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元曲精品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15372800000122

第122章 张鸣善

〔中吕〕普天乐

张鸣善

咏世

洛阳花,梁园月,好花须买,皓月须赊。花倚栏干看烂熳开,月曾把酒问团圆夜。月有盈亏花有开谢,想人生最苦离别。花谢了三春近也,月缺了中秋到也,人去了何日来也?

这首小令题为“咏世”,看来是言“离愁”,实际上是表达了作者的人生态度,抒发了他的人生感慨。

起头四句便用议论口吻,道出了诗人对人生的看法和带有某种理性色彩的思考。“洛阳花”,即洛阳之牡丹花。欧阳修《洛阳牡丹记》曾称洛阳牡丹为天下第一;“梁园月”,即于梁园所赏之月。五六句承上具体描绘“买花”、“赊月”的愉快生活。两句皆倒装。前句说倚栏干(杆)看花烂熳(漫)开,颇有欧阳修“曾是洛阳花下客”(《戏答元珍》)之意:后句说把酒问月团圆夜,其意暗含苏轼“把酒问青天”一词之想。此两句写团圆之乐,以下两句写离别之苦。本曲结构颇巧,前六句皆一句花一句月,第七八两句合言花、月而述理及人,最后三句分写花、月、人。这在散曲中是一种重字体式,它使曲子既有前后呼应、环环相扣的音节美,又不流于呆板而富于变化。

句法上,本曲五六句及末三句用了较多衬字,而末三句皆用同一叹词作韵脚,这使曲子显得酣畅自由,又富于感情色彩。前六句皆两两对仗,后三句排比而兼鼎足对。足见这看似平常的曲辞中颇含作者的苦心。

本曲多议论句,但议论中既有深沉的情感,又有花月的形象,所以读来并不嫌其枯燥。

〔中吕〕普天乐

张鸣善

遇美

海棠娇,梨花嫩,春妆成芙脸,玉捻就精神。柳眉颦翡翠弯,香脸腻胭脂晕,款步香尘双鸳印,立东风一朵巫云。奄的转身,吸的便哂,森的销魂。

这首散曲在《乐府群珠》中题为《春闺思》。张鸣善的小令以诙谐讥讽见长,而这首散曲则代表了他的另一种风格。作品表达了作者邂逅一位美貌女子时的种种感受。曲中“藻思富瞻,烂若春葩”,生动描绘了当时的情景。

起首四句写作者见到这位女子的第一印象:她那非凡的姿质与姣好的容貌如磁石般地吸引了作者。在作者眼前,似乎出现了一幅春意盎然、光彩照人的画面。少女之娇如海棠般的鲜艳;少女之嫩,如梨花般的柔弱。由于“美”的引力,作者不由自主移近了细看:弯弯的眉毛,洁白的肌肤,淡淡的胭脂,轻盈的步态,这一切都令作者陶醉。白居易《长恨歌》:“芙蓉如面柳如眉”,以柳叶比喻杨玉环的眉毛,柳眉自然是美的。颦是皱眉,西施之颦也是最美的。翡翠又是一种美玉。一句话写女郎眉毛之美臻于极致。少女远去了,作者正感怅然之际,那女子意想不到地来了个“临去秋波”,她悠悠地转身,嗤地一笑,顿使作者情摇意动,夺魄销魂。这动人心弦、意味深长的一刹那,作者用了“奄的”、“吸的”、“森的”三个象声词活灵活现地作了描述,把轻微的“转身”,无声的“销魂”化为有声,使人们似乎听到、并强烈感受到这激动人心的一幕,并体会到用语音节奏表现出来的强烈的情绪节奏。那女子迷人的一颦一笑,似乎也伸手可掬了。

元代散曲中描写寻春遇艳的作品不少,而像这首小令如此绘声绘色、比喻生动的却不多见。明代朱权《太和正音谱》品评张鸣善的作品“如彩凤刷羽”,“诚一代之作手”。观此作品,这应非过于夸饰的赞语。

〔中吕〕普天乐

张鸣善

雨儿飘,风儿扬。风吹回好梦,雨滴损柔肠。风萧萧梧叶中,雨点点芭蕉上。风雨相留添悲怆,雨和风卷起凄凉。风雨儿怎当?雨风儿定当。风雨儿难当!

这是一首抒情曲,《乐府群珠》题作“愁怀”,但作者没有直抒胸臆,言自己如何愁,而是通过写一个风雨交加之夜,以自己对风雨的独特感受,来曲折地表达自己悲怆凄凉的愁怀。

头两句描写风雨交加的情景:潇潇夜雨,漫天飘洒;阵阵疾风,卷地而至。这两句虽为客观描写,未涉及主观的情怀,但已为以后的抒情创造了特定的环境和氛围。

本曲在艺术手法上很有特色,作者没有直接写自己的愁,而且似乎说自己正在做着“好梦”,愁都是风雨“卷起”的。这种含蓄的写法,令人更感到愁怀的深切难言。和这一点相联系,曲子的另一特点是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烘托来表现自己的心绪。曲子通篇写风雨,通过风雨这一媒介,把外在的环境与内在的情感完全交融成一片。这种情景的交融,比直抒胸怀无疑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全曲每句均以风、雨起头,风、雨排列的次序有所变化,而风雨二字始终贯串全篇。这在诗词中是大忌,而在散曲中,却是别具一格的文字体式。本曲是借“风雨”写情思,通过“风雨”两字的反复回环咏叹,将读者带进“风雨”的情境之中,深深叩动读者的心弦。在字面上弄巧,本是元散曲一大特征,弄得不好,易形成文字游戏,然而本曲将这种形式与情感的表达结合在一起,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而且这样的反复咏叹,既有助于情绪的尽情抒发,又使曲子如骊珠一串,加上末三句韵脚重叠,全曲别有一种音乐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