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元曲精品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15372800000031

第31章 马致远(1)

〔南吕〕四块玉

马致远

天台路

采药童,乘鸾客,怨感刘郎下天台。春风再到人何在?桃花又不见开,命薄的穷秀才,谁叫你回去来。

马致远的小令〔南吕〕“四块玉”共十首,见于(《梨园乐府》和《乐府群珠》),其中每首分咏一个历史故事或故事传说。此处选析的是第一首。咏刘晨入天台事。传说东汉末年,剡县人刘晨、阮肇入天台山(在今浙江省东部)采药,遇二仙女,结为夫妇,共居半年。及至归乡,子孙已历七世。此事出自南朝宋刘义庆所撰《幽明录》,原书已佚,今见《太平御览》卷四十一和《太平广记》卷六十一引《神仙传》。

魏晋南北朝“篡”、“乱”频仍,人们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厌恶这种社会现实,向往安定幸福的生活,于是出现了一些描写无君无臣、和平美满的桃花源境界的作品,以寄托理想和愿望,刘晨、阮肇的故事便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这首小令借咏刘晨之事,表达了作者对没有压迫的神仙世界的羡慕。对比的手法是这首小令的主要特色。“采药童,乘鸾客”写神界的美好;“春风再到人何在”写人世的变迁。两相对比,相得益彰,末句之暗比,则使全曲大生神彩。衬字的应用则使这首小令显得活泼生动。“穷秀才”上加“命薄的”三字,似强调刘晨不能交好运,实乃作者自叹命薄,写来幽默诙谐;“谁教你”三字衬在“回去来”之前,一个反问,使不满之意溢出纸外,有力地表达了作者胸中的激愤。

〔南吕〕四块玉

马致远

浔阳江

送客时,秋江冷。商女琵琶断肠声。可知道司马和愁听。月又明,酒又酲,客乍醒。

关于马致远的生平,可以确知的内容十分有限。有关文献只告诉我们:他曾经宦海浮沉,出任过江浙行省务官,二十年间,过着“世事饱谙多”的“漂泊生涯”(〔青杏子〕《悟迷》)。这样的经历,使他具有较丰富的生活体验和较复杂的思想感受,而这种种感受与体验,正是他散曲所表达的内容。与杂剧相比,马致远的散曲较少染上道家气息,更接近于他的生活实际。在他现存的散曲中,有一组〔四块玉〕曲,共十首,抒写怀古伤今、羁旅游宦的情愫。这里的《浔阳江》,便是其中辞句清淡,韵味深长的一首。

自从《琵琶行》问世后,凡路经浔阳江的文人墨客都会情不自禁地怀念起一度贬谪江州的唐代诗人白居易,这种身临其境的氛围,更使久滞下僚、游宦他乡的马致远产生了真切的共鸣。四五百年之前,谪居江州的白居易在浔阳江头送客,巧遇“漂沦憔悴”的原“长安倡女”,并产生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深切感触。与《琵琶行》相比,《浔阳江》篇幅小得多,叙事成份也少得多,其中打动人心之处,却是一脉相通、略带忧伤的羁宦失意情思。

十首〔四块玉〕共同的艺术特点,是把作者自己的经历、感受融进对历史往事的追思中,使其具有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浔阳江》尽管是一首小令,却有比较丰富的内涵,这主要由于作者能够从平常的生活场景中提炼出自己真切、独特的体会。

元曲家张可久散曲中有一首题为《江夜》的〔凭阑人〕,几乎可以看作对《浔阳江》做的注释:“江水澄澄江月明,江上何人掐玉筝。隔江和泪听,满江长叹声。”尽管张可久年辈晚于马致远,但他们有大致相同的经历: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曾沉沦下僚,游宦江南。这首《江夜》与马曲同样含蓄又克制,都表达出那种为宦情羁绊而产生的无奈又矛盾的心情,可见《浔阳江》所表现的情感又是一种元代下层文人的普遍情绪了。

〔南吕〕四块玉

马致远

马嵬坡

睡海棠,春将晚,恨不得明皇掌中看。霓裳便是中原乱。不因这玉环,引起那禄山,怎知蜀道难!

