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唐诗精品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15372600000104

第104章 白居易(3)

花非花

白居易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1]。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注释】

[1]非:不是、不像。

【鉴赏】

白居易的诗不仅语言浅近,而且意境亦多显露。这首“花非花”却有些“朦胧”味儿,确是他诗的一个特例。

诗取前三字为题,近乎“无题”。

首二句即给人一种捉摸不定的感觉。“非花”、“非雾”均系否定,却包含着一个不言而喻的前提:似花、似雾。因此可以说,这是两个灵巧的比喻。从后二句的补叙,可知这里取喻于花与雾,在于比方所咏之物的短暂易逝、难持长久。

后二句颇使人疑心是在说梦。但从下句“来如春梦”看,明显地又不是说梦,“梦”原来也是一比。这里“来”、“去”二字,在“音”与“情”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由此再生发出两个新鲜的比喻。

尾二句实在又是比喻。“夜半来”者,春梦也,春梦虽美却短暂,于是发出疑问:“来如春梦几多时?”“天明”见者,朝霞也,云霞虽美却易散,于是又发出一叹:“去似朝云无觅处。”

以上这种由一连串比喻构成的诗,又叫“博喻诗”。博喻,就是每个比喻环环紧扣,如云行水流般自然成文,反复以鲜明的形象突出一个未曾说明的喻意。诗词中用“博喻”的例子很多,但一般被喻之物都是明确的。而此诗只见用作比喻之物,不知被喻之物,好像一个耐人寻思的谜。正由于这一点,诗意也就“朦胧”了。

此诗还有另一个特点,就是全诗运用三字句与七字句组合而成。这是唐代民间歌谣“三三七”句式的活用,其功用是兼有节律整饬与错综之美,极像后来的小令。所以,白居易之后有人采用此诗句式为词调,而以花非花为调名。词对五七言诗而言,在内容上的一大转换,就在于词更倾向于对人的内在心境的表现。

问刘十九[1]

白居易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2]。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3]?

【注释】

[1]十九:指刘的排行。[2]绿蚁:刚酿出的米酒,颜色微绿,未过滤时上面的浮糟如蚁,故称绿蚁。[3]无:相当于“么”、“否”。

【鉴赏】

这首诗是诗人被贬江西九江时所作的极富生活情趣的小诗。以诗代柬,邀请好友刘十九前来饮酒,排除自己心中的无聊。

一、二句写极具诱惑力的室内温暖。新酿的米酒呈淡绿色,红泥做的小火炉温酒温菜。“绿”、“红”、“新”、“小”几字,将小酌写得极有诱惑力,而且极明快欢娱。“小火炉”中跳动的火苗激活了诗人的思维,诗人顿时心生暖意,浑身充满了活力,渴望与挚友把酒对饮,痛痛快快畅谈一番,消解长时间的郁郁寡欢。

三、四句写诗人向朋友发出邀请。新酒、红炉、独酌、将要下雪的傍晚时分是寂寞无聊之境,但酒和朋友是世人公认相伴出现的,“酒逢知己千杯少”即有此意。此情此景,诗人渴望邀请朋友当是摆脱寂寞的一剂良药,令人心醉又自然而然。好友刘十九能来同饮共醉吗?末句不直接邀请却问刘十九能否来颇让人玩味。刘十九,指刘轲,河南登封人,元和末年进士,后隐居庐山,是诗人在江州才结识的友人。刘十九面对白居易的那种深情、那种渴望所表现出来的真挚友谊,怎么能不前往呢?

