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唐诗精品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15372600000137

第137章 卢汝弼

卢汝弼字子谐,范阳(今河北涿县)人。景福进士。官祠部员外郎、知制诰。后依李克用,曾任节度副使。今存诗八首。

和李秀才边庭四时怨(其四)

卢汝弼

朔风吹雪透刀瘢,饮马长城窟更寒[1]。半夜火来知有敌,一时齐保贺兰山[2]。

【注释】

[1]刀瘢:边塞将士杀敌过程中受刀伤以后留下的瘢痕。[2]火:指烽火台上的烟火。烽火台建在视野开阔的高处,如遇敌来白天举烟,晚上点火以报警。

【鉴赏】

这是一首歌唱不畏艰险的英雄主义、充满积极乐观精神的情景诗。

边塞派诗人中卢汝弼算是最晚的。诗题名“怨”,却毫无边怨哀愁之情。

前二句描写北地严寒,多大风雪,这是许多边塞诗人都曾写过的情景,但总没有风吹飞雪、雪借风势,而至于穿透刀瘢钻心般疼痛这种形容使人印象深刻。边疆将士身经百战,留下累累瘢痕,已经痛苦万状,现在风雪穿透战袍,再从刀瘢处钻透身心,加倍地写出了他们的这种痛苦;次句是从古乐府“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句化来,加一“更”字以增其寒意,对边塞严寒作了极致的形容,为后二句蓄了势。

后二句叙述烽火夜燃,传来敌人夜袭的警报,边塞将士紧急动员,齐心协力共保贺兰山地带祖国山河不失的情景。“一时”犹言同时,没有先后,行动迅速;“齐”犹言共同,齐心协力毫无例外。表现出边塞将士们在上述极端困难的自然条件下团结一致,共同奋起对敌的壮士豪情。

全诗格调急促高亢,写艰苦,是为了表现将士们不畏艰苦。全诗语意新奇超绝,写常景而终究不落俗套。故为好诗。西鄙人意为西部边邑的老百姓,实际上是一个不知名的民间作者。

哥舒歌[1]

西鄙人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2]。

【注释】

[1]哥舒歌:即歌颂哥舒翰的歌。[2]临洮:今甘肃氓县。

【鉴赏】

哥舒,即哥舒翰,突厥人,原为名将王忠嗣的部下。天宝六年(747),因王忠嗣被革职,唐玄宗命他为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在对吐蕃的战争中,无疑有穷兵黩武的一面,但也不能排除其安定边境、抵御吐蕃侵扰功勋卓著的一面。《旧唐书·哥舒翰传》中载:“先是吐蕃每至麦熟时,即率部众至积石军获取之,其呼为吐蕃麦庄,前后无敢拒之者。”后来遭到哥舒翰的“伏兵邀击”,保护了庄稼。由于哥舒翰多次击退吐蕃侵扰,致使“吐蕃屏足不敢近青海。”因此,当时就有民谣说“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吐蕃总杀却,更筑两重壕”。西鄙人的这首《哥舒歌》大概就是在这首民谣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关于这首诗具体的写作背景,《全唐诗》中说:“天宝中,哥舒翰为安西节度使,控地数千里,甚著威令,故西鄙人歌此”。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用北斗七星起兴,表现了哥舒翰的威望及边地百姓对他的敬仰。在描写哥舒翰的英勇善战的时候,作者没有正面写他作战的具体情况,而从侧面用北斗七星高悬,哥舒翰深夜握着刀或行军或察看敌情来烘托出一个战功卓著,威武勇敢的将军的形象。这是很成功的艺术手法,正像用“盘马弯弓”表现一个人的武功高强一样有效。“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窥牧马”指吐蕃越境放牧,其含意是指吐蕃的侵扰活动。这两句描写哥舒翰到边境后对吐蕃的威慑力,因为吐蕃多次遭到哥舒翰的打击,不敢再侵扰边境。

这首诗虽经作者加工,但其朴素自然,明朗而又含蓄的风格依然具有浓郁的民歌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