马嵬坡又名马嵬驿,在今陕西省兴平县西北。唐玄宗宠爱杨贵妃,荒淫误国,酿成安史之乱。安史叛军攻破潼关,唐明皇仓皇向四川逃难,路经马嵬驿时,扈从的禁卫军哗变,求诛杨氏以谢天下。玄宗为了稳定军心,被迫缢死杨贵妃。这首小令以曲写史,意在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

“睡海棠,春将晚,恨不得明皇掌中看”,首先揭露杨贵妃的恃宠娇恣和唐明皇的荒淫好色。杨贵妃就如暮春时节的睡海棠一样娇态妩媚,唐明皇则恨不得将她作为掌上明珠。此处以花喻人,并着一“睡”字,既表明杨贵妃的美艳动人,又突出她的娇态妩媚。再点明时间是花之将衰的暮春时节,更显其珍贵可爱。“恨不得”三字言精语粹,写尽唐明皇对杨贵妃的宠爱,传神逼真。

然而后果如何呢?“霓裳便是中原乱”,《霓裳羽衣曲》又名《婆罗门曲》,据《新唐书·礼乐志》所载,为河西节度使杨敬忠进献。这种舞曲常用来表现仙境和仙女的形象。据传说杨贵妃尤擅此舞。这句揭露唐明皇与杨贵妃在深宫内苑轻歌曼舞,尽情寻欢作乐,仿佛是生活在与世隔绝的神仙世界里,毫不理会国家安危和人民疾苦。正是这种政治上的昏庸和生活上的腐朽,给野心家安禄山造成了可乘之机,发动了祸国殃民的叛乱,使中原沦丧,人民惨遭战争的痛苦。“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三首》之二)最后作者由历史引出教训,愤怒地指出:“不因这玉环,引起那禄山,怎知蜀道难!”不是因为有了这个杨玉环(杨贵妃小名玉环),引起了那个安禄山的起兵造反,唐明皇又怎会向四川逃难,他又那里会知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呢?诗人将安史叛乱的主要责任归之于杨贵妃,乃是此类话题的传统论见,固不足取;古人对“皇上”总极力回护,即便是讽刺、针砭,亦常常是旁敲侧击,不失温柔敦厚。其实诗人何尝不知祸首是谁!“恨不得”一句已透尽个中消息,只是囿于忠君之道,不便揭破罢了。

这首小令以精炼见长。前半叙事,用两个生动的比喻(“睡海棠”“掌中看”)着重写出唐明皇与杨贵妃的荒淫享乐生活,简明精炼,为后面的议论打下了基础。

后半议论,用“不因”“引起”“怎知”几个衬字,突出安史叛乱的根源,颇为有力。全曲虽只三十六字,但融叙事、议论、抒情于一炉,挥洒自如,一气呵成,体现了作者高超的艺术才能。

〔南吕〕四块玉

马致远

洞庭湖

画不成,西施女,她本倾城却倾吴。高哉范蠡乘舟去。那里是泛五湖?若纶竿不钓鱼,便索他学楚大夫。

洞庭湖,太湖的别名,亦即五湖,在今江苏省境内。相传春秋之时,吴败越人于会稽,越王勾践命范蠡求得美女西施,进于吴王夫差,吴王许和。越王生聚教训,愤发图强;吴王迷恋西施,听信谗言。越终灭吴。西施亦归范蠡,从游泛五湖而去(事见《吴越春秋》、《越绝书》等)。这支曲子即以此为题材,揭露统治者的残酷无情,赞扬范蠡功成身退、归隐五湖的高洁行为。

“那里是”“若纶竿”“便索他”几个衬字,指出范蠡离越而去的真正原因,揭露越王勾践的刻薄寡恩和残酷无情,表示诗人对统治者的不满和怨愤之情,贴切恰当,感情浓烈。至于马致远为何称赞范蠡之举,则可从人们常说的元人全身避祸的心态中找到答案。

〔南吕〕四块玉

马致远

巫山庙

暮雨迎,朝云送,暮雨朝云去无踪。襄王谩说阳台梦。云来也是空,雨来也是空,怎捱十二峰。

马致远令曲中有一组咏史怀古的〔四块玉〕,此即其一。“巫山庙”的来历,见宋玉《高唐赋》:“昔者先王尝游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巫山之女也,为高唐之客。闻君游高唐,愿荐枕席’。王因幸之。去而辞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旦朝视之,如言。故为立庙,号曰朝云。”古人诗文中说到巫山云雨,主要有两种寓意,一以言男女欢爱,一以刺帝王淫佚。

此曲即咏襄王梦遇神女一事,却反复在“云”、“雨”、“空”三字上做文章,意旨极为空灵,可说是旧趣难求。前二句一“迎”一“送”,可见暮雨朝云,说实有也实有;三句却又说“去无踪”,可见云雨之为物,说虚幻也虚幻。这就兴起下句言楚襄王梦神女之事,用一个“谩说”、两个“空”字予以冷峻的否决,言好梦不长,难与巫山十二峰的存在较量。这些仅是字面意义,其象征意蕴却是扑朔迷离的。见仁见智,可因人而异。大致可从以下几方面索解:一、发思古之幽情;二、有现实的感讽;三、寓人生无常、欢爱难久的感慨。从知人论世的角度言,作者的本意以第三解可能性较大。从读者接受的角度言,则可各得其解。“空灵”者,不是什么玄虚之义,乃是作品在艺术表现上空白较多,而读者想像的余地较大,故尔灵动。这正构成此曲的一个显著特色。

