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唐诗精品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15372600000065

第65章 杜甫(9)

首联:“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写初闻“收蓟北”时的欣喜情态。“忽传”指消息来得突然。即突然之间,蜀中大地遍传官军收复蓟北的胜利消息,七八年战乱带来的流离即将结束,真是悲喜交集,禁不住“涕泪满衣裳”!这是喜极而悲,悲极而喜的表现!

颔联:“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诗人悲喜交集之际,自然想到与自己同受战乱苦难的妻子儿女,因此回头一看,他们满脸的愁云也不知到哪里去了,而是喜笑颜开,喜气洋洋。于是,自己也无心伏案,随手卷起诗书,与家人同喜同乐。此联中的“却看”和“漫卷诗书”是两个连续动作,把“喜欲狂”的情态具象化了。以动作表情,起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作用。

颈联:“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诗人紧扣“喜欲狂”,以对妻子言说的口吻,说道:我们应该在这大好的日子里“放歌”、“纵酒”,欢庆胜利;我们还应以返老还童的心情,焕发青春,与青春年少的儿女一起,在这春光明媚之际,作伴还乡。这是诗人“聊发少年狂”的“狂态”,表现了其欣喜之情。

尾联:“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说到“还乡”,诗人的思想已鼓翼而飞,身在梓州,而“心”已沿着涪江入嘉陵江穿巴峡,再入长江出巫峡,顺流急下至襄阳,再转陆路向洛阳,回到了故乡。惊喜的感情波涛有如洪峰迭起,奔涌向前,一泻千里。

此诗乃杜甫诗集中罕见的(有说是唯一的)描写欣喜之情的诗篇。全诗发自肺腑,直抒胸臆,毫不做作,一气呵成,明快自然,感情奔涌,韵律疾驰,强烈地表现了诗人乍闻胜利消息时的心情和急欲回乡的强烈渴望。

别房太尉墓

杜甫他乡复行役,驻马别孤坟[1]。近泪无干土,低空有断云。对棋陪谢傅,把剑觅徐君[2]。

唯见林花落,莺啼送客闻。

【注释】

[1]复行役:一再奔走。孤坟:房太尉(房琯)之坟,在阆州(今四川阆中)。[2]对棋:对奕、下棋。谢傅:指谢安,死后赠太傅。把剑:指春秋时吴国季札挂剑的故事。

【鉴赏】

这是杜甫在房琯墓前的一首追悼诗。房琯,少好学,任县令时多兴利除弊,颇有政声。安史之乱时,玄宗奔蜀,他独驰见于普安郡,即日拜相。后领兵平叛,择将不力,致使官兵败于陈涛斜。肃宗即位被贬为邠州刺史。后因政绩突出,改为汉州刺史。宝应二年(763)拜刑部尚书,在入朝路上遇疾。该年七月改元广德,所以他于广德元年(763)八月卒于阆州僧舍,葬于阆州城外。广德二年(764),杜甫从梓州(今四川三台)到阆州暂住,闻严武再次镇蜀,遂于春末返归成都草堂。此诗当于杜甫离阆州之前拜谒房琯墓时所作。

首联:“他乡复行役,驻马别孤坟。”写自己生活困顿,四处漂泊,一再奔走,如今将返成都之时,特地到老友的孤坟前来告别。房琯与杜甫为世交,曾荐杜甫人仕。后杜甫上书救房琯被贬,也成了他一生进退的关键。所以,他们二人的交谊是十分深厚的。这两句诗写出了杜甫不得不来告别的特殊心情。

颔联:“近泪无干土,低空有断云。”写杜甫在墓前的悲痛之状。诗人曾与房琯有交谊,并为救房琯诗人得罪唐肃宗而被贬。想起死者生前与自己的坎坷不平的遭遇,倍感悲伤,眼泪把周围的干土都湿透了。自己悲痛之情似乎感动了上天,天低云断,共同哀悼。愁惨哀伤之感,随“低空”、“断云”自然溢出。

颈联:“对棋陪谢傅,把剑觅徐君。”写诗人与房琯的生死交情,永不相忘。诗人先借谢安之典,据《晋书·谢安传》:谢玄破苻坚于淝水,有檄书至,谢安方对客围棋。客人问他,答曰:“小儿辈遂已破贼!”表现从容镇定。诗人以谢安比喻房瑁讨贼时的镇定,虽打了败仗,但其从容儒雅与谢安是一致的。现借吴季札之典,据《说苑》载:吴季札出使晋国过徐地,心知徐君爱其剑,及还,徐君已死,遂解剑挂于徐君墓上而去。诗人自比季札,表不忘亡友的深情厚谊。此联引典寄情,十分含蓄。这是因为房琯是个政治人物,诗人因他而吃了苦头,故对他的赞颂与哀思委婉地进行了表达。

尾联:“唯见林花落,莺啼送客闻。”写房琯坟茔冷落,寂寞凄凉。诗人站在墓旁,只见林花飘落,如珠泪纷纷;声声莺啼,如哀声婉转,孤零零的坟地加上一个孤零零的吊客,这是何等凄惨哀伤之景。诗人对亡友的深情厚谊和深切哀思表露无遗!

