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唐诗精品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15372600000049

第49章 高适(2)

首二句直写眼前景物,纯用白描手法。以其内心之真情书写别离之心绪,故很真挚;以胸襟之开阔,叙眼前之景色,故显悲壮。“曛”即曛黄,描绘了夕阳西沉时的昏黄景色;北风一吹,大雁南飞,雨雪纷纷扬扬。两句显示的都是北方初冬时才有的景象。此情此景,若稍加雕琢,即不免斫伤气势。高适确实为艺术高手。落日黄云之下大野茫茫,北风乱吹之中雁断雪飘,使人难禁游子何之、游子身单之感。这里诗人以叙景而见内心之郁积,虽未涉人事,已使人如置身风雪原野之中,似在山巅水涯有羁游壮士长啸。此处若不用尽笔力,则不见体现下两句转折之妙,也不见下两句言辞之婉转、用心之良苦、友情之真挚、别意之凄酸。

下两句于慰藉之中充满了信心和力量。因为是知心朋友,说话才朴质而豪爽,又因为落魄潦倒,故才以希望为慰藉。

本诗之所以卓越超凡,是因为诗人“以气质自高”

(《唐诗纪事》),因而能为壮士增色、为游子拭泪。如果不是诗人内心的郁积喷薄而出,如何能把临别赠诗赋得如此体贴入微、如此坚定不移?又如何能使此朴实无华的语言,铸造出这样冰清玉洁、醇厚动人的华章?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1]。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2]。

【注释】

[1]雪净:冰雪消融,大地上看不到积雪了。羌笛:我国羌族人民吹的笛子,这里借指边塞上少数民族的乐器。戍楼:戍守边地的城楼。[2]关山:边关附近的山野。

【鉴赏】

这是一首格调高昂的边塞诗。诗中之景有实景与虚景之别。

首二句写的是实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大地春暖,是牧马回还草原的季节了。让马群在牧场上奔波觅食了一整天,战士们赶着马群归来,天穹上洒下了明月的清辉。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境里,不知从哪座戍楼间传出了悠扬婉转的羌笛声。这是一种边塞诗中不多见的和平宁静的气氛。雪净、羌笛、牧马、月明显示了大地解冻的春天的信息和边塞原野开阔的情景。“牧马还”三字还含有胡马北还、边烽停息的意思,于是“雪净”二字也有了几分象征边塞危解、和平来临的意味。这个开端为全诗定下了一个宁静而开朗的笔调。

尾二句写的是虚景:羌笛声是内地人熟悉的《梅花落》曲调,而且这笛声在北风的吹送下断断续续地响了一夜。“梅花何处落”是将“梅花落”三字拆开用,嵌入“何处”二字,意即何处吹奏《梅花落》,并且以“借问”的方式设问,其诗意与“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李白《春夜洛城闻笛》)相近,是说风传笛曲,一夜之间声满关山。这种景象确实十分动人心弦。将《梅花落》曲调名拆用,还构成一种幻觉,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瓣,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间和色和香洒满关山。这固然是写声成象,但它是由曲调名拆用形成的假象,再以设问方式出之,则是虚上加虚。细细品来,这虚景又恰与雪净月明的实景配搭和谐,虚实交错,构成美妙旷远的意境。而这种意境是任何高明的画家也难以画出的。同时,这里仍包含通感,即由听曲而“心想形状”的成分。战士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进而想到梅花之落地,这中间又有了浓郁的思乡情调。不过,这种思乡情调并不低沉,而是昂扬的。这不单是由首句定下的乐观开朗的基调所决定的,同时也有关乎盛唐的气象。正是由于怀着盛唐时期人们通常所有的那种豪情,诗人的笔力方才显得豪迈雄浑。

听张立本女吟

高适

危冠广袖楚宫妆,独步闲庭逐夜凉[1]。自把玉钗敲砌竹,清歌一曲月如霜[2]。

【注释】

[1]危冠广袖:高高的帽子宽大的衣袖。[2]砌:阶沿。

【鉴赏】

这是一首情景诗。诗的内容本无深意,但却创造了一种清雅空灵的意境:暗蓝色的天幕上一轮秋月高悬,凉爽的闲庭中幽篁依阶而生;清泠的吟诗声和用玉钗敲竹的节奏声飘荡在夜空中。冰冷如霜的月光勾勒出一个峨冠广袖的少女徘徊的身影。这是人与物的融汇,也是情与景的融合。自然景色全由人物情态绘出,而人物意趣又借极简练的几笔景物点缀得到深化。

