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宋词精品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15372700000051

第51章

采桑子

吕本中

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

这首词是写别情,上片指出他行踪不定,在南北东西漂泊,在漂泊中经常在月下怀念他的妻子,因此感叹他的妻子不能像月亮那样跟他在一起。下片写他同妻子分离的时候多,难得团圆。这首词的特色,是文人词而富有民歌风味。民歌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不用典故,是白描。这首词也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也是白描,很亲切。民歌往往采取重复歌唱的形式,这首词也一样。不仅由于《采桑子》这个词调的特点,像“南北东西”,“暂满还亏”两句是重复的;就是上下两片,也有重复而稍加以变化的句子,如“恨君不似江楼月”与“恨君却似江楼月”,只有一字之差,民歌中的复叠也往往是这样的。还有,民歌也往往用比喻,这首词的“江楼月”,正是比喻,这个比喻亲切而贴切。

这首词用“江楼月”作比,在上片里赞美“江楼月”“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是到处漂泊,永不分离的赞词。下片里写“江楼月”,“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是难得团圆的恨词。同样用“江楼月”作比,一赞一恨,是在一篇中用同一个比喻而具有二柄。还有,上片的“江楼月”,比“只有相随无别离”,是永不分离;下片的“江楼月”,比“待得团圆是几时”,是难得团圆。命意不同。同用一个比喻,在一首词里,所比不同,构成多边。像这样,同一个比喻,在一首词里,既有二柄,复具多边,这是很难找的。因此,这首词里用的比喻,在修辞学上是非常突出的。这样的比喻,是感情的自然流露,不是有意造作,用得又非常贴切,这是更为难能可贵的。作者经常在月下怀念妻子,所以产生上片的比喻;作者感叹与妻子难得团圆,所以产生下片的比喻。这些是作者独具的感情,所以写得那样真实而独具特色。

点绛唇

李清照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有人来,袜划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这首词的上片用“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给读者描绘出一个身躯娇小、额间鬓角挂着汗珠、轻衣透出香汗刚下秋千的如花少女天真活泼、笑容可掬的娇美形象。紧接着,词人转过笔锋,使静谧的词境风吹浪起,写少女忽然发现有人来了,她自然而然地、匆匆忙忙地连鞋子也顾不上穿,光着袜子,害羞地朝屋里就跑,头上的金钗也滑落了。这把封建社会深闺少女的另一种心理和行动,也就是在封建礼教束缚下的遵守所谓“礼”的心理和行动,逼真地摹写出来了。但是,她害羞地跑到门边,却没有照常理立刻躲进屋里去,而是“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李清照这两个短句和李煜《一斛珠》中的“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一样,成功地写出了少女的情态。同时,李清照这两个短句还生动地表露了少女的内心世界。她嗅青梅,不是真的嗅,而是用以表现其若无其事来遮掩她的紧张。这和欧阳炯《贺明朝》中的:“石榴裙带,故将纤纤玉指,偷捻双风金线。”,晁冲之《传言玉女·上元》中的“娇波溜人,手捻玉梅低说”,都有类似之处。这和今天现实生活中,年轻的姑娘以摆弄辫梢、手绢等,来掩饰她的害羞、紧张也是类似的。至于“回首”,那也和欧阳炯《南乡子》中“水上游人沙上女,回顾,笑指芭蕉林里住”的“回顾”,李殉《南乡子》中“玉纤遥指花深处,争回顾,孔雀双双迎日舞”的“回顾”一样,虽然它们所表现的内容、表达的感情,并不完全相同,但它们都是以简单的回头看的动作,表现比较复杂的内心活动的。李清照这两个短句中的“回首”是少女对来人打搅了她自由玩乐的不愉快,她要看看打搅她的来人是谁,她要看看把她弄得那么狼狈的是谁,是什么样的人。这表现了她的天真、勇敢,表现了她对封建礼教束缚轻视的一面。这种思想感情,就其内容来说,远远超过了这一生活侧面的描写。

南歌子旅思

吕本中

驿路侵斜月,溪桥度晓霜。短篱残菊一枝黄,正是乱山深处、过重阳。旅枕元无梦,寒更每自长。只言江左好风光,不道中原归思、转凄凉。

上片前两句写旅途的辛苦。夜晚月光斜照,清晨寒霜铺路,“斜月”说夜深,“晓霜”说天明很早就起身登程,使读者感到旅途生活是艰辛的,气氛是悲凉的。“短篱残菊一枝黄”句用清晰的线条勾画出一幅秋日村舍外的画面,矮矮的篱笆里边,只有一枝行将枯萎的黄色菊花孤零零地开放着。这句纯属写景,但景中含情,读者从这单调冷落的画面上,可以领略到作者寂苦的心情。下句点明,原来上句所写的景物是在“乱山深处”,此时作者正在这样的环境中度过重阳佳节。

