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宋词精品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15372700000002

第2章

临江仙

徐昌图

饮散离亭西去,浮生长恨飘蓬。回头烟柳渐重重。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今夜画船何处?潮平淮月朦胧。酒醒人静奈愁浓!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

这首词所写的不过是前人作品中重复过千百次的离愁别绪,并不新鲜;但就艺术表现说,却实在很新颖。那离愁别绪通过新颖的艺术表现构成一系列情景交融、心物交感的意象,而抒情主人公的行踪、神态,乃至心理活动,也随之浮现于读者眼前。

这首词,大约写于徐昌图入宋之前,它所反映的个人身世,饱和着五代乱离的时代投影。接着写“西去”。“回头烟柳渐重重”一句,将身去而意留的情景作了生动的、多层次的体现。上船西行,却频频回头东望;始而“回头”,见送行者已隔一“重”“烟柳”,继续“回头”,则“烟柳”由一“重”而两“重”、三“重”、四“重”、五“重”,乃至无数“重”,送行者的身影,也就逐渐模糊,终于望而不见了。从行者方面说,情景如此;从送行者方面说,又何尝不然。“烟柳”乃常见之词,一旦用作“回头”的宾语,又用“渐重重”修饰,便场景迭现,意象纷呈,人物栩栩如生,其惜别之情与飘蓬之恨,亦随之跃然纸上,动人心魄。送行者既为重重烟柳所遮,“回头”已属徒然,这才沿着“西去”的方向朝前看。朝前看,可以看见的东西当然并不少,但由于特定心态的支配,摄入眼底的,只是“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淡云”、“寒日”、“暮天”,这都是情中景,备感凄凉。而那“远”去的“孤雁”,则分明是抒情主人公的象征。雁儿啊,天已寒,日已暮,你孤孤零零地飞啊飞,飞向何处呢?

下半片以一问开头:“今夜画船何处?”问谁呢?当然不是问船夫,而只是问自己。以下各句所写,乃是想像中可能出现的情景,作为对问语的回答。船在淮水上行进,现在还未起风,“潮”该是“平”的;天空中“淡云”飘动,月光是“朦胧”的;离亭话别之际,为了麻醉自己,只管喝酒,但酒意终归要消失,一旦“酒醒”,正当夜深“人静”,又有什么办法解愁;一个人躺在船里,“孤枕”、“残灯”,思前想后,哪能入睡?熬到五更天,也许会有点儿睡意,恍惚间梦见亲人;然而五更天往往有风,有风就起浪,即便是“轻浪”吧,也会把人从梦中惊醒;醒来之后,风声、浪声,更增愁烦,将何以为怀?这是多么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

这首词从“饮散”写起,截去饯行的场景,让读者去想像;一问之后展现的画面转换和心理变化,又完全出于想像。其艺术构思,极富独创性。

破阵子

李煜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花作烟萝。几曾识干戈。一旦归为臣貌,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这首词是李煜被掳降宋,在失去自由的幽禁生活中写的。写的是亡国恨。

写亡国容易,有史实就行;写恨难,因为是情。然而,恨是可以传导的。因为恨由事生,有可恨的事,就生可恨的情,选用可恨的典型事例,变换成形象思维,熔铸在概括力较强的艺术语言里,就可表达出恨来,运用什么样的艺术技巧,倒在其次,重要的是选材。例如这首《破阵子》,写这样严肃而重大的题材,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作重点以“压卷”,真是出人意表。难怪东坡先生颇有微词,他说:“后主既为樊若水所卖,举国与人,故当恸哭于九庙之外,谢其民而后行,顾乃挥泪宫娥,听教坊离曲!”(见《东坡志林》)说得有理。这一位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的亡国之君。到了什么时候啦,还跟娘们儿们难舍难分的,怎能不亡国?