首句开门见山地描绘出一个高冠宽袖窄腰装束的南方贵族少女形象,这种打扮令人立即想起那少女亭亭玉立的绰约风姿。次句点明少女是一个人来到后庭花园里乘凉的。“独步”二字可见后庭深院的空寂幽静和她清高脱俗的雅趣,而“闲庭”二字又反衬出少女漫步吟哦的悠然神情,“逐夜凉”三字则借其纳凉的闲逸烘染了秋爽宜人景色。

第三句写静夜启迪了少女的慧心,秋凉催发了少女的诗情。她情不自禁地从发髻上拔下玉钗,敲着阶沿下的修竹,打着拍子,朗声吟唱起来。以玉钗等物件打击竹木等物事是唐宋人歌吟作诗的一种习惯动作,张姓少女孤芳自赏,不求知音,信手击节,对月自吟,那种心声和天籁的自然合拍似乎更加曼妙动听。尾句“清歌一曲”实为吟诗一首,这从诗题为“听张立本女吟”亦可印证。古诗本来就能吟能唱,此处“清歌”二字描写少女的长吟听来犹如清朗的歌声般圆润悦耳。前三句皆未写到月色,直到少女一曲吟罢,方才点出“月如霜”,不但为开阔诗的意境添上了最为精彩的一笔,同时也渲染了少女吟诗的音乐效果。诗人以如霜的月色来烘托四周的沉寂,使“霜”字与“夜凉”相应,并由此透露出少女吟罢之后心境的清冷和吟声给听者带来的莫名惆怅,从而在结尾处形成“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

全诗写少女摆脱了俗套。闻不到脂粉的香艳气息而使人觉得神清音婉、天然淡雅;其抒情的画意美和画面的抒情美融为一体,描摹细腻,意味深长。是盛唐诗中不可多得的名篇。

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1]

高适

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2]。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3]。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4]。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5]。

【注释】

[1]少府:唐时县尉的别称。峡中:此指夔州巫山。长沙:指湖南长沙。[2]衔杯:指饮酒。谪居:贬谪的地方。[3]巫峡:长江三峡之一,此指李少府贬官之地。

[4]青枫江:长沙南有青枫浦。白帝城:故址在今四川奉节城东。[5]圣代:圣明时代。雨露:喻皇帝的恩泽。

【鉴赏】

这首诗是诗人曾任封丘县尉,不久便辞职,作为同情人民的县尉深味其苦(诗人的《封丘作》有诗句:“拜迎长官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为送别朋友李少府、王少府被贬担任县尉,并寄寓劝慰之意而。

首联点题表关心之意,以“嗟君”总领全文。“君”,指李、王两位少府。“意何如”,即“意如何”的倒装。诗人因牵挂李、王少府这次分别的心情,邀请两位朋友解下马鞍共饮分别之酒,询问朋友被贬谪的地方,共话分别之情。

颔联、颈联四句分叙李、王谪居的地点,谪居的心情。“巫峡啼猿”,化用盛弘之《荆州记》中引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交代李少府贬巫峡,一定被巫峡的猿啼催流伤心泪。衡阳与长沙接近,用衡阳来表王少府去长沙。相传衡阳有回雁峰,南飞之雁至此便折回北方。“啼猿”、“归雁”含义特别适合送别。所写之景,既切合当地特点,又寄寓贬谪愁思,溶情于景,实在感人。颔联也安慰两友人可书信往来,传递讯息,互相安慰,互相鼓励。颈联分写二友人到贬地途中的景物。用“青枫江”、“白帝城”分别承接“长沙”、“峡中”,点明被贬谪的具体地点;用“远”和“疏”暗写被贬之地的偏僻。

尾联表达对朋友的宽慰和希望。现正逢圣明时代,皇帝多恩泽,我们三人一定是暂时分别,切莫心情苦闷和烦恼,应积极工作和生活,等待再被重用之时。可见诗人对当时王朝的治理比较满意,对国家的前途比较乐观。

这首诗同时送别两位友人,抒情写景采用首尾合写、中间分写的方法。运用叙事、抒情、写景和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人诗之景合时合地合事,选材别具一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