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宋词精品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15372700000062

第62章

过片,又突转一笔:“征衫,便好去朝天。玉殿正思贤。”劝勉范昂不要忘情于故乡之爱和天伦之乐,应当趁征衫未脱,去朝见天子,因皇帝在宫里正盼着贤德的人去帮助料理国事呢!在这里,作者那种时刻关心国家大事的心情跃然纸上。

“想夜半承明,留教视草,却遣筹边。”作者又加重一笔,说是料想会有那样一个时刻:皇上把你留在承明庐,让你审定各种重要文书,请你一起筹划边防的军机大事。“长安故人问我,道愁肠殢酒只依然。”这是作者自谦之词,愁肠辫乎酒,顽劣之性未改,说壮志未伸,事业无成,还是旧日境况,似乎无面目再对故人。

“目断秋霄落雁,醉来时响空弦。”这个收笔颇出人意料!“响空弦”:指《战国策·楚策》载,更赢曾引弓虚发,惊落一只孤雁。魏王问其原因,他说,这是一只伤雁,心中还充满着对弓箭的恐惧,所以,听见弓弦声,便被惊落了。作者用这个典故,说明自己仍未忘情疆场的戎马生涯,虽“老”而还堪一用!

木兰花慢

席上送张仲固帅兴元

辛弃疾

汉中开汉业,问此地、是耶非?想剑指三秦,君王得意,一战东归。追亡事、今不见,但山川满目泪沾衣。落日胡尘未断,西风塞马空肥。一编书是帝王师,小试去征西。更草草离筵,匆匆去路,愁满旌旗。君思我、回首处,正江涵秋影雁初飞。安得车轮四角,不堪带减腰围。

本篇的构思比较曲折别致。以上片为例,第一层,先从友人奔赴的目的地写起,强调刘邦凭这一隅之地,终于挫败强敌,完成统一大业。这既含对友人的鼓励,同时又与南宋王朝的苟且偷安形成对照。第二层写刘邦能够延揽天下名士,重用人才:“追亡事”。这是刘邦之所以能夺取天下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南宋却与此相反,故词中明确点出“今不见”三字,说明今不如昔。第三层,作者抛开个人的感喟而宕开一笔,用“胡尘未断”与“塞马空肥”这一尖锐对立的现实来说明敌人在不断地进攻,而南宋却一再败退,屈辱求和。可见,词人的立脚点是站得很高的。

这首词以送别为线索,巧妙地把咏史、感今和惜别三者结合起来。同时,还借“兴元”这一地名来大作文章,明褒暗贬、旁敲侧击,一箭三雕。肯定刘邦,正是讽刺南宋小朝廷的无所作为;赞美萧何追韩信,在于揭露南宋王朝用人不当,压制和打击人才;写张良,又巧妙地联系张仲固,寄托作者统一祖国的希望。

这首词用典虽多,但却比较集中,并且与内容结合得十分紧密。词中借用前人的诗句(如“山川满目泪沾衣”、“江涵秋影雁初飞”等),由于和词里的思想感情和词的意境完美结合在一起,给人以天衣无缝、如同己出的感觉。

祝英台近晚春

辛弃疾

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更谁唤、流莺声住。

鬓边觑。试把花卜归期,才簪又重数。罗帐灯昏,哽咽梦中语: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

上片起头:“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写一对情人,在烟雾迷蒙的杨柳岸边,情凄意切,不得不分钗赠别的情景。这向读者暗示:情人离别是痛苦的,那么祖国南北人民长久地分离,人为地隔断来往,不是更为痛苦吗?这是我国古代文学家常见的以香草美人作为感情宣泄寄托的一种艺术手法,辛弃疾也继承了这种艺术手法。

“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情人分手后,登楼远眺,怀念离人,已是使人不胜其感情负载了,更何况又总是十日有九日地遇到那风雨晦冥的时节呢?“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更谁唤、流莺声住。”落花不要飘零了吧!啼莺也不要叫唤了吧!但都无法摆脱心中那不绝如缕的忧愁,简直叫人断肠了。这是何等深沉曲折的笔触啊!

“都无人”和“更谁唤”,加强了那种寂寞凄清、无处寻求知音的氛围。辛弃疾南归后,多年流徙不定,报国之志难酬,天涯万里,何处有知音?不正是这种感情吗?下片,“鬓边觑。试把花卜归期,才簪又重数。”作者精心选择富有典型意义的细节,把一个闺中少妇,盼望游子归程的复杂心理状态,活灵活现描绘了出来。她把头上的花钿取下来,一个花瓣、一个花瓣地细细数过。她相信自己心中的占卜:一个花瓣代表游子归程的一个日程。花瓣有数,相信游子归程也有定准,她心里因此得到了满足。但是,她数过后又戴上,戴上后又不放心,再次取下重数。这种反复的动作,曲折地表现了闺中少妇那复杂的感情。

“罗帐灯昏,哽咽梦中语: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写她即使昏然入睡之后,还哽咽叨念,春天到来,把忧送来了;怎么春天离去,却不把忧愁给带走呢?这也就是说,季节变了,远方的游人啊!怎么还不回来呢?