李煜固然不是圣君明主,但也不是全无心肝的陈叔宝。他是个有艺术修养的词家能手,是个多情善感、心灵丰富的人。大好山河,一旦毁于他手,忍辱含垢苟活着,能无动于衷吗?他感到“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慨叹“人生愁恨何能免,消魂独我情何限”,终至“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过着“日夕只以眼泪洗面”的日子。哭有什么用?有话又能对谁说?在这幽禁的场所“终日谁来”?只能“无言独上西楼”,过那种“凭栏半日独无言”的孤独死寂的囚禁生活。也正是这样的严酷生活,逼着他内向,追寻怎样亡国的。

他从远处着想,大处落墨,举重若轻,出语超群。开头先写立国前后四十年,拥地纵横三千里,说明国势鼎盛,雄冠当时;接着又写凤阁龙楼,玉树琼花,足证国力殷实,繁盛堪夸。这一派浩荡壮阔的形势,有如黄河之水天上来,磅礴宇宙。气象万千。准此,接下去应该是国祚绵长、物阜民丰的兴旺光景。谁料到写到这里笔尖一滑,滑出一句软弱力无的“几曾识干戈”来,使这排空而来的美好事物,倾刻全倒,一股脑都跌进这“几曾识干戈”的泥坑里,好端端的一个国家,竟这样不费劲地断送了,能不恨?只落得“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后悔来不及,“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国家怎么这样乏,不堪一击呢?原来有脊梁骨的大臣被杀了,自己削弱了自己的战斗力。典型的事件是:

在南唐亡国前二年,中书舍人潘佑看到国势日衰,七次上疏,极论时政,切中要害,并诋斥大臣将相,无能失职,应杀几十个以肃国法;同时也指责李煜庇护奸臣,曲容谄臣,使国政昏暗,是亡国之君。李煜看后很生气,徐铉、张洎一流也憎恨潘佑,趁机竭力排挤他,怂恿李煜杀掉他。同时被害的还有一个好提建议和意见的李平。事后李煜省悟过来,知道做错了事,后悔了,但也无法挽回了。

望江南

李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李煜这首记梦的小词,作于他降宋被囚之后。词中以梦写醒、以乐写愁、以少胜多,在艺术表现上别具特色。

作品为了避免平直,采用倒叙结构,以突兀而来的“多少恨”领起,首先把梦醒后的满腔悲恨一泻而出,再以“昨夜梦魂中”一句,点明作者刚刚一觉醒来,正为昨夜的梦而悲恨。究竟是什么梦,如此牵动了他的感情?

“还似旧时游上苑”等三句,追述了昨夜的梦境。“上苑”既然是专供皇帝游赏和打猎的园林,“旧时”也就不言自明地意味着,那是李煜位居南唐之主的年代。“旧时”二字还透露出,这梦是做于景况全非的“今时”。对于熟悉作者身世的读者,这个没有坦然说出的“今时”景况,同样历历在目。那就是李煜囚居在远离南唐国都金陵的汴京,在“老卒守门”、“不得与外人接触”的隔离中,过着“只以眼泪洗面”的俘虏生活。难怪作者使用了带有强调意味的“还似”两个字,来突出这“梦游”乃是旧事重温,而且是在时过境迁的背景下的旧事重温。联系着作者境遇的变迁再来理解句中的“旧时”二字,就进一步领悟到,它原来凝聚着作者千钧的笔力和万分的沉痛。

这梦中的游苑,到底是怎样一番景况?“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前句贴切地借用了《后汉书·明德马后传》中,写皇后用来形容外戚权臣车马络绎不绝的成句:“车如流水,马如游龙。”它把皇帝出游时,那种臣嫔簇拥的盛大排场和热闹景象,一语托出。后句抓住了最美好的花月春风,着意点染游赏时的良辰美景。前句写人事,后句写景色,而“正春风”三个字,又不仅写景,它还使人感受到,作者一行游苑时,那种兴致勃勃、其乐融融的气氛,“春风得意”的神态跃然纸上。不难体会到,在这令人目眩神移的描绘中,倾注了作者对往昔生活的无限深情。