先写旅途之上披月戴霜,十分辛苦,继写时间是已属深秋的重阳节(阴历九月九日),那荒山野岭处外面有“短篱残菊”的房舍,当是作者旅途休息的驿馆或旅舍,这样的景物铺叙,贯通下文,虽是写景,却已融情入景。

下片抒写作者因怀念中原故土夜不能寐的痛苦。尽管旅途疲劳,宿在旅店,夜晚却偏偏不能入睡。“元无梦”的“元(原)”字,在这里有“本来”的意思,这就说明,作者在旅途上本来就思虑重重,自然不能入睡,加之阵阵传来凄清的更鼓声,衬托得秋夜更加深沉漫长了。结尾两句:“只言江左风光好,不道中原归思、转凄凉。”写作者在漫漫长夜中的思绪,抒发自己怀念中原故土的深挚感情。诚然,“江左”(泛指祖国东南地区)的河山是秀丽、美好的,但只要想到中原故土沦落敌手,欲归不能,就禁不住满腹愁绪。作者曾上书宋高宗赵构,陈述恢复中原大计,结果因此而触怒秦桧,被罢去官职。与此处所写正可呼应。

洞仙歌中秋

向子谩

碧天如水,一洗秋容净。何处飞来大明镜?谁道斫却桂,应更光辉?无遗照,泻出山河倒影。人犹苦馀热,肺腑生尘,移我超然到三境。问妲娥、缘底事,乃有盈亏?烦玉斧、运风重整。教夜夜、人世十分圆。待拼却长年,醉了还醒。

上片极写中秋明月的莹洁明亮。首先展现出“碧天如水”的广袤背景,由“水”自然地联想到“洗”,把秋光的明净形容得如水洗过一般,这便显示出比喻的连贯性。“何处飞来大明镜”一句出语平实而气势夺人,词人把明月在碧蓝天幕上的出现想象为偌大的明镜从“何处飞来”,这就突破了通常“冉冉升起”的一般化描写,使明月具有了飞动感,使诗人刹那间惊叹喜悦的感觉得到完美的表现。第四、五句与第六、七句是一组对应的问答式结构,前两句说:谁说斫砍了月中的桂树,明月就会变得更加光辉?(唐人有句云:“划却君山湘水平,斫却桂树月更明”)其实明月本来就非常明亮,那所谓的月中桂树不过是这大明镜映出的山河倒影而已。这里词人以其独特的想像否定了对明月的惯常描写,赋予其以崭新的蕴意。上片最后一句中的“泻”用得极为别致,它把月光普照万物的光辉形容如水泻一般,而在月光的洒泻中山河的倒影便返照于明镜中来。有光才会有影,影是自光而生,“泻出山河倒影”一语不仅具有审美的价值而且也符合科学的解释。

下片进一步写中秋明月带给人间的福祉以及词人对明月“十分圆”的祈望,从而蕴含了一种理想的寄托。第一二三句以反衬的笔法抒写明月带给人间恩泽:中秋之前人们还苦于炎夏的余热,致使肺腑烦闷生尘,而今中秋已到,朗朗皎月将把人们带向清凉的洁净的超然仙境(三境当指蓬莱、方丈、瀛洲这三个传说中的仙境),诗人以“余热”、“生尘”的烦躁反衬中秋明月带给人间的清凉。洁净的宁静,此谓欲扬先抑之法。

念奴娇

宋江

天南地北,问乾坤何处,可容狂客。借得山东烟水寨,来买凤城春色。翠袖围香,鲛绡笼玉,一笑千金值。神仙体态,薄幸如何销得。回想芦叶滩头,蓼花汀畔,皓月空凝碧。六六雁行连八九,只待金鸡消息。义胆包天,忠肝盖地,四海无人识。闲愁万种,醉乡一夜头白。

上片作者主要是回溯往事。“狂客”,系指失意或不得志者。这就是说,天地间,简直没有我宋江立锥之地。“借得山东烟水寨,来买凤城春色。”(凤城,古时京都的别称。据说,秦穆公的女儿,善于吹箫,声韵悠扬,以至能招来凤凰落人京城。秦穆公遂即把京都称为“丹凤城”。)作者当初的志愿,十分明确,就是要以山东梁山云烟水寨为根据地,聚义纳众,召集天下英雄好汉,来买京华的“春色”。“买”意即换。要通过农民战争,把当今朝政来一个真正春到人间的改换。

