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宋词精品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15372700000043

第43章

下片词意承续上片,用衬比手法写习射之后的情景:“岁将晚,客争笑,问衰翁:平生豪气安在?走马为谁雄?”“岁将晚”是指诗人年岁已老。“客争笑”写宾客为习射的好成绩而欢谈笑语。这两句,以诗人的近晚景与宾客的正当壮年两相对比,感到年华已去,心中凄然。用自问的语气写出四、五两句,字里行间,流露出一个爱国者壮志未酬而身已老衰的悲伤心情。诗人没有失去当年走马的豪气,当他看到岳德武艺卓绝的时候,不禁为之连声喝彩连写三句:“何似当筵虎士,挥手弦声响处,双雁落遥空。”“当筵”,犹言席间、当场。“虎士”,即勇猛之士,指岳德。“挥手”二字,形容岳德射箭脱手时的轻松姿态,也暗示其膂力过人。“双雁落遥空”,则写其箭法超群,双雁应声而落。这三句,表达了诗人对岳德的由衷爱慕之情,同时也触发了他自伤衰老的悲叹。词意一步步深化,诗情一层层郁结,到了结尾,趁势以千钧之力提起两句:老矣真堪愧,回首望云中!

水调歌头

叶梦得

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小窗低户深映,微路绕敲斜。

为问山翁何事,坐看流年轻度,拚却鬓双华?徙倚望沧海,天净水明霞。念平昔,空飘荡,遍天涯。归来三径重扫,松竹本吾家。却恨悲风时起,冉冉云间新雁,边马怨胡笳。谁似东山老,谈笑净胡沙!

词的上片,以写景为主。开头四句,先写秋景,后写环境:“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小窗低户深映,微路绕敲斜。”第一句的“秋色”是泛指。第二句,“霜信”,指降霜的信息,“黄花”,即菊花,此句言菊花开了,报来降霜的信息。第三句,“小窗低户”,指代简陋古朴的小屋,“深映”,言小屋掩映在菊花秋色深处。第四句“微路”,指盘山而上的小路。“敬斜”,表明小路依山而上延,山陡而路险,此句写出环境的僻静。这四句写的都是眼前近景。

“为问山翁何事,坐看流年轻度,拚却鬓双华?”第一句的“山翁”,乃诗人自谓之辞。第二句的“流年”,犹言流逝的岁月,“轻度”,即轻易度过之意。第三句的拚却,意为不惜、不顾,“鬓双华”,形容鬓发花白。这三句,以“为问”二字呼起,以“何事”二字就事设问,然后又续出“坐看”两句,加强反问,这就说明所问“何事”之中是大有原因的。

“徙倚望沧海,天净水明霞。”“徙倚”,乃低徊留恋之意。“沧海”,借指太湖,言其水域广大。后一句的“明”字,写太湖之水映出的青空霞光。写到这里,“何事”二字所指豁然显露。诗人之所以不惜两鬓花白而坐看岁月流逝,乃因深深地迷恋着太湖风光之美!从而揭示出诗人晚年要卜居卞山的深远意趣。如果平铺直叙,单写“徙倚”两句,词作摇曳生姿,起伏回荡之妙就全然不见了。

词的下片,写平昔生活和归隐后系念国事的心情。“念平昔,空飘荡,遍天涯。”“念”字勾起回叙,直领三句。“空”字点明平昔无所建树。“飘荡”,暗示社会的动乱。“遍”字写平昔飘荡之广。“天涯”,则喻飘荡之远。从三句章法来说,第三句补叙第二句,而二、三两句又是第一句“念”字的意向所在和“平昔”二字的注脚。三句回环相扣,笔端透出一股凄怆悲凉之气。然后,峰回路转,由回叙中推挽出一层新意:“归来三径重扫,松竹本吾家。”“本吾家”三字,既点出重归,又表明夙愿。通过这两句,表达出诗人在长期漂泊后重归故园的喜悦心情。接下去,词意又是一折,用“却”字倒转,以“恨”字切入,连出三句:“却恨悲风时起,冉冉云间新雁,边马怨胡笳。”“悲风”,犹言西风。“冉冉”,渐飞之貌。“新雁”,指南归之雁。“边马”,指边地军马。“笳”,乐器名。这三句写的是塞外秋天的荒寒凄凉景象。诗人临秋风望归雁,因而联想到当时的金兵南侵,所以写了这三句。开头一句所用的“恨”字,倾注着诗人报国有心而身老无力的满腔郁愤,感情色彩十分强烈。

八声甘州

叶梦得

故都迷岸草,望长淮、依然绕孤城。想乌衣年少,芝兰秀发,戈戟云横。坐看骄兵南渡,沸浪骇奔鲸。转眄东流水,一顾功成。千载八公山下,尚断崖草木,遥拥峥嵘。漫云涛吞吐,无处问豪英。信劳生、空成今古,笑我来、何事怆遗情。东山老,可堪岁晚,独听桓筝。

