀,更是人所熟悉的秋声。同时两句写声音又都是为了写静。“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李白《子夜吴歌》),这秋夜何等闹热!而此地此时,砧声已住,已是万籁俱寂了。说寂也未真寂,因为蛩鸣之声尚不绝于耳。经过多年世间的陶冶磨炼,它们都化为珍贵的记忆,深藏于胸际,而此时却在这小小邮亭(即驿站)里,在一轮秋月的牵动下,一起涌上心头。“十载故乡心,一夜邮亭月”一联集中而简练地概括了此刻的情景,从而有力地收束了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