这首小诗,诗人捕捉一刹那的想法,信手拈来。首句开门见山地点出酒之后,便层层渲染。在渲染诱惑力中,又留有余味。结句“能饮一杯无”自然让人联想到两位好友围着红泥火炉,饮新酿的米酒而不禁高歌。

宫词[1]

白居易泪湿罗巾梦不成,夜深前殿按歌声[2]。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熏笼坐到明[3]。

【注释】

[1]诗题一作《后宫词》。[2]按歌:依节拍歌唱。

[3]熏笼:盖在熏香炉上的笼子,古代贵妇熏衣的用具。

【鉴赏】

这首诗写失宠宫女的哀怨,也揭露了宫廷生活的腐朽与残忍。

一位不幸的宫女,盛妆盼望君王的临幸,时已深夜,泪湿罗巾,辗转难眠。不能入眠,只有继续盼望,而前殿传来的隐约笙歌声,却告诉这位不幸的宫女,君王今夜不会前来,他正在前殿寻欢作乐。诗人将失宠者深夜不眠、湿透罗巾的眼泪,同暂时得幸者的夜半歌声相比:同是夜深,一静一闹,判如天渊,“泪湿罗巾”的原因自现。这恼人的“按歌声”,更加重了宫女的伤心,怨愤之词直涌心头:假如人老珠黄,犹可宽慰和解脱,而如今红颜尚在,昨日的君恩却不知去向,这又怎么解说,怎能让人接受?“红颜未老恩先断”也道出了眼泪的来由,这歌声最终会转化成眼泪的,暗示不幸宫女的今天,就是前殿的明天。君王宠幸千千万,而宫女的思念只有君王。既然不能人眠,就斜靠在熏香炉上,一边取暖,一边让幽香浸润肌肤和衣袍,还可继续等待君王的到来。可见,宫女还存一丝幻想。不料,不幸的宫女一直坐到天明,仍不见君王影子,幻想彻底破灭了。宫女从幻想回到冷酷的现实,不得不相信君王的义断恩绝,不得不坚信君王的残酷无情。“坐到明”与“梦不成”相照应,这样的照应还说明不幸的宫女为思念又付出了一夜的不眠。君王从未念及这些不幸的宫女,他可能从未对任何宫女有过真情,宫女只不过是他寻欢作乐的工具。“倚依熏笼”也有照应“夜深”之意。

全诗以虚实相结合之结构,含蓄而感情深沉之语言,表现了内心深处的怨情。

草[1]

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2]。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3]。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4]。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5]。

【注释】

[1]诗题一作《赋得占原草送别》。[2]离离:形容春草茂密的样子。[3]尽:完,死。[4]远芳:远方的芳草。侵:蔓延。睛翠:芳草在阳光照射下呈现一片翠绿的颜色。[5]王孙:此指远游的人。本指贵族子弟。萋萋:形容草盛的样子。

【鉴赏】

这首诗以春草起兴,想象独特,巧妙地把眼前春色与离别之情融为一体。通过草的枯荣、绵延伸展、顽强生命力的抒写,充分表达了坚韧不拔、顽强奋斗、坚定美好生活信念的人生勉励。传说诗人十六岁时,拿着此诗初到长安去拜访名士顾况。顾况见诗人名字,玩笑曰:“长安米价方贵,‘居’亦不‘易’!”待阅诗毕,则曰:“道得个语(能做这样的好诗),‘居’即‘易’矣!”这虽不可靠,从中亦可知此诗在当时得到了极大的好评。

一、二句从青草具有顽强生命力的特点着笔,原野上的青草多茂密,一年一度枯了又繁荣。青草是一年生植物,春荣秋枯,年年岁岁依旧。“枯荣”二字极为讲究,先“枯”后“荣”表明是春草,先“荣”后“枯”表明是秋草。三、四句含意深刻,“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极有气势,以浅近的语言,道出深刻的哲理,成为千古绝唱。诗人将野草的生生不已与人事的枯荣代谢相对照,告诉人们具有坚强意志和生命活力的人是任何势力也摧毁不了的。野火燎原被烧得精光,一旦春风化雨又复苏。五、六句从青草死而复生的顽强生命力,写到眼前的春天正是芳草遍地。远处的芳草满野连古道,晴日下一片翠绿接荒城。“侵”、“接”二字承“又生”,更写出蔓延扩展之不可抵挡,表明青草再生后比从前生命力更旺盛,长势更好,发展更快。七、八句点明“送别”,安排了一个送别的画面:大地回春,芳草青青的古原景象如此迷人,而送别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那是多么令人惆怅、难舍难分呵!青青草儿也人性化地满怀离别情,特别茂密地列队目送着远行的人。诗人匠心独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