在语言上,相应也具有一种扑朔迷离感。这首先在于“暮雨”、“朝云”的离合翻弄,先分后合,最后又以“云”、“雨”单字形式重复一次,给人形式上幻化多变之感。对于“去无踪”,又以“空”的单字形式重复两次,加以补充阐发,从而强调了虚无的感觉。末三句本是三字句,分别在其中和句首加了“也是”、“怎捱”等衬字,使曲词富于口语色彩,增加了咏叹意味。“也是”的重复,更添了一分缠绵之致。

〔南吕〕四块玉

马致远

叹世

两鬓皤,中年过,因甚区区苦张罗?人间宠辱都参破。种春风二顷田,远红尘千丈波,倒大来,闲快活。带野花,携村酒,烦恼如何到心头。谁能跃马常食肉?二顷田,一具牛,饱后休。佐国心,拿云手,命里无时莫刚求。随时过遣休生受。几叶绵,一片绸,暖后休。这里所选的《叹世》三首,写作时期不一,但都是作者晚年的作品,内容相近,可以合看。青年时期的马致远,是积极入世的,虽生不逢世,用违其志,而豪情未减,“昔驰铁骑经燕赵,往复奔腾稳似船”,所发多为慷慨激越之音。随着二十年宦海浮沉,历尽飘泊之苦,不能不发出“困煞中原一布衣”的感叹。不过这时还有牢骚,还有不满。及至由壮而衰,由衰而老,壮志消磨殆尽,慢慢的连这点牢骚也没有了,对人间的荣辱、得失、是非,几乎全部失去了热情,因而高唱起“东篱本是风月主,晚节园林趣”的调子,力图从宁静恬退的隐士生涯中,求得精神上的解脱和满足。《叹世》三首,就反映了这种情绪。

〔南吕〕金字经

马致远

夜来西风里,九天鹏鹗飞。困煞中原一布衣。悲,故人知未知?登楼意,恨无上天梯。

本曲写投谒不遇、天涯沦落之悲。起首由梦境说起,在睡梦中,作者仿佛化作展翅高飞的大鹏,挟着强劲的秋风,翱翔于云海之上。这是渴望飞腾的理想在梦幻中的反映,是美丽而又诱人的。然而,梦毕竟是梦,梦醒之后,依然是托足无门、天涯沦落的悲哀。如果马致远自认晦气,承认自己不过是做了一个荒唐的梦,情况自当别论。问题是碰了钉子以后,他还在苦苦的追寻、回味那个动人的九霄驻足的幻影。他还是要高飞的,还是想高飞的,而眼前的现实却根本不允许他展翅高飞。这就是马致远悲哀的所在。因而,“困煞中原一布衣”的呼号,直是撕心裂肺的哀鸣,特别醒人耳目。以下“悲”字诸句,都由这里生发而出。在极度失望之余,他只好寄希望于故人,希图与故人对话,借以把自己从眼前的困境中解脱出来。对话的结果如何?不得而知,然而就其目前处境来说,可能是不大美妙的。

“登楼”,用汉末王粲的故事。王粲因避董卓之乱,曾离开中原,投靠故人荆州牧刘表,始终未得其用,因而怀念故乡,作《登楼赋》以明其志。马致远青年时期,正当蒙古统一南北之际,他是亲身经历了这一动乱的历史的。当蒙古军队灭宋的时候,有相当一批知识分子随军南下,参预戎机,有些人固然爬上去了,但更多的人却屈沉下僚,流寓在江南一带。马致远大概是属于后面一类的。他可能到过江汉,登过当阳县的城楼,吊古伤今,由当年王粲的失意不遇,想到自己的天涯落魄,这是很自然的事情。

马致远的散曲,本以豪放见长。其词多冲口而出,几乎要把全部情感的郁积,都倾泻在散曲的写作中,可以说是横放杰出,无所顾藉的了。本篇以极其豪迈的语言,表现极其沉痛的情感,使人倍觉其沉痛。应该看到,马致远的前期,虽屡遭困顿而豪气犹在,故豪放之中多有愤激抗争之音,这和人们所熟悉的马致远晚年作品的基调是不大一致的。前期的作品,传世较少,所以这首小令应该引起人们特别的注意。

〔越调〕天净沙

马致远

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是写“秋思”的名曲,被誉为“秋思之祖”(周德清《中原音韵》)。写秋思而如此出名,究竟有什么奥秘呢?

第一,有景有人,人和景都是精心选择的,最能表现“秋思”。

秋思指一种萧条、寂寞、悲凉的情思。这种情思之所以冠以“秋”字,就因为“秋”是触媒剂。宋玉的《九辩》一开头就阐明了这个道理: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僚傈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秋思既然是秋景触发的,那么要写好秋思,就得选好秋景。这首小令选择了“枯藤”、“老树”等最有特征性的秋景,最有利于表现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