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元曲精品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15372800000115

第115章 李爱山

〔双调〕寿阳春

李爱山

厌纷

离京邑,出凤城。山林中隐名埋姓。乱纷纷世事不欲听,倒大来耳根清净。

京邑,这里指京城。凤城,亦指京城。据说秦穆公之女弄玉善吹箫,箫声引来凤凰降于京城,因称丹凤城,后来便以风城泛指京城。这首曲子的开头,破空而来,又连用两个三字句,并以两个动词领起同一个对象,这种喷涌叠起,急促难收的笔势,便将主人公那种愤极而去,义无反顾的神情刻画得栩栩如生。

这首曲子采取层层倒剥的结构,先写人物的“动向”,后写“动因”,亦即先果后因的笔法。先果,动态强烈,引人注目,又能留下悬念,发人思索;后因,谜底揭开,意向鲜明,正反相衬,深化了主题。这样篇幅虽短,而无一眼见底之弊,却又有一气呵成,愈进愈深之妙,其思致之缜密精巧,是我们读这首曲子应该看到的。

此曲题为“厌纷”,“纷”,自然是文中所说的“乱纷纷”的“世事”。“乱纷纷”形象而概括,在作者生活的时代,人们是完全可以意会的,就是今天只要翻一翻元曲也是不难明白的,诸如“人吃人,钞买钞……贼做官,官做贼”(无名氏〔醉太平〕);“贼做官,官做贼”;“善的人欺,贫的人笑,读书人都累倒”(无名氏〔朝天子〕)。不都是那个黑暗现实中的“纷纷世事”吗!因此,类似这种“厌纷”的作品,在元曲中为数颇多,它们唱出了人们心中的不满与愤慨。但在这一类作品中往往流露出寻求“有花有酒”,“钻入安乐窝,闲快活”的生活情趣,因而就不免染上了一些消极的色彩(当然这中间也可能有所谓“颓唐的反话”)。这首曲子毕竟是别具一格,虽亦属于弱者的抗争,但无醉生梦死,醇酒美人的情调,比较起来也算是难能可贵的吧!

朱庭玉

〔越调〕天净沙

朱庭玉

庭前落尽梧桐,水边开彻芙蓉。解与诗人意同,辞柯霜叶,飞来就我题红。

原作四首,分咏四季。这里选的是第三首《秋》,东晋大画家顾恺之曾作《神情诗》:“春水满泗泽,夏云多奇峰。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寒松。”历咏四时景色,首创了“四时诗”之体(这四句又见于《陶渊明集》,改题为《四时诗》)。“红叶题诗”本是出于唐人笔记的一个流传颇广的爱情故事。范摅《云溪友议》卷十,孟棨《本事诗》、孙光宪《北梦琐言》卷九、刘斧《青琐高议》卷五以及王铚《侍儿小名录》等,都有传闻不同的记载。曲中说霜叶“辞”柯(辞别树枝),又说霜叶飞来“就”我。“辞”和“就”这二个字,突出了霜叶的主动行动,用以证实霜叶有灵,能会诗人之意,与诗人心曲相通。而作者视霜叶飞来为助我诗成,化无情之物为有情之举,这也正是作者热爱自然,身与境化,物我交融的一种表现。在万木摇落之际,作者红叶题诗,诗兴正浓,情调爽朗,不作愁苦之音,这一点也是相当可取的。

〔大石调〕青杏子

朱庭玉

送别

游宦又驱驰,意徘徊执手临歧。欲留难恋应无计。昨宵好梦,今朝幽怨,何日归期?

〔归塞北〕肠断处,取次作别离。五里短亭人上马,一声长叹泪沾衣,回首各东西。

〔初问口〕万叠云山,千重烟水,音书纵有凭谁寄?恨萦牵,愁堆积。天,天不管人憔悴!

〔怨别离〕感情风物正凄凄,晋山青,汾水碧。谁返扁舟芦花外,归棹急,惊散鸳鸯相背飞。

〔擂鼓体〕一鞭行色苦相催。皆因些子、浮名薄利,萍梗飘流无定迹。好在阳关图画里。

〔催拍子带赚煞〕未饮离杯心如醉,须信道“送君千里”。怨怨哀哀,凄凄苦苦啼啼。唱道分破鸾钗,丁宁嘱咐好将息。不枉了男儿堕志气,消得英雄眼中泪。

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王风·君子于役》)、“一日不见,如三秋兮”(《王风·采葛》)等一类写别情的篇章,咏相思离别之作可谓“古已有之”,经唐诗、宋词而至元曲时代,颇有“于今为烈”况味。

这一《送别》套数由六支曲子组成,大致构成起、承、转、合关系。就即将离别又怅想别后,从游宦者怨别,闺中人伤离两处落笔,充分发挥了散套显豁直露、极情尽致之长,写得生动感人。