这首诗哀情缕缕,情谊绵绵。在含蓄而深沉的诗句中将二人生前死后的交情,一一奔泻而出。此亦可见诗人人品之高。尤其是结语,移情于物,愈显余韵不绝之妙。

登楼

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1]。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2]。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3]。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4]。

【注释】

[1]客:诗人自谓。[2]玉垒:山名,在今四川都江堰(灌县)西北。变古今:古今不断变化。[3]北极朝廷:用北极星居天之中,始终不变来比喻唐王朝江山不会动摇。西山寇盗:指吐蕃族对四川西北部岷山一带的侵扰。后主:指蜀汉的昏庸之君刘禅。梁甫吟:汉代乐府民歌,诸葛亮隐居隆中时爱唱的歌。

【鉴赏】

这是一首伤时感事诗。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十月,吐蕃陷长安,立傀儡,改年号,代宗出走陕州,后赖郭子仪反击收复京师,代宗得以重返长安。十二月,吐蕃又占西川松、维、保三州,高适不能抵御,于广德二年(764)春调离,唐王朝重命严武为剑南东西川节度使,治理蜀中。杜甫时在阆州,拟出峡东下返乡,得知这一消息,以为时局有转,便力作此诗。

春花烂漫之时登临高楼本应是乐事,然诗人竟伤心。为什么?首联:“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诗人以倒装笔法写登楼的时际与心境。在这“万方多难”之时,满腹忧愁的诗人“登临”此楼,虽然万花近楼,春光满目,却极伤诗人之心。“伤客心”是果,“万方多难”是因,因果倒置,伤心之情极其沉重。

颔联“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诗人放开一笔,纵目远眺,只见锦江春水奔涌而来,玉垒山上的浮云忽起忽灭,如同古今世势的风云变幻。这联明为写景,实乃暗示时局的动荡不安。

颈联“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诗人以北极星来喻唐王朝击败吐蕃,光复长安,代宗返京,“终不改”言唐王朝气运久远,同时警告侵扰西川的吐蕃,莫再徒劳“相侵”了!这里,诗人议论时局,呼应前两联的“变古今”和“万方多难”,在喜忧之中表现了诗人关心国家大事的爱国豪情。

尾联“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诗人在楼上远望后主祠引发感慨。像后主刘禅这样重用宦官以致成了亡国之君还受人祭祀,暗喻唐代宗虽未亡国,但重用宦官鱼朝恩、程元振,能否中兴唐室,实在是令人忧虑。在这夕阳西落、日暮苍茫之中,诗人空怀匡时济世之志,却报国无门,穷愁流落,只好像诸葛亮未出山之前一样,高唱《梁甫吟》以遣怀!这里,诗人以诸葛亮和刘后主对比,表现了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和对刘后主的鄙薄之意。

全诗感时抚事,融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表现了诗人由一时的胜利带来的希望和对未来严重政治危机的隐忧。语壮境阔,寄寓深远,带有深重的顿挫沉郁之情。

绝句二首杜甫其一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1]。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2]。

【注释】

[1]迟日:即春日。语出《诗经·豳风·七月》:“春日迟迟。”[2]泥融:冰雪融化,土地湿润。

【鉴赏】

这是一首极富诗情画意的五绝佳作。首句从大处着眼,描绘出在初春灿烂阳光的照耀下,浣花溪一带明净绚丽的春景,用笔简洁而色彩浓艳。“迟日”二字统率全篇。“丽”字点染“江山”,表现了春日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溪水映日的秀美景色。虽为粗笔勾画,却显出春意浓浓。

次句进一步以和煦的春风、初放的百花、如茵的芳草、浓郁的芳香来展现明媚的大好春光。因为把春风、花草及馨香结合在一起了,所以使人有惠风和畅、百花竞放、风送花香的感受,收到“如临其境”的感觉。

第三句选择初春最常见,也最具特性的动态景物来作细部勾画。春日冰雪消融,泥润土湿,秋去春来的燕子也繁忙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这生动的描写使画面更加充满生机,春意盎然,还有一种动态美。“泥融”二字紧扣首句,因春回大地、阳光普照才有泥融;紫燕新归、衔泥做巢而不停地翻飞,显出一番春意喧闹的情状。

尾句是勾勒静景。惠风和煦,日丽沙暖,鸳鸯也要享受这大自然赐予的温暖,伏在溪边的沙洲上静卧不动。这也和首句相应,因“迟日”才沙暖,沙暖才引得鸳鸯出水,沐浴在阳光下的沙洲上。静态的鸳鸯和三句中动态的飞燕相对应,相映成趣。

三、四两句以工笔细描衔泥飞燕、静睡鸳鸯,具体而又生动,与一、二两句粗笔勾画阔远壮美的丽日花草相配合,使整个画面和谐而又统一,构成一幅色调鲜明、生意勃发、心旷神怡的初春景物图,反映出诗人经过奔波流离之后暂得草堂安稳的闲适心情,也表达了诗人对初春时节欣欣向荣的自然界的欢悦情怀。

全诗格调明快而清新,描摹景物清丽工致,语言对仗自然流畅,是杜诗中特具风格的佳作。

其二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1]。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2]?