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风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首词全首写灯火,但一直不肯轻易放出“灯火”二字,只用“花千树”、“星如雨”、“鱼龙舞”等等譬喻字面来暗点,直到最后一句才点出它,却又是在写那个主要人物时附带点出的。这种不平凡的手法,也能加强对读者的印象。

这首词主要是写一个孤高、淡泊、自甘寂寞的女性形象。这个女性形象,在花间派以来的文人词里,是很少见的。所以作者郑重地用了两层比衬手法来描写她。词的开头写灯火场景,对那些“笑语盈盈”的观灯妇女来说是正衬,而对孤高的“那人”来说则是反衬。越写灯火热闹,越见“那人”孤高的性格。那“宝马雕车”中的人儿和戴着“蛾儿”、“雪柳”的妇女,对“那人”也是反衬。全词十三句,用作反衬的有九句,而写主要人物形象的,却只四句。这不是喧宾夺主,通过对宾的着重描写,正起了加强突出主要人物形象的作用。杜甫诗:“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是把“佳人”放在冷落的“空谷”的背景上来塑造。辛弃疾这首《青玉案》,则把“那人”放在火树银花的元宵佳节极其热闹的背景上来塑造。背景有冷热的不同,而美人的高标则是一致。这也是这首词可注意的艺术手法。

说这首词主要是写一个孤高、淡泊、自甘寂寞女性形象,那还是表面的看法。作者在政治上失意的时候,有许多作品,大抵都寄托了他自己的身世之感。这首词里的“那人”形象,何尝不是作者自己人格的写照?这词编在四卷本《稼轩词》的甲集里,甲集编于淳熙十五年(1188),可知这词必作于淳熙十五年之前。淳熙十五年,作者四十九岁,他被迫退休于江西上饶,已经六七年了;这词里所谓“灯火阑珊处”,可能也就是作者那时在政治上被排斥的境地的写照。梁启超说这词:“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这是很可信的评语。彭孙遁《金粟词话》以“秦周之佳境”评“蓦然回首”三句,那还只是艺术手法的欣赏,并不曾接触到它的思想感情。

清平乐

博山道中即事

辛弃疾

柳边飞轻,露湿征衣重。宿鹭惊窥沙影动,应有鱼虾入梦。

一川淡月疏星,浣纱人影娉婷。笑背行人归去,门前稚子啼声。

上片描绘自然景色。沿着绿杨堤岸,作者骑着马儿在江畔的柳树边奔驰,晨露打湿了他的衣裳。在苇丛中,鹭鸶鸟在那儿打盹,身子不停地摇动,作者在设想:鹭鸶鸟大概正在做一个美梦:鱼儿、虾儿游到跟前来啦!

下片写人、写情,写出了人的心灵美。

“一川淡月疏星,浣纱人影娉婷。”月淡星疏,天刚黎明,那浣纱的村妇,就人影憧憧地来到河边。作者把乡间妇女们的辛勤劳作,描画得那么美,那么无忧无虑,“娉婷”二字,又是用得那么得体,把村妇们在劳动中的喜悦场景,逼真地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陶渊明在《归田园居》里写道:“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那是一种田园生活的粗犷美,是男子劳动生活的美。而这首词所描绘的,却是一种妩媚美,是妇女劳动生活的美。

然而,作者并没有停留在一般表面场景的描写上,他把笔触进一步深入到人们的内心里去。“笑背行人归去,门前稚子啼声。”作为一位母亲,对孩子的一啼一笑,都是非常敏感的。妈妈出门浣纱去了,孩子追到家门口啼哭寻找。在这些“人影娉婷”的浣纱妇女中的妈妈,却听到了孩子的哭声,于是,她带着自然的微笑,背着大伙儿,溜回家照顾她的孩子去了。这“娉婷”的人群,也许尚未发觉呢!这里写的是人们所共有的天性——母爱!作者洞察到了这种反映人们心灵的场景,并且被这种场景感动了,被那伟大的母爱所驱使的这一带有喜剧性的场景所感动了!