这首词题为“寿阳楼八公山作”,是作者在著名的历史战场——淝水附近八公山前,怀古感今写下来的。东晋当年的情况,同南宋初年颇有相似之处。人们面对女真族的侵略,很容易用淝水之战这个著名的以少胜多的事例来鼓舞士气民心。词的上片便含有这种用意。作者一开头用“故都迷岸草”五字领起,所谓身在淮南,眼注汴京,立足点便已很高。第二句落入眼前现景,“依然”二字,句中见眼,照顾古今,手法也很老辣。

“故都”之所以是指汴京,因作作者此时是立足在八公山前,八公山西北遥望便是汴京。作者追想当年苻坚大举侵犯东晋,而东晋政权是在八公山一带抗击苻坚大军的。所以很自然也想到隔着淮河的金兵,从而引起对汴京残破的叹息了。

下去便是追忆淝水之战。“乌衣年少”指谢玄、谢石(当年打败苻秦侵略军的少年将领);“芝兰秀发”指江东子弟兵作战精神昂扬;“坐看”是以逸待劳。“骄兵”指苻秦侵略军;“骇奔鲸”说他们来势汹汹。当年淝水两岸战争形势,用这五句话加以概括,也简练,也有气魄。而东晋这场大捷,则用“转眄东流水,一顾功成”九个字收拾干净。

从上片我们已经可以看到叶梦得风格的一斑。那就是豪放得相当稳健,下字颇有斟酌,正如他的善于理财。

下片转入感今。“千载八公山下,尚断崖草木,遥拥峥嵘”句中暗藏当年苻坚与晋军接战时,“望八公山上草木,皆以为晋兵”的故事,以带出此地形势的险要,是以古照今的写法。

“漫云涛吞吐,无处问豪英”也是借古感今。山川形势依旧,可是历史人物已成过去;如今,是不是还有这样的以弱胜强的豪杰呢?“云涛吞吐”四字,显然由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化用过来。“信劳生、空成今古,笑我来、何事怆遗情”表面上看,好像忽然旷达起来。今古人生不过是那么一回事,我何必在这儿吊古伤今呢?其实骨子里有话。叶梦得词的末尾:“东山老,可堪岁晚,独听桓筝”,指的便是这个“遗情”。显然,他写这首词的时候,已经离开中枢政府,所以“桓筝”只能独听了。

醉落魄

汪藻

小舟帘隙,佳人半露梅妆额。绿云低映花如刻。恰似秋宵,一半银蟾白。结儿梢朵香红历。钿蝉隐隐摇金碧。春山秋水浑无迹,不露墙头,此子真消息。

汪藻看到画船上一个女子的前额,大概心有所动,填了此词。在女人的额上作文章,说起来未免无聊,至少是不严肃的。不过这是古代文人的一种风气,不足为怪。就词而论,此篇写得细腻,风趣,流露的思想也十分坦率,不失为一篇好词。

此词写得层次分明,步步深入。先从何处看到前额开笔,接着描写额上的妆饰和额的肤色,又连带刻画了女人的另外一些看得见的首饰,最后觉得没能见到其他部分而表示遗恨,真是别出心裁。

首两句说在小船上看到另一条船上的帘子隙缝里,露出了美人儿的前额,额上还涂着梅花形的额黄。“小舟”不能认为是佳人所坐的船,因为一条船上能够用得上帘子,其船体不见得小,再从佳人的仪态,打扮来看,也不是坐小篷船的身份,所以这句不能作简单的偏正型词组去解释,揆情度理,此“小舟”乃作者的坐船。

第三句是说低垂下来的头发和额上的梅花互相辉映,青色和黄色相配在一起,色调是多么和谐,“绿云”即头发。第四句,作者的目光更加集中,进行入微的扫描。他从绿云和梅妆没有覆盖着的间隙中,观察到那位美人的前额的肤色竟然那样地洁白,好像中秋夜晚的半个明月那么洁白。“一半”是说见到的前额,只是中秋圆月的一半。

下片第一句是描写头额上的“配件”,左边别着红色的香花,扣系着结儿。“搠、勒”朱熹解释为:勒于左手中三指之两间,这儿是描写头额,关照不到手指。故只能表示在左边鬓角那儿插着些花朵结儿之类首饰。

第二句,写在帘外边隐隐绰绰地见到蝉形金花透射出来的金碧色闪光,暗示佳人在帘内有所动作,这种写法,实在细腻极了。可见作者对那位佳人怀有极大的兴趣,所以观赏得细致入微,把不到十个平方寸的前额,洞察得纤毫不漏。