由于首句中“恨”字当头,我们原以为会看到一个凄惨的梦。结果恰恰相反,出现的却是一个兴高采烈、欢情洋溢的梦。其实,这反映了生活的逻辑,也体现了作者的匠心。因为,对于昔日一国君主、今日异国囚徒的李煜来说,重温欢乐的梦,是他对“失去的天堂”昼思夜想,以追求短暂的精神寄托的必然结果;同时,这种重温欢乐的梦,的确要比品尝悲痛的梦,会给他醒后带来更加难以忍受的痛苦。道理在于,后者顶多不过是他悲惨的现实生活的继续,而前者,却把他拖回到他已永远失去的天堂,使他醒来之后,不得不再次咀嚼自己从“天上”跌落到深渊这一苦果,从而在自己心头的疮口上,再次揉进了盐巴。作者正是从这种真实的生活体验出发,不仅有意地选择了这样一个欢乐的梦来写,而且还特别着意渲染了梦中的欢乐,这就造成了同他的悲惨现实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收到了以乐写愁的艺术效果。

子夜歌

李煜

人生愁恨何能免,销魂独我情何限。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高楼谁与上?长记秋晴望。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

这是李后主自述囚居生活,抒发亡国哀思的词作。此词围绕一个“梦”展开。上片写梦归故国,下片言往事在梦中幻灭,通篇构成了一个人生似梦的立意。起句“人生愁恨何能免,销魂独我情何限”。人生在世谁都难免有愁、有恨,难道说只有我一个人如此丧魂落魄、愁恨无限吗?“销魂”:亦作“消魂”,指人精神恍惚,好像魂不附体。一开头就写出了词人极度愁苦悲哀的情态,以及极力摆脱痛苦的心理,为下文作了铺叙。失魂落魄、愁恨无限的缘由何在?“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词人在梦里又回到了自己的国家,又见到了“船上管弦江面绿,满城飞絮混轻尘”(《望江南》)的江南春景。一觉醒来才想起“无限江山”早已归于他人。怎能不“销魂”,怎能不“愁恨”?怎不叫人“双泪垂”?一个“重”字点出了词人时时思念江南,常常梦归故国。

下片从梦境转而写现实生活。“高楼谁与上?”,即“谁与上高楼?”。这是一个倒装的反问句。李后主的一言一行都在监视中,有谁能敢与他一起登楼呢?此反问语浸透着作者的孤独与悲伤。无人与上高楼,却又“长记秋晴望”。词人总是想起自己还是南唐国主时的生活:在那些秋高气爽的日子里,众嫔妃簇拥着,在宫中高楼之上眺望江南秀丽景色,真是“宫娥鱼贯列”!而今却独苦一人,无人与上高楼。“长记”又点出了词人思念故国、回味过去帝王生活的重复性。

末两句“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是说,过去的一切都已逝去了,往日的生活就像梦一样已不复存在。李煜降宋后,对往日豪华、奢侈的生活仍难以忘怀,而对故国的依恋,只能寄托于梦。以梦归故国来排遣内心的“愁恨”,然而,梦醒之后,往事已成空,更是愁上加愁,更加“销魂”。

此词语言平实,却发自肺腑,字字意切,句句情真。“重归”、“长记”、“还如”,道出了词人感伤之深、愁恨之极,将李后主感怀故国的一腔悲愤表达得淋漓尽致。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首《虞美人》词,是李煜亡国之后被俘虏到开封、封为违命侯时候写的。据说,这首词写好之后,于他生日七月七日那天晚上,在开封的寓居里宴饮奏乐,叫歌伎进行演唱,声闻于外。后来宋太宗知道了这件事,觉得他有故国之思,就命令秦王赵廷美赐他牵机药,把他毒死。所以,这首词,可以说是李煜的绝命词。

这首词明白如话,没有什么难懂的辞句,是人们所熟悉的。因为人们太熟悉了,倒反而难于理解到它的好处。实际上,这首词在起结、上下片的接搭处,以及立意和修辞方面都有很大的特色,值得我们细心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