【注释】

[1]逾:显露。[2]归:指杜甫回到河南老家。

【鉴赏】

这也是一首情景诗,抒发了诗人羁旅蜀乡欲早还家的感慨。

首二句像一幅镶嵌在镜框里的风景画,有令人目迷神失的魅力。漫江碧波荡漾,显露出白翎的水鸟掠翅江面,好一派怡人的风光!满山青翠欲滴,红艳的鲜花简直就像将要燃烧起来的火团,多么绮丽!多么灿烂!以“江碧”衬鸟翎的“白”,碧白相映生辉;以山青衬花葩的红,青红互相竞丽。一个“逾”字,将水鸟借江水的碧色衬底而愈显其翎毛之白,对照鲜明;一个“欲”字,在拟人化中赋花朵以动态,摇曳多姿。两句中状江、山、花、鸟四景并分别敷以碧绿、青葱、火红、洁白四色,景象清新,令人赏心悦目。可是,诗人的旨意并不在美景上面。

后二句诗人笔路陡转,慨而叹之:“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春”字既当“春天”讲,又可作“今春”、“今年”解。“看又过”三字既暗点写此诗的时节,又隐含可惜岁月荏苒。诗人归期无着,非但没有引起游景的兴致,反而勾起了漂泊的伤感。末句则直点本诗旨意:哪一天才是我回归家乡的日子呢?

本诗又是以乐景述哀情的典范。惟其极言春光融洽,才能对照出诗人归心殷切。而思归的伤感并没有从春日的景象中直接透露出来,反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不同来衬托诗人乡愁之深厚,别有韵味。

绝句四首(其三)

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1]。

【注释】

[1]含:藏在里面。

【鉴赏】

这是杜甫的一首写景诗。全诗看起来是一句一景,犹如四幅独立的挂轴,似无关联,但一经组合,竟成一幅春归图,欣欣向荣。

在这样美好的春日里,杜甫的心情特别好,面对着生气勃勃的景象,情不自禁地写成这首千古名作。上联写屋外所见之景。嫩绿的柳枝上一对黄鹂在欢快地歌唱,悠远的蓝天上一行白鹭在自由地飞翔。场面愉悦,有声有色。“翠柳”点明时间,“翠”是新绿,初春时节柳枝刚出嫩叶。“鹂鸣翠柳”而成双成对。“一行”表明杜甫观察细微。“鹭”这种长腿鸟飞起来姿态优美,自然成行,白色的羽毛在蓝天的映衬下,色彩极其鲜明。“鹭上青天”而且成行,动感十足。黄、翠、白、青四种颜色在联中同时出现,组织成一幅绚丽多彩的画景,而黄鹂的鸣叫则传达出无比欢快的感情。下联写屋内所见之景。凭窗远眺,西边山岭的千秋积雪历历在目;再向门外一瞥,远下东吴的万里行船就停泊在江边。“西岭”一词点明地点是在成都。成都西面的西岭,因岭上积雪终年不化,所以积聚了“千秋之雪”。从成都看西山雪岭,天气不好是见不到的。杜甫见到了,说明这个春日天气十分晴好,空气十分清新。一个“含”字,仿佛将西山雪景嵌在窗框中,成为一幅挂图。观赏到如此难得见到的美景,杜甫心情之舒畅不言而喻。门外泊船本是常见的寻常之物,但“万里船”却意味深长,因为它来自“东吴”。当你想到这些船只行将离岸,沿岷江、穿三峡、直达长江下游时,就会觉得很不平常。因为在杜甫当时的战乱年代,交通常常为兵戈所阻,行不成“万里船”,现在能看到东吴来的“万里船”,说明战乱平定,交通恢复,自己回乡有望,怎不令人喜上心头呢?“万里船”又与“千秋雪”相对,一言空间之广,一言时间之久。杜甫身居草堂,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胸臆何等开阔!四句景语两两相对,各成一联,是本诗的特点之一;四句景语既各自独立成景,又一以贯之构成一个统一的意境,是本诗的特点之二;四句景语随着杜甫视线的游移又一一转换画面,完整地表达了杜甫这时复杂细微的内心活动和思乡之情,是本诗的特点之三。我们可以细细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