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诗经楚辞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15372400000053

第53章 周颂(8)

俾尔昌而炽,使你国运繁荣又昌盛,俾尔寿而富,使你长寿又能够年年丰收,黄发台背,直到发黄背弓年岁老,寿胥与试。才干不减老运通。俾而昌而大,使你太昌盛,俾尔耆而艾,使你寿无穷,万有千岁,千秋万岁永远活着,眉寿无有害。寿高体健无病痛。泰山岩岩,巍巍泰山有高峰,鲁邦所詹。矗立鲁境展雄风。奄有龟蒙,龟山蒙山归我有,遂荒大东。疆土在东方远到无穷大。至于海邦,沿海小国都归附于你,淮夷来同。淮夷相率来朝贡。莫不率从,有谁胆敢不服从,鲁侯之功。鲁侯大才建奇功。保有凫绎[20],鲁有凫山和绎山,遂荒徐宅[21]。徐地也都归我管。至于海邦,东方边境到海边,淮夷蛮貊[22],淮夷蛮貊都畏服,及彼南夷,国境的南面与楚国相连,莫不率从。谁人胆敢不服从。莫敢不诺,说话谁敢不应承,鲁侯是若。鲁侯命令都顺从。天锡公纯嘏[23],苍天赐洪福给鲁侯呀,眉寿保鲁。[24]鲁国巩固人长寿。居常与许[25],常邑许国都占领,复周公之宇。周公旧土都恢复。鲁侯燕喜,鲁侯庆功摆喜宴,令妻寿母。母亲大寿妻子贤。宜大夫庶士,大夫庶士受款待,邦国是有。长保国泰又民安。既多受祉,老天降福人民受领,黄发儿齿[26]。老年容貌变年轻。徂来之松[27],徂徕山上伐松木,新甫之柏[28]。新甫运来大柏树。是断是度[29],锯树成材仔细量,是寻是尺[30]。按照长短派用场。松桷有舄[31],松木做椽大又牢,路寝孔硕[32],殿堂宽敞屋顶高,新庙奕奕。好座雄伟新祖庙。奚斯所作[33],奚斯作颂才学高,孔曼且硕,诗长词美写得好,万民是若。万民称颂为你庆功劳。

【注释】

[1]闷(bì):深闭。宗庙是供神的地方,深邃闭锁,肃穆清静,故称魃宫。奄(xù):清静。[2]枚枚:细密的样子,指殿堂各种彩绘雕饰。[3]回:邪僻。[4]重:先种后熟的农作物。辂(lù):后种先熟,生长期短的农作物。[5]大王:即太王,文王祖父古公刐父。[6]届:同“殛”字,诛灭。[7]叔父:指周公旦。[8]庄公之子:指鲁僖公。[9]臥:赤色。[10]尝:尝祭,秋天举行。秋收新粮,先祭祖尝新,故称尝祭。[11]痹(bì)衡:牛栏。[12]刚:“颌”的假借字,公牛。[13]毛奅(páo):带毛烧熟的猪。砳(zì)羹:肉汤。[14]笾豆大房:均古食器,形状不同。[15]万舞:古代一种舞蹈名。

[16]尔:指鲁僖公。[17]三寿:古代以九十岁为上寿,八十岁为中寿,七十岁为下寿。[18]燕:众,此指士兵。

[19]荆舒:楚国、舒国。舒国在今安徽境内。[20]绎山:又称峄山,在今山东邹县东南。[21]徐宅:古徐国旧土,在今安徽泗县境内。[22]蛮貊(mò):古称南方异族为蛮,北方异族为貊。[23]纯嘏:大福。嘏,借为祜。[24]常:地名。[25]儿齿:指老人牙齿落后又新生的齿。[26]徂来:即徂徕,山名。[27]新甫:山名。[28]度:察看丈量。[29]寻:八尺。[30]桷(jué):方形木椽子。舄:粗大。[31]路寝:指庙堂正殿。[32]奚斯所作:奚斯为鲁大夫,亦名公子鱼。所作,有两说,一说指由他主持建庙,一说指作此颂诗。