清平乐

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在这首词中作者通过对农村景象的描绘,反映出他的主观感情,并非只在纯客观地作素描。

上片第一、二两句是作者望中所见,镜头稍远。“茅檐低小”,邓《笺》引杜甫《绝句漫兴》:“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此正写南宋当时农村生活条件并不很好。如果不走近这低小的茅檐下,是看不到这户人家的活动,也听不到人们讲话的声音的。第二句点明茅屋距小溪不远,而溪上草已返青,实暗用谢灵运《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语意,说明春到农村,生机无限,又是农忙季节了。

下片写大儿锄豆,中儿编织鸡笼,都是写非正式劳动成员在搞一些副业性质的劳动。这说明农村中绝大多数并非坐以待食、不劳而获的闲人,即使是未成丁的孩子也要干点力所能及的活儿,则成年人的辛苦勤奋可想而知。只有老人和尚无劳动力的年龄最小的孩子,才悠然自得其乐。

这实际上是从《庄子·马蹄篇》“含哺而熙(嬉),鼓腹而游”的描写化出,却比《庄子》写得更为生动,更为含蓄,也更形象化。特别是作者用了侧笔反衬手法,反映农村生活中一个恬静闲适的侧面,却给读者留下了大幅度的想像补充余地。这与作者的一首《鹧鸪天》的结尾,所谓“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正是同一情景,从艺术效果看,也正有异曲同工之妙。

清平乐

独宿博山王氏庵

辛弃疾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上片四句,描绘自己夜宿的王氏茅屋中凄凉破败的景象,写景有声有色,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你看,饥饿的老鼠绕着床窜过来溜过去,蝙蝠毫无顾忌地围着灯飞舞,屋子荒凉到什么程度,可以想见。这两句用词十分精当,“鼠”是“饥”的,说明这里已经长时间断了“烟火”;“蝙蝠”是“翻”舞,形象逼真地写出它与鸟类飞翔的样子是不同的。前两句写的是屋内所见。后两句写屋外狂风暴雨,吹动窗上的破纸,瑟瑟作响,就像在自言自语一样,这些是作者耳中所闻。后句写窗纸“自语”,是拟人的手法,这样写更渲染了凄凉的气氛,衬托出作者百无聊赖的寂寞心情。

下片在上片环境描写铺垫的基础上,抒写作者的心理活动和无限感慨。这样的环境,这样的气氛,可知是不能安然入睡的,浮想联翩,想起一幕一幕的往事,也是很自然的事。“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两句,是对所思“往事”的概括说明,为国事操劳,他“平生”的足迹踏遍了祖国的“塞北江南”,最终还是落得被贬“归来”,以致报国无门,这怎么能不万分感慨?“华发苍颜”四字,包含着作者的无限辛酸。应该说明,这里说的“归来”之年,是公元1181年,这一年作者被罢免官职,返回上饶家中。时年他不过四十二岁,写这首词的时候,他的年龄充其量也不过四十四五岁,如果认为“华发苍颜”便一定是“年事已高”,则是一种误解。头发花白,容颜苍老,是心情、遭遇不佳所一致,也是感慨之词!感慨不等于悲观,梦中醒来,“眼前万里江山”!道出作者在失意时仍然时刻不忘抗金报国,恢复中原国土的大业,表现出作者崇高的爱国主义思想。

满江红

饯郑衡州厚卿席上再赋

辛弃疾

莫折荼倔,且留取、一分春色。还记得:青梅如豆,共伊同摘。少日对花浑醉梦,而今醒眼看风月。恨牡丹、笑我倚东风,头如雪。榆荚阵,菖蒲叶。时节换,繁华歇。算怎禁风雨,怎禁鹈鴂。老冉冉兮花共柳,是栖栖者蜂和蝶。也不因、春去有闲愁,因离别。

上片写看花,以“少日”的“醉梦”对比“而今”的“醒眼”。“而今”以“醒眼”看花,花却“笑我头如雪”,这是可“恨”的。下片写物换星移,“花”与“柳”也都“老”了,自然不再“笑我”,但“我”不用说更加老了,又该“恨”谁呢?“老冉冉兮花共柳,是栖栖者蜂和蝶”两句,属对精工,命意清新。“花”败“柳”老,“蜂”与“蝶”还忙忙碌碌,不肯安闲,有什么用处呢?春秋末期,孔丘为兴复周室奔走忙碌,有个叫微生亩的很不理解,问他道:“丘何为是栖栖者与?”辛弃疾在这里把描述孔子的词儿用到蜂蝶上,是寓有深意的。

以上所写,全未涉及饯别。结尾却突然调换笔锋,写了这样两句:“也不因、春去有闲愁,因离别。”即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一系列悬念和疑问。全词从着意留春写到风吹雨打,留春不住。跟着时节的变换,花残柳老,人亦头白似雪。洋溢于字里行间的似海深愁,分明是“春去”引起的,却偏偏说与“春去”无关,而只是“因离别”;又偏偏在“愁”前着一“闲”字,显得无关紧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