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宋词精品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15372700000024

第24章

苏轼这首《沁园春》词,上片写景,一下子罗列了七个四言句。前三个四言句,句式相同,三脚并立。后四个四言句,组成“扇面对”,由“渐”字构成空头格,贯穿到底。七个四言句组织绵密,组成了一幅整体的画面。紧接着,“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仍用四言对句,“征鞍无语,往事千端”,也是四言句。这十一个整齐的四言句,除了靠“渐”、“凭”两个领格字提携,还由两个长短句“似此区区长鲜欢”及“微吟罢”,在当中辗转运气。下片八个四言句略有变化。前四个四言句,不再用“扇面对”,其中,“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自成对仗,“致君尧舜,此事何难”二句不对。其余与上片大致相同。这段议论,先由换头“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两个长短句叙事,承接上结所提“往事”,然后铺排议论。领格字“有”,从字面上看,仅管领“笔头”、“胸中”二句,但“有”字下面的六个四言句,词意还是相贯通的,六个四言句,直接“袖手何妨闲处看”,还是具有一定气势的。最后,由一个三言短句“身长健”,停顿蓄势,“但”字提携、转折,带上两个四言句“优游卒岁,且斗尊前”,为全词作结。

满江红

寄鄂州朱使君寿昌

苏轼

江汉西来,高楼下,葡萄深碧。犹自带:岷峨雪浪,锦江春色。君是南山遗爱守,我为剑外思归客。对此间,风物岂无情,殷勤说。《江表传》,君休读;狂处士,真堪惜。空洲对鹦鹉,苇花萧瑟。独笑书生争底事,曹公黄祖俱飘忽。愿使君、还赋谪仙诗,追《黄鹤》。

这首词是写给鄂州知州朱寿昌的。上片写他们在黄鹤楼头俯视长江的情怀;下片借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祢衡的身世,抒发自身在政治上失意的感慨。然而全词并未笼罩着一丝去国怀乡,忧谗畏讥的抑郁氛围,而是贯穿着一派豪迈雄健,目空王侯的傲岸气魄。我们既能从字里行间触察到诗人不平则鸣的块垒,又能感受到他超然物外的豁达胸臆。

长江与汉水波涛滚滚均自西面奔流而来,伫立黄鹤楼头纵目眺望,便能看到两水合流的雄壮气势,尤其是碧绿如玉色葡萄的汉水更令人心旷神怡。起首三句诗人以如椽的巨笔挥洒出居高临下瞩望江流的总体印象,既画出眼前景色的壮阔,也突出了诗人胸襟的浩瀚,把汉江碧绿醉人、美如春醪的意蕴也蕴含其内了。“犹自带”三句是一个辽阔的、美妙的想像。“岷峨雪浪”是说岷山、峨眉山上的白雪夏日溶化涌入长江,诗人由滚滚长江飞溅的雪白浪花,联想到岷峨峰巅的白雪,这是何等自然而又贴切。特别是因为岷山和峨眉山都是作者故乡四川西部的大山,锦江也在四川,是流入长江的岷江的支流。下面五句是直抒之笔:朱寿昌早年曾任陕州通判,终南山在陕州之南,通判位次于太守,苏轼称颂朱是一位好官,遗留下仁爱的政绩,故称其为“南山遗爱守”。四川在剑门山以南,通称剑外,诗人宦海浮沉,倦于仕途,殷切思归,故曰“我为剑外思归客”。诗人与朱君寿昌都是仁而爱民,都是客宦他乡,都是与长江有不解之缘,因而对眼前风物都倍有感情,都有说不尽的话题。

下片的感慨皆由“空洲对鹦鹉,苇花萧瑟”二句而来。在长江与汉水合流处的汉阳江边,有一处四面环水的小岛名曰鹦鹉洲。而今鹦鹉洲上芦苇萧萧,荻花瑟瑟,江流如旧而祢公安在?“独笑书生争底事”是对祢衡的叹惋之辞,意为:既是书生,何必与有权势的政客妄作争论?而今曹操、黄祖早已在飘忽的岁月中化为一抷黄土,盖一世之雄而今安在?功名富贵俱尘土,惟有著者留其名。诗人对朱君寿昌说,我们还是像谪仙李白一样赋诗著文,像他一样写出足可超越崔颢《黄鹤楼》的佳作吧。据辛文房《唐子才传》载:崔颢游武昌,登黄鹤楼,感慨赋诗:“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及李自来,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相传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是有意和崔颢争胜的。苏轼的这首词风趣地运用了这桩美谈,寄寓了“文章乃不朽之盛事”,惟不朽之诗文才能有与人世长存、与日月争辉的豪情壮怀。

