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元曲精品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15372800000117

第117章 李德载

〔中吕〕阳春曲

李德载

赠茶肆

茶烟一缕轻轻扬,搅动兰膏四座香。烹煎妙手赛维扬。非是谎,下马试来尝!

李德载,生平不详,现存小令十首,均为赠茶肆的〔阳春曲〕。

我国的茶文化虽不如酒文化历史悠久,但种茶饮茶之习并不晚出,早且不说,仅《三国志·吴书·韦曜传》即有“或密赐茶舜以当酒”一语,似是茶已有与酒争雄之势。虽旧本中“茶”字尚作“荼”《尔雅·释木》:“横,苦荼。”直到唐代“荼”才省作“茶”,但茶的地位已可略见。唐之“荼”始为“茶”,与种茶、饮茶盛行有关。自第七、八世纪以来,南北各地、上下人士都喜欢茶,唐德宗始行茶法以征税,可见茶的经济价值;唐陆羽著《茶经》三卷,翔实记载茶的产、采、烹、饮,则见其时饮茶之盛。北宋末蔡京当国时,每年茶税竟达四百多万贯。至元朝,市朝之盛也不亚于宋,茶肆极多。我们可以设想李德载生性嗜茶,经常品茗于此,很可能是应主人之请,书此十支〔阳春曲〕,既可清讴娱宾,游戏文字,以资笑乐,又可权作广告,为之延誉,招徕茶客。我们虽不知作者身世,但沉抑下僚、郁郁失意者常有应谐杂出之作,于此亦可推见。元人散曲所写,虽俗至于米盐枣栗,丑至于恶疾畸形,代言以至为羊诉苦、为马鸣冤,但似这等广告文字尚不多见,作为一类亦颇应重视。

古来吟茶之作甚众,远且不说,宋金二代就不少。因饮茶被视为雅事,故写词常带俚俗的黄庭坚,其咏茶的〔满庭芳〕却极见雅致,有词中的“北苑研膏,方圭圆璧”,“纤纤捧、香泉溅乳,金缕鹧鸪斑”等句可证。金党怀英的“红莎绿箬春风饼。趁梅驿,来云岭”,“一瓯月露心魂醒,更送清歌助清兴”(〔青玉案〕)亦不相让。此曲前三句并不见元曲特有的蒜酪味,但最后二句的直言以道,非仅纯是口语,而且作者似从旁观顿转为代言,声态毕现,呼之欲出,既关合茶肆招客之道,又见当行本色。较之前面所引宋金词的使事用典,涂泽工巧,不啻于归真返璞,自有其天然之美。

〔中吕〕阳春曲

李德载

赠茶肆

蒙山顶上春光早,扬子江心水味高。陶家学士更风骚。应笑倒,销金帐饮羊羔。

这是李德载所作《赠茶肆》十首中的第二首。与第一首的茶烟起、兰膏香的泛写不同,这首专写茶、水品位之高,以作自我赞誉。第一句“蒙山顶上春光早”,谓蒙顶茶。此茶产于四川名山县蒙山之峰顶,故名。

此曲风格较典雅,难当本色之评,但其造语及使事,亦颇值得称道。周德清《中原音韵》的《作词十法》认为应“未造其语,先立其意”,“太文则迂,不文则俗”,提倡“文而不文,俗而不俗”的语言风格,通观此曲,大致相合,而且颇得“辞欲简,意欲尽”之妙谛。关于用事,王骥德认为“曲之佳处,不在用事,亦不在不用事”(《曲律》卷三),周德清则更早提出“明事隐使,隐事明使”原则,此曲似不用事而用事,且与“明事隐使”相符。

〔中吕〕阳春曲

李德载

赠茶肆

金芽嫩采枝头露,雪乳香浮塞上酥。我家奇品世间无。君听取,声价彻皇都。

这是李德载所作《赠茶肆》十首中的最后一首。首句“金芽嫩采枝头露”,指在清晨之时,将枝头尚带露珠的茶树嫩芽采下。最后二句的“君听取,声价彻皇都”,虽是自夸之笔,却又似出之自然。如果说“非是谎,下马试来尝”,还只是劝饮,至此已自拔至最高地位,无以复加了。

明代曲论家王骥德《曲律》第三卷曾专论小令作法,他说:“作小令与五七言绝句同法,要蕴藉,要无衬字,要言简而趣味无穷。昔人谓:五言律诗,如四十个贤人,著一个屠沽不得。小令亦须字字看得精细,著一戾句不得,著一草率字不得。”以之与此曲相揆,可谓正合。

当然,此曲语言较典雅,并非“耳根听熟之语,舌头调惯之文”,但作为游戏文字,以“世间无”之“奇品”标榜,自非失之浮泛、枯寂,句中有专门的学问和故实;作为广告之用,或亦值得后人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