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唐诗精品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15372600000046

第46章 张旭

张旭(生卒年不详),字伯高,苏州吴(今江苏苏州附近)人。曾为常熟尉,又担任过金吾长史。嗜酒,往往醉后写字,时称“张颠”。他是著名的大书法家。自言“始见公主担夫争道”,懂得了草书的笔法;又观公孙大娘舞剑,领悟了草书的精神。他的草书与李白的诗歌、裴曼的剑舞,当时号称“三绝”。《全唐诗》存其诗六首。

桃花溪

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1]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2]【注释】

[1]矶:水边突出的岩石。[2]尽日:整日,整天。

【鉴赏】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里虚构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名为桃花源。据他的描写,在桃花源外,有一条小溪,两岸有“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相传桃花溪在今湖南桃源县内。本诗所描写的桃花溪未必实指其地,而是在原故事的基础上沿用其意境。

陶渊明的桃花源曾引起多少人的遐想,那种“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生活使处在战乱中的人多么地向往。可是,人们对世外桃源的向往,是由于人们对现世的不满,经过三国两晋战乱的人们向往桃花源,应该不难理解。但身处开元盛世的张旭,为什么也写出了这样一首《桃花溪》呢?诗句作了巧妙的回答。这首诗的意思是说:在云烟缭绕的桃花溪上,隐隐约约地架着一座小桥,溪水终日地流着,上面漂着无数的桃花。这不禁令人想起陶渊明的桃花源。因此,作者在石矶边遇到驾着小舟的渔夫时,禁不住地想他可能是从桃花源里出来的,脱口问道:“进入桃花源的洞口在这条小溪的什么地方?”显然,是眼前的美景使作者产生了幻觉,以为自己真的到了桃花源外的桃花溪。这是作者审美体验的高潮,也是作者向往美好幸福生活的写照。作者身处开元盛世写出这样一首诗,正是作者追求美与理想的本性的表现。他并不是简单地借用陶渊明的意境,而是通过陶渊明的意境表达了自己更高的生活与内心追求。

山中留客

张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1]。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注释】

[1]弄:把玩、戏耍。春晖:春阳。轻阴:天空中轻薄的阴云。

【鉴赏】

这是一首情景诗。诗题为《山中留客》,诗眼当然是“留客”。但因为这不是家中留客,而是“山中留客”,留的目的无疑是欣赏山中景色,所以又不能不写到春山的美景,不过写多了又会冲淡“留客”的主题。他正面描写山景的全诗只有首句“山光物态弄春晖”。因为只有一句,所以就不能去描绘一泉一石、一花一木,而是从整体入手,着力表现春山的整个面貌,从万象更新的气氛中渲染出满目生机、引人入胜的意境。严冬过尽,春风给萧瑟的山林换上了新装,万物沐浴在和煦的阳光中,生气勃勃,光彩焕发,争奇斗妍。一个“弄”字,便赋予万物以和谐的、活跃的情态和意趣。这一句描写得极为概括,但并不抽象:山光物态任你想象,极富启发性和鼓动性。

诗人把它放在全诗首句也是颇具匠心的。因为只有把这首句描得很浓,而且先声夺人,有一种压倒优势,“留”才有意义、客人所担心的问题才显得无足轻重。所以首句不仅含蕴丰富,很有分量,而且在表现手法上、诗句结构上都是值得细细回味的。

以下三句都不从正面描写山景了,而是解决客人“留”与“不留”的疑难问题。

次句“莫为轻阴便拟归”毅然否定了客人“不留”而准备回家的想法,但又显得极其自然,如江河之水顺流而下,毫不费力。面对这美不胜收的山中景致,怎能会由于那天边的一片阴云就准备回家了呢?

单单要客人留下还不够,还必须使客人真正安下心来,游兴浓起来才行。怎样才能达到这一步呢?说今日无雨肯定不行,因为天有不测风云,何况“轻阴”已见,不能解决客人心中的疑问。诗人琢磨准了客人的心理:他不是不想欣赏这春山美景,只是担心天雨淋湿身上的衣服。既然如此,诗人就以退为进说,你是怕天雨湿衣吗,天晴又怎样呢?三、四两句说“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沾衣”即湿衣。晴明好天,而在空山幽谷白云深处,也是烟雾缥缈、水汽蒙蒙、露浓花草树叶,“沾衣”是难免的。可是,这也是一番极富诗意的美景啊!它可不是在山外所能见得到的。只有登高山、探幽谷、身临其境,才能领略呀!细品“入云深处”四字,它会激起人们无穷的想象和追求,因为“入”之愈“深”,其所见也就愈多,但是,此“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可见,这后二句不只是消极地解除客人怕雨的疑虑,更是巧妙地以委婉的方式,用“入云深处”那令人神往的意境积极地去诱导、去点燃客人心中那快要熄灭的欣赏山色美景的火种。

主人要留,客人想走,这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不过要在四句诗中把这一矛盾解决得完满、生动、有趣,倒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诗人没有回避客人提出的问题,也不用一般的客套话去挽留,而是针对客人的心思,用山中美景和自己的感受,一步一步地引导客人开阔视野、驰骋想象、改变想法,从而安心地留下来。事虽寻常,诗亦短小,却写得有景、有情、有理,而且景、情、理三者水乳交融,浑然一体。其中虚实相间,跌宕自如,委婉蕴含,显示出绝句的词显意深、语近情遥、耐人寻味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