玉楼春

次欧公西湖韵

苏轼

霜余已失长淮阔。空听潺潺清濑咽。佳人犹唱醉翁词,四十三年如电抹。草头秋露流珠滑,三五盈盈还二八。与余同是识翁人,惟有西湖波底月。

上片开首两句,以表现力极强的笔触刻画出江淮一带秋末冬初冷落凄清的氛围。第一句是说霜降以后,水落滩浅,淮河河面变得狭窄了——失去了平时那种开阔浩渺的气势。第二句是说作者只能空听清澈的激流潺潺地鸣响着呜咽的声音。这里一个“空”一个“咽”,用得十分确切传神,这实际是一种感觉和心态的外化:由于欧公已逝,流水也为之呜咽;而空听清濑,则更增加了一番山河依旧、人事已非的悲怆。长淮冷落,清濑悲咽,诗人一开首就展现出一个特定的悲凉的意境,为下文怀念欧翁造成十分贴合的契机和应有的氛围环境——其实这种景物描写已经渗透了诗人怀念师长的深情。“佳人犹唱醉翁词”一语乃破题之笔。欧阳修是当时文坛领袖,又是老师,因此先生与欧公之间有一种特殊的情谊:从那时认识欧公到现在恰恰四十三年。四十三年匆匆过去,犹如电光之一闪:“抹”字用得极为确切,虽系步韵,然步得非常妥帖,它比“闪”有更独特的形象和内涵:犹如椽笔一抹,倏忽迅疾,飞速消逝。

下片进一步渲染眼前景物的凄清氛围:草头秋露宛如晶莹的流珠,在深秋的夜风中随着草叶的摇曳悄悄地滚动滑落。这“草头秋露”难道没有隐含着人生短促的叹息?而“流珠滑”也意味着对生命永逝的伤悼。“三五盈盈还二八”,造句极为精巧,其意乃在咏叹月圆的姣好;三五十五,二八十六,农历十五、十六正是满月朗照之时,诗人在月圆的此刻,夜游西湖,更不胜“人缺”的恨憾。诗人不禁想到:在这般星月交辉、玉盘高悬的三五、二八之夜,欧公也曾在这湖畔留连徜徉。于是紧接着便说:和我同样谙熟你的人是谁呢?惟有这西湖波底的明月!这两句绝妙好词真含有玩不尽之情,味不尽之意:一是说:欧公也同我一样是贪看自然风月的恬静淡泊者,是不汲汲于富贵的非名利场中人;二是说我和明月一样是你的知音者、伴随者,我的精神时时与你相随,我与明月一样永远追踪你崇高的步履;三是说惟有我和西湖的明月能理解你、认识你,你在这茫茫尘海中不被一般的功名利禄之徒认识理解,你是寂寞的也是高洁的,你的灵魂、你的诗文将如明月一样在人世漫长的夜空中长照高悬;四是说你爱月也爱水,你留恋月色,恋栈水波,因而“水底月”、“波底月”也和我一样成为最谙习你的伴侣和知己。言有尽而意无穷,言简约而意丰盈。此乃诗词之高格,艺术之高致。

临江仙

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缎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这首词中的“醒复醉”写的是词人酒醒后,接着再喝,再醉,更见出愁苦之极。“仿佛”二字恰当地表现了归来时那种半醉半醒的感觉。夜深人静,连家童都呼呼大睡了,敲不开门,词人只好倚杖独立江边,倾听滔滔的江声,不禁生起万千感慨。

下片即具体抒写这种感慨。“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表现了词人对自己遭遇的慨叹。自己为名利所牵,“身非我有”,空自奔忙,何时才能忘却这些虚名浮利,避开俗网,求得彻底的解脱呢?