第一支〔青杏子〕是全套之“起”。以“游宦又驱驰”之由带出“执手临岐”之实,“执手临歧”四字即此曲主旨,亦全套枢机。为游宦谋取衣食,又作驱驰,一个“又”字可见经行已惯。虽如此,却并非别多不悲,“执手临歧”前冠以“意徘徊”三字,可见难舍难分之意。

第二支〔归塞北〕与第三支〔初问口〕可看作“承”。

〔归塞北〕是以想像离别时的情景以承“执手临岐”之意。“肠断处”即执手临岐之处,“取次作别离”,即草草离别。“五里短亭人上马,一声长叹泪沾衣,回首各东西。”第四支〔怨别离〕与第五支〔擂鼓体〕起着“转”的作用。〔怨别离〕从以上的抒情转为写景,且景中寓情,再兴别意。“感情风物正凄凄”,谓触动情感的风光景物正使人悲伤。“晋山青,汾水碧”,以大笔触写来,既暗示临歧之地,又以“青”、“碧”二字传递出寒意。“谁返扁舟芦花外,归棹急,惊散鸳鸯相背飞。”这三句就送别途中所见,再触物以起离情。

最后一支是全套的“合”曲。遥应首支的“执手临歧”,分写妻的嘱咐,夫的洒泪,将送别推至高潮结束,也还足了题面。

朱庭玉此散套,虽非曲中的上乘之作,然亦有值得称道之处,下面分别条述之。

一是结构。此套不见敷凑之迹,起承转合颇具匠心,首曲以“游宦又驱驰”“意徘徊执手临歧”开篇,擒控题旨,得全篇大要,“又”字居首句之中,以去声而发调,次句音韵转为和缓,缠绵之意渐出,在首曲带起全篇后,当中几支在承、转之中极力铺排,发挥题蕴,情、景兼到,神、态并出,纵横变化,淋漓尽致。尾曲以“消得英雄眼中泪”作结,未离本题又神韵不竭,且“眼中泪”分属上平去三声,变化之中结得响亮,合周德清“诗头曲尾”说。

二是“曲体”。曲有自己的独特个性。倘若将黄说综合成“曲体”,再以之衡量此套,则此套与之非但无相悖之处,且尤得“能感人”的三昧。

三是手法。本套的手法最值得称道的是思致绵渺而辞语迫切。如果说〔归塞北〕想像离别情景,〔初问口〕想像别后难通信息,可视作思致绵渺的典型笔墨,那末前三支曲子各自的后三句,都堪称辞语迫切。以其绵渺而见情长,以其迫切而见情真,正因本篇内容与形式密切结合,故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此外,大石调隶曲不多,《太和正音谱》仅录二十一调,元人作大石调散套者少,朱氏知难而进,实为不易。吴梅《顾曲麈谈》以之作为大石调联套范例,确非偶然。

〔双调〕行香子

朱庭玉

别恨

烟草萋萋。霜叶飞飞。落闲阶不管狼籍。雁儿才过,燕子先归。盼佳音,无佳信,误佳期。

〔幺〕帘幕空垂。院宇幽凄。步回廊自恨别离。松鬓发,束减腰围。见人羞,惊人问,怕人知。

〔乔木查〕但凭高望远,谩把阑干倚。不信功名犹未已。知他何处也,歌酒狂迷。

〔天仙令〕相思忆。长是泪沾衣。恨满西风,情随逝水。闲恨与闲情,何日终极。伤心眼前无限景,都撮上愁眉。

〔离亭宴带歇指煞〕橹声齐和归帆急。渔歌渐远鸣榔息。尖青寸碧。遥岑叠连天际。暮霭生,孤烟起。掩映残霞落日。江上两三家,山前六七里。

这个套曲用了五支曲子写思妇心理,深沉委曲,很有层次。前两支曲子叠用〔行香子〕一调。〔行香子〕本是宋时的词调,始见于苏轼词。《词谱》卷十四就引了朱庭玉这两支曲子,谓出于宋赵德麟词体。吴梅《南北词简谱》卷三亦谓此调“与诗馀同。”。但宋词两片,入曲仅取一片。这两曲〔行香子〕,前一曲“烟草萋萋”是写外景,落叶满阶,北雁南飞,正是深秋景象。这是从时序节候上表明所想念的男子已久出不归,不如燕去雁来这样的候鸟尚且行期有信。

这套曲子前两曲从外景转为内景,后三曲则又从内景转到外景,进一步从思妇登楼的远望中,展示其复杂而迷茫的心情。〔乔木查〕一曲写她凭高望远之际,忽儿想“不信功名犹未已”,对这个男子的“才”她是非常信赖的,认为足以博得一纸功名;但忽儿想,若是功名到手,为什么还淹留他乡呢?“知他何处也,歌酒狂迷。”对这个男子的“情”,她却始终拿不准,说不定已别有所恋,乐而忘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