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元曲精品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15372800000064

第64章 周文质

〔正宫〕叨叨令

周文质

自叹

筑墙的曾入高宗梦,钓鱼的也应飞熊梦;受贫的是个凄凉梦,做官的是个荣华梦。笑煞人也末哥,笑煞人也末哥,梦中又说人间梦。

去年今日题诗处,佳人才子相逢处。世间多少伤心处,人面不知归何处。望不见也末哥,望不见也末哥,绿窗空对花深处。

曲题为“自叹”,顾名思义,是对于自己遭逢的感叹;但这两首曲词的所谓“自叹”,实际却是兼有叹世的意味,一叹世情,一叹爱情。

贵贱贫富,升沉荣辱,是人世间得失趋避的焦点。有的人对于富贵梦寐以求,有的人对于贫贱梦寐以避,因此曲词抓住一个“梦”字来描述世情之炎凉。筑墙的入“高宗梦”,说的是殷商时傅说的故事。殷高宗梦得圣人,命武丁访之于野,后访得从事版筑的傅说,举为宰相。其为政也贤能,因此殷商得以中兴。

人世间只有爱情最真挚,但真挚的爱情却往往不能尽如人意。作者在第二首曲词里,暗用了唐代诗人崔护的爱情故事。相传崔护应进士考落第,清明节独游长安城南,到花木丛萃的村居叩门求饮,有女子开门送水,倚小桃树而立,如不胜情;翌年清明再来,门户紧锁,不见女子。于是在门上题诗云:“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这两首“自叹”小令,用韵都只用一字(有的曲学家把这种押韵方式称为“独木桥体”),而且这一韵脚又是曲词意境的轴心,这可以说是本题的第一个艺术特点。第一首以“梦”为韵脚,全曲均押“梦”字,而“梦”又是全曲意与境的凝聚点。把各种社会人物都引入梦境,又把各种人的欲念化作梦意,一切都归结于一个“梦”字。

本题二首曲词的第二个艺术特点是用事虚实结合,该实即实,该虚即虚,灵活运用。第一首“钓鱼的也应飞熊梦”,第二首“去年今日题诗处”,都是有实典而无实事,典故一出于吕尚,一出于崔护,都是有确实出处的,但在现实中却不必有类似的实事。这里不是借典以写事,而是托典以写情,故典实而事虚。第一首“受贫的是个凄凉梦”,第二首“绿窗空对花深处”,在现实生活中当有所指,或有所见闻,或亲自经历,是有实事而无出典。

〔正宫〕叨叨令

周文质

悲秋

叮叮当当铁马儿乞留玎琅闹,啾啾唧唧促织儿依柔依然叫。滴滴点点细雨儿淅零淅留哨,潇潇洒洒梧叶儿失流疏刺落。睡不著也末哥,睡不着也末哥,孤孤另另单枕上迷飚模登靠。

这是一首以叠字和象声词构成的著名散曲小令,而值得注意的更是它寓情于景,种种秋声与悲秋之感交进叠起,达到高度的情景交融。

开头四句对秋声的描写都是有典型性的,因而声声拨动着别有怀抱者的心弦。铁马,即屋檐下风铃,风吹则发叮哨之声;“乞留玎琅”更是直接形容风铃摇动所发的声音。

听秋声空际,悲时节摇落,孤枕独倚难眠,愁绪盈怀难遣,这是古典诗、词、曲中常见主题,反映离群索居者的普遍哀愁,然而本曲通篇用双声叠字状物,以一连串象声词拟声,音节铿锵急促,声文并茂,且纯用白描,语言与句法新鲜活泼、生动贴切,联想丰富,实为这一常见主题别开了生面,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历其境,心潮随之起伏,感慨横生。

〔越调〕寨儿令

周文质

挑短檠,倚云屏,伤心伴人清瘦影。薄酒初醒,好梦难成,斜月为谁明。闷恹恹听彻残更,意迟迟盼杀多情。西风穿户冷,檐马隔帘鸣。叮,疑是珮环声。

周文质的〔寨儿令〕共十首,写的都是爱情,有的写女子思念男子,有的写男子思念女子。写女子相思者,多写恨男儿薄情;写男子相思者,却表现出对恋人的一片真情。这后者或许就是作者的自我表现。这首“挑短檠,倚云屏”,正可作如是观。

“短檠”即短灯檠,也就是短的灯架。古时富贵人家多用长檠,寒门读书人多用短檠。韩愈《短灯檠歌》就讽刺鲁儒一朝富贵便废弃短檠而高张长檠。苏轼《侄安节远来夜坐》诗:“免使韩公悲世事,白头还对短灯檠。”也是说明寒儒应安于本分。秋天的夜里,他想念情人,有无穷的秋思,无以自解,想借酒浇之,希望在醉梦中能够幽会,但是“好梦难成”,而薄酒已醒。于是独自挑着短架灯上的灯芯,久久地倚靠着云母屏风,伤心地看着灯下因相思而消瘦的身影。他抬起头来,看着已经西斜的明月。

全曲表现男主人公真切的相思之情,是通过人物动作的描写和心理的描写来完成的。

主人公酒醒之后,倚着云屏,挑着灯花,看着身影,望着明月,情态逼真,跃然纸上。这些相思的动作,正表现出一个染上相思病的人物的形象。人物的动作和体态,对于表现思想感情,有时比人物的语言更富于表现力,它能像电影的镜头,浮现于读者的脑海里,让读者去联想和回味。这种联想和回味,比起语言的判断,更能获得深刻的印象。