其实诗人与那些名利之徒是有本质区别的。他为官之初就在诗中劝弟弟子由“慎勿苦爱高官职”,与弟弟相约早退,在其他作品中,他也常常流露出退隐之志,出世之想。本词的末二句“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正表现了词人的这种出世念头,反映了他当时渴望解脱、渴望自由的心情。

临江仙

夜到扬州席上作

苏轼

尊酒何人怀李白,草堂遥指江东。珠帘十里卷春风。花开花又谢,离恨几千重。轻舸渡江连夜到,一时惊笑衰容。语音犹自带吴侬。夜阑相对处,依旧梦魂中。

本词在短短六十字的篇幅中,写了相忆、相聚、慰藉、话旧、伤离等内容。由于用事贴切,含蓄地讲了自己的不幸遭遇,更使作品富于感愤。

上片着重写友人对自己以及自己对友人的怀念和离别之情。第一二句纯用比喻铺写友人对自己的怀念。尊即樽,尊酒与眼前宴席亦相关联诗人从席上的酒杯,即兴联想到杜甫“何时一尊酒”的诗句,从而自然地引出了这组比喻。“草堂”是安史之乱后杜甫流寓成都的寓所,在浣花溪畔,这儿用来指代杜甫,意谓友人怀念自己就如杜甫以“江东日暮云”的诗句怀念李白一样,“江东”指代诗人自己。“遥指”二字用得十分形象,形容友人的思念之“路”径直穿过遥远的空间指向自己身边。“珠帘十里卷春风”用的是杜牧“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的典故。“花开花又谢”二句是追叙这几年的离情别恨。这两句诗前一句是“比”,着重在“谢”,以“谢”喻“离”,更使人产生“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的惆怅与悲哀。

下片着重写重聚相逢之欢。第一二句节奏明快,音节跳跃急速,“轻舸渡江连夜到”表明对友人的思念之切,由于十分盼望这次重逢,故而昼夜兼程,轻舟速进,“连夜”二字不禁令人联想起杜甫“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的诗句。当然“轻舸”也暗示先生行李很少,表明当时窘困的境遇。“一时惊笑衰容”十分准确鲜明地写出了彼此久别重逢的激动和欢愉。先“惊”而后“笑”正是久盼难逢、突然相遇的情境和心境的写照,而这笑来自彼此都已老矣的衰颜憔面,则又欢乐中进出深深悲哀。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首二句写夜深,用“缺”、“疏”、“断”几个字极写幽独凄清的心境。下面“谁见”两句,说只有幽人独自往来,“幽人”指作者自己,是主。“孤鸿”是对“幽人”的衬托,是宾。下片把两者合在一起,写“孤鸿”也就是写作者自己。下片用“惊”、“恨”、“寒”、“寂寞”、“冷”这许多字面,更明显地写出作者在患难之中“忧谗畏讥”的情绪。他在这种战战兢兢的境遇里,即使有高技好栖,还是拣来拣去“不肯栖”,只好宿在沙洲里,耐寂寞,耐寒冷。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词前有一小序,介绍作者写作此词的缘由。三月七日这一天,作者和一些人因事到沙湖,回归途中遇雨,不巧的是雨具已被先期拿走,同行的人都因无法避雨而狼狈不堪,只有苏轼毫不介意,好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一样。不一会儿,雨过天晴,一切都又复归如常。作者借这件生活小事,表达了他的生活态度。

开头两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展示了作者不为外界的风云变幻所干扰,总是以自己的定规行事的生活态度。风雨潇潇,穿林打叶,真有点席卷天地的气势,但作者以“莫听”便将之化为乌有,不但如此,还要吟咏着诗句悠然信步,这里隐含着对生活厄运的挑战。接下来是“竹杖芒鞋轻胜马”,这里有点俏皮的味道。别看我穿着草鞋,拄着竹杖,在这风雨横行的沙土路上,要比骑马舒服自在多了。“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点小小的风雨有什么值得可怕,人的一生不知要经过多少风风雨雨呢!在这两句中,作者已点明了穿林打叶的风雨实为生活中的灾难和不幸。不要把这风风雨雨看得太重了。

下片两句“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一阵料峭的寒风吹在他湿淋淋的身上,使他略有寒意。正在他冷冻难捱的时候,“山头斜照却相迎。”温暖的阳光为他驱走了寒意,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他终于送走了厄运,迎来了光明,怎不使他心花怒放呢!厄运过去了,回头看看厄运发生的地方,“回首向来萧瑟处,”作者看到的是什么呢?“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好像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过。不管是风吹雨打,还是阳光普照,一旦过去,都成了虚无。这反映了他不随物悲喜的思想。和上片“一蓑烟雨任平生”一样也反映了他超脱的人生态度。在遭受挫折时,不要悲观失望;在境遇顺达时,也不要沾沾自喜,而要永远保持自己内心的平静和超脱,只有这样,才能在世态炎凉、瞬息万变的社会里生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