为什么这个京都,这个天下,没有人民的春色呢?你瞧,通衢酒肆,“宦者雍渠参乘”,熙熙攘攘,笑语喧哗,招摇过市的,不是宦门小姐,便是宫廷贵妇人。“翠袖围香,鲛绡笼玉”她们浑身锦衣翠袖,散发着浓郁的香气,用龙纱笼罩着如冰似玉的脸面。这些小姐贵妇,真够得上回眸百万,一笑千金。这种神仙一般的体态,实则是些行尸走肉。“薄幸如何销得”,表现了作者对它的鄙视。

如果说,上片是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的义愤不平,那么,下片则是以感慨万千的气韵,回溯了聚义后的满腹惆怅。想到聚义的当初,可谓景色俱在,人事犹新。那该是多么使人留恋的情景呢!那时,虽然日夜出没于芦密叶茂的河汉滩头,野花盛开的水泊淀旁,弟兄们那种“千里面朝夕相见,一寸心生死可同”的战斗生活,现在回想起来,都叫人感到有如皎洁的明月当空,该是多么的纯真挚朴。

这首词的收尾,作者是在心绪纷繁复杂之中,以无限慨叹的诗兴,低沉感伤的心情,剖白了自己的灵台。虽说自己“义胆包天,忠肝盖地”,出生入死地拼搏了这么些年,但是不一定为四海之内的人所理解。至此,思前想后,愁肠种种,以酒浇愁,以醉梦中,似乎一夜之间,就已满头浓霜。

阮郎归

绍兴乙卯大雪行鄱阳道中

向子谩

江南江北雪漫漫。遥知易水寒。同云深处望三关。断肠山又山。天可老,海能翻。消除此恨难。频闻遣使问平安。几时鸾辂还。

“南来尚怯吴江冷,北狩应悲易水寒。”这里的“易水寒”与本词一样,都是指中原的沦丧和帝王被俘不回的耻辱。“同云”两句,从“遥知”生发而来。“同云”亦作“彤云”,指下雪前密布天空的阴云。“三关”,泛指中原关塞。极目北望,只见山外有山,连绵不断,自己所熟悉的花都汴京和中原父老,已经是不可能见到了。思念及此,怎不令人心碎欲绝。

下片承上而来。“天可老”三句是痛心国耻未雪。“天可老”,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有“天若有情天亦老”之句,汉乐府《上邪》则云:“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这里化用其意,指出天本不会老,海也不可能翻,但即使天会老,海能翻,要消除北宋覆亡的靖康之耻却是难上加难,几乎比天老、海翻还要困难。

“频闻”两句表达了作者切盼和怀疑的心情。经常听说朝廷派遣使臣去金国向二帝问候,如高宗建炎三年五月,又洪皓为大金通问使。绍兴二年遣潘致尧等为金国军前通问使,附茶、药、金币进二帝(指徽、钦二宗),绍兴四年遣章谊等为金国通问使;但究竟何时两帝才能返回南宋呢?“鸾”本为车上的鸾铃;“辂”是车上的横木,此处以鸾辂代表帝王的车驾。

作者在这结束的两句中针对主和派打着“迎还二圣,恢复中原”的旗号,实际上却在顺应着高宗不可告人的内心活动,即是并不打算部署军事力量,挥师北上,只求屈膝苟安,称帝于江左。

西江月

宋江

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恰如猛虎卧荒邱。潜伏爪牙忍受。不幸刺文双颊,那堪配在江州。他年若得报冤仇。血染浔阳江口“猛虎卧荒邱”,作者在此表白,他不是一般世俗的对红尘的不恭,而是胸有“浩荡深谋”,俨如卧于荒丘草莽中的一只猛虎。作者胸怀博大,更为审时度势。因此,暂时只得隐蔽锋芒,“潜伏爪牙”。衰微破败的北宋王朝,至此确已不堪一击,但是就其上下统治者来说,他们对于手无寸铁的人民群众,不仍在为所欲为地进行残酷镇压吗?这时的作者,似已对真正的力量蕰于人民之中这一真谛,开始有所醒悟。不是么?要实现这一“权谋”,必先广交天下绿林,联络各方英雄。后来的宋江也正是这么做的。历史记载,后来的宋江,确是暗中逐渐组织力量,联络四方英雄豪杰,直至形成一支浩浩荡荡的“横行河朔”的梁山好汉起义军。作者在这首《西江月》里,以一半文字,坦荡地亮出了自己的远大抱负。

在下片中,对自己身为配军的处境,没有抱逆来顺受的“由命”态度。“不幸刺文双颊,那堪配在江州。”这就是说,即使今日两脸刺文金印,千里迢迢,把我发配到江州(即今之江西九江)充军,对此遭遇,我是绝不会善罢甘休的。如此初衷不改,一语道出,作者对自己的政治信念是何等的坚定不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