主人公眼中看的是灯下的身影和天上的明月,耳中听的是残夜的打更声和帘外的风铃声,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都表现出心理的活动。眼睛和耳朵都是心灵的窗户,以眼之所见,耳之所闻来表现人物心理活动,可以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所以说善于描写心理也是本篇艺术上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持汉节苏武还乡

周文质

第三折

〔中吕·粉蝶儿〕羊角风踅地踅天,鹅毛雪扑头扑面,恰便似落琼花粉甸山川;接天涯,侵海角,都冻做寒冰一片。休笑俺牧羊人耸定双肩,你便是铁石人也冻的撼颏打战。

〔醉春风〕雪打的我眼难开,风吹的身倒偃。似这般风吹雪打荡散了群羊,漫山中微微的显,显。单于王地占了三山,汉武帝早分了千顷,苏武呵,几时能勾户封八县。

〔迎仙客〕我这里望塞边,则听的雁声喧,元来是这舞寒风渐离了云汉远。呀呀的一声低,忽忽的两翅软,有分的正落在我根前。莫不是天与俺行方便?

〔石榴花〕这一刻寄帛书全央你个塞鸿传。则要你乘风势驾云轩。者莫你宿芦花穿柳岸过平川,哎,雁也,休恋着水食地面,将日月俄延。则你那六稍翎疾提防着雕翎箭。蓦然间祷告青天,愿孤飞影里青云现,便休题风紧雁行偏。

〔斗鹌鹑〕你若到富贵中华,寻取那皇宫内院,你过的天堑黄河,那的是长安建都建都地面。我这里专等招贤武帝宣。单于王若可怜,我则去那凌烟阁上标名,哎,雁儿也,你索在那禽书中把你姓显。

周文质的杂剧作品除本剧外,尚有《春风杜韦娘娘》、《孙武子教女兵》、《敬新磨戏谏唐庄宗》等三种,均佚。本剧见赵景深辑《元人杂剧钩沉》,存〔越调〕一支,〔中吕宫〕〔双调〕各一套。剧本本事出于《史记》、《汉书》。叙汉武帝时苏武奉使匈奴被拘留,遣放北海(地为今苏联贝加尔湖一带)牧羊,前后达十九年,历尽艰难,威武不屈,始终坚持民族气节。

〔粉蝶儿〕一曲唱叙牧地风雪严寒。开头三旬写“风雪”,横空而起,景象雄奇:“羊角风踅地踅天,鹅毛雪扑头扑面,恰便似落琼花粉甸山川。”“踅”,盘旋,来回乱转。羊角旋风旋天转地,鹅毛大雪打头扑面,这是近感;正好像洁白无瑕的玉屑,纷纷扬扬,撒落在原野山川,这是远望。

〔醉春风〕一曲叙雪地牧羊之艰难。开头两句也是写风雪,通过“牧羊人”自身的感受来表现:因雪大,打得我眼睛难以睁开;因风大,刮得我身“倒偃”(“偃”,向后倒下)。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其结果是“荡散了群羊,漫山中微微的显,显”。“荡散”两字写景状物甚为巧妙,仿佛看见羊群被旋风盘卷而散人远近山中,羊儿与白雪融为一色,一时难以辨认,只有当羊儿活动行走时才被发现。所以这个“微微的显,显”,表现得十分真实细致和传神。

上述两曲着重叙苏武风雪牧羊的情景,后三支曲转向托雁传书,表达思国还乡之愿。〔迎仙客〕一曲叙落雁。开头三句:“我这里望塞边,则听的雁声喧,元来是这舞寒风渐离了云汉远”,这是望雁。曲子从苏武望边思汉,转到突然听见“雁声喧”,抬头一看,却原来是一群渐渐远离了云汉的雁儿,正在寒风中飞舞。这“舞”字用得妙,写出了因强大的寒风,使得雁儿飞行艰难失控,时高时低,盘旋如舞。〔石榴花〕一曲托雁传书。首句为请托:“这一封寄帛书全央你个塞鸿传。”“帛书”,指写在丝织品上的信。“塞鸿”,即边雁。第二句表希望:“则要你乘风势驾云轩”。“轩”,一种轻便的车子。这句是希望雁儿能乘风高飞速去,接着下面几句是嘱雁途中注意警惕:不要在芦花丛中住息,不要飞经杨柳岸边,也不要低过平原山川,更不要留恋那水食地面,怕因此会把传送书信的时间“俄延”。

〔斗鹌鹑〕一曲嘱雁到达汉境时应该注意的事。开头两句:“你若到富贵中华,寻取那皇宫内院”。这里的“中华”,即指汉朝的地域。吩咐到了汉地要把信立即送往皇宫内院。好使汉帝知道后诏宣我归国。接着唱道:“你过的天堑(‘天堑’,天然的壕沟,这里即指黄河)黄河,那的是长安建都建都地面”。

《持汉节苏武还乡》是个历史剧。每当国家民族危难之时,苏武的气节成为鼓舞斗志的力量。文天祥在《正气歌》中就发出“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的赞颂。“鸿雁传书”也成为人们熟知的典故和美谈。本折这五支曲子,从风雪牧羊到托雁传书,表达了苏武抱忠持节、思国还乡的心情。前两曲描述异域风光,笔调雄劲俊拔;后三曲托雁述情,笔调细腻深沉,做到了写景、述怀紧密结合,情真意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