结尾三句,作者由于只看到了额而不能看到眉毛和眼睛而感到不满足、遗恨。他说:眉毛(春山)和眼睛(秋水)一点也见不到,怎么能透露出你的真情实意呢?为何只提眉和眼而不干脆说把整个面庞露出来瞧瞧呢?要知道,眼睛乃心灵的窗口,一个人的内心活动,往往不需要借助语言的传递,可以从眼睛里泄露出来。因此,只要见到眼睛,就能或多或少地渗透对方内心的奥秘。作者懂得这个道理,所以重点写眉毛与眼睛,现在这两者连影子都没有,怎么能知道帘内的佳人在想些什么呢?作者的心情,已到了懊丧的地步,也流露了“入其门不得其奥”的伤感情绪。

蓦山溪梅

曹组

洗妆真态,不假铅华御。竹外一枝斜,想佳人、天寒日暮。黄昏小院,无处着清香,风细细,雪垂垂,何况江头路。

月边疏影,梦到销魂处。结子欲黄时,又须著、廉纤细雨。孤芳一世,供断有情愁,消瘦却,东阳也,试问花知否?

这首咏梅词,上片写梅花品格之高洁,下片写赏梅者情怀之抑郁,是古诗词众多咏梅之作中的一篇佳作。开头“洗妆真态,不假铅华御。”说明作者意在直接写梅,而不用铺排衬托。正如俞陛云先生所说:“此调佳处,在不用侔色揣称及譬喻衬托,而纯在空处提笔描写。”第二句,接着写梅花的:“竹外一枝斜,想佳人、天寒日暮。”一连化用苏轼、杜甫诗句:“竹外一枝籀更好。”“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接着,写黄昏院落,处处“清香”,“风细细,雪垂垂”,一幅梅风雪景图,展示在我们面前。李攀龙在《草堂诗余集》中说:“白玉为骨冰为魂,耿耿独与参黄昏。其国色天香,方之佳人,幽趣何如?”下片抒情,写赏梅人即作者本人的抑郁心情。用月下“疏影”、“梦魂”、“细雨”,造成了一种令人抑郁的气氛。末四句,作者将自己比作南朝宋大臣沈约。沈约为文学家、史学家,曾为东阳太守,参与萧衍代机密,后为衍所嫉忌,忧郁而死。作者将自己与梅花、沈约视为一体,认为自己“孤芳一世”,惟有花知,而故以问花作结,词笔十分生动。正如沈际飞在《草堂诗余正集》中所说:“微思远致,愧黏题装饰者,结句清俊脱尘。”诉衷情

万俟咏

一鞭清晓喜还家,宿醉困流霞。夜来小雨新霁,双燕舞风斜。山不尽,水无涯,望中赊。送春滋味,念远情怀,分付杨花。

一开头作者就点明题旨。那是一个早晨,他骑着一匹马儿,直向家乡的路上进发。这时,离家已经不远,甚至自己家门前那一列树林都隐约可见,他心里那阵子高兴就越发按捺不住了。

昨天晚上,他宿在最后一程的驿馆里,想到第二天就可以到达家门,不禁兴致勃勃,一个劲儿喝酒(“流霞”即酒),不知不觉喝多了。今天一早起来赶路,宿酒还没全消,坐在马上还有点儿头脑昏沉,可是心里痛快。他睁开带着余醉的眼睛,瞧这四下里的风光。原来下过一场小小的夜雨,在天亮以前恰好停住,在一阵阵清凉的晨风之中,一双小燕儿上下飞舞,一转眼间,便斜斜掠过马头,互相追赶着去了。

这当然不是意在送春。我们倒是可以通过这几句简单的描写,体味到作者流露在语言之外的一团喜气,他是带着惬意的心情去欣赏眼前景物的。“小雨新霁”、“双燕舞风”,仿佛都是有意为他增添喜气。下片是情中带景。“山不尽,水无涯,望中赊”他如今回过头去看那已经走过来的长途。那是无穷无尽的山峦,一山又一山,连绵不绝,总算也走过来了,还有那浩阔无边的河水,滔滔汩汩,伸向天外。那山程水驿真是悠长得很啊!

他在这儿下了一个“赊”字,是什么意思呢?“赊”是诗词里常见的词。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说它有相反的两义:一是有余,一是不足,由有余可以引申为远、长、空阔、多、宽等;由不足又可以引申为渺茫、短少、消、疏等,此词的“赊”是作为长远解的。因为万俟咏在返家的旅程中,已经走了很长的一段路,所以才说“望中赊”。

“送春滋味,念远情怀,分付杨花”他想到马上就可以回到家里。回家以后,同妻子儿女一块儿团聚,从此,既不需再尝那种年年客中送春的凄凉滋味,而家中的妻子也完全可以放下那思念远人的愁怀了。

想到这儿,这位词人禁不住向蒙蒙扑面的柳絮开起玩笑来。他俏皮地向它们说道:“如今送春也罢,念远也罢,那难堪的滋味,那伤感的情怀,统统都交给你杨花去发落了!对不起,咱们再见!”这样来描写“还家”途中的喜悦心情,不是比绘声绘景还更要生动逼真吗!

作品的风格是轻快的,遣词用字又轻清圆脆,恰好和作者此时的心情相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