【赏析】

这是鲁僖公时代,刚刚建成新庙时,鲁臣贵族诗人奚斯撰写的这首颂歌。鲁姬姓,是周的后裔,在今山东南部有自己的封地。朱熹《诗集传》:“成王以周公有大勋劳于天下,故赐伯禽(周公之长子,始封于鲁)以天子礼乐,鲁于是乎有颂,以为庙乐。其后又自作诗以美其君,亦谓之颂。”古代的礼制,天子备礼乐,有宗庙乐歌,称之为《颂》。鲁因是大功臣周公后代,曾赐以庙乐。而鲁国后代之君,为了美化自己的功业,也擅作颂诗。伯禽十九世孙鲁僖公为了表彰夸耀自己的功业创作了这首诗,而由鲁臣奚斯撰写的一篇颂歌。全诗九章,一百二十句,据说其中第四章还有脱文,应该是《诗经》中最长的一篇诗了。按其内容来说,无非是歌功颂德之词,特别是赞颂鲁僖公的部分,有太多的溢美之词。故清方玉润《诗经原始》曾说:“愚谓此诗褒美失实,制作又无关紧要,原不足存。其所以存考,以备体耳。”这首诗的价值在性质和内容说确实是不大的。其实《诗经》中的颂诗,大都如此,而方氏特对此诗发此激烈之词,是因为从传统观念来看,鲁国“又自作诗以美其君”,是一种违反古礼的僭越行为,所以不能允许。从我们今天来看,这首诗洋洋洒洒,如此之长,而章法严饬,井然有序,叙事亦有某些生动处,如果作者没有较高的驾驭文字的能力,是无法完成的。

这首诗比起其他颂诗,最主要艺术特点就是善于使用铺陈手法。如对祭祀场面的描写,对赫赫战功的赞颂,对鲁之山川的铺叙,都用尽了铺张扬厉的手法。一般说来,颂诗往往枯燥乏味,内容空洞,形式呆板,缺乏生活气息。但这首诗的第五章写鲁国出兵伐戎狄,击荆(楚)舒的一段,第六、七章写鲁国开拓疆域,诸国归附的部分,虽不无虚美夸饰,但都是极有气势的文字。从全诗看来,章法脉络清晰,词汇丰富,结构宏肆。从文学史上说,它对后世汉赋产生是有影响的。这正如清代方玉润《诗经原始》所论:“盖《颂》中变格,早开西汉扬(扬雄)、马(司马相如)先声,固知其非全无关系也。”

商颂

猗与,那与[1]!多盛大啊多繁富!置我峹鼓[2]。堂上竖起拔浪鼓。奏鼓简简[3],击鼓的声音咚咚响不停,朐我烈祖[4]。用这样的方法来娱乐我先祖。汤孙奏假[5],襄公祭祀祈神明,绥我思成[6]。帮我顺利地拓宽疆土。峹鼓渊渊[7],拨浪鼓儿声声响,摽摽管声[8]。竹管呜呜吹新声。既和且平,曲调谐协音和平,依我磬声[9]。玉磬一声响,众乐都停止了。於赫汤孙[10],啊哈显赫宋襄公,穆穆厥声[11]。他的乐队真动听。庸鼓有萌[12],铿锵洪亮钟鼓鸣,万舞有奕[13]。万人舞蹈的场面多么壮观。我有嘉客,助祭嘉宾都光临,亦不夷怿[14]!没有一个不是开心快乐的!自古在昔,遥远古代先民们,先民有作[15]。早把祭祀安排定。温恭朝夕[16],态度温文又恭敬,执事有恪[17]。管理祭祀需虔诚。顾予烝尝[18],秋冬致祭请光临,汤孙之将[19]。襄公奉献表衷情。

烈祖

嗟嗟烈祖[20],赞叹先祖多么的荣光,有秩思祜[21]。齐天洪福不断降。申锡无疆[22],无穷无尽重重赏,及尔斯所。恩泽遍及宋封疆。既载清酤[23],供上清酒祭先祖,赉我思成[24]。赐给我疆土兴我宋国吧。

亦有和羹,还有调匀美味汤,既戒既平[25]。五味搭配合理阵阵香。仧假无言[26],心中默默暗祷告,时靡有争。次序井井不争抢。绥我眉寿,赐我长命寿百年,黄姤无疆[27]。满头黄发福无疆。约泷错衡[28],彩绘车衡皮缠毂,八鸾泷泷[29]。四马八铃响叮疣。以假以享[30],宋君来到庙里致祭,我受命溥将[31]。受周之命封地广。自天降康,安定康乐自天降,丰年穰穰[32]。五谷丰登粮满仓。来假来飨[33],先祖降临来受飨,降福无疆。赐给我无边的福分吧。顾于烝尝,秋冬致祭请赏光,汤孙之将。宋君奉献情意长。

【注释】

[1]猗、那:形容乐队美盛的样子。与:通“欤”,叹美词。[2]峹(táo)鼓:一种有柄的摇鼓。[3]简简:谐和、洪大的鼓声。[4]衎(kàn):欢乐。烈祖:功业显赫的祖先,此指成汤。[5]汤孙:成汤的子孙。奏假:进言祷告。假,读作“嘏”,告。[6]绥:遗,赠予。成:指生长、成功的地方。[7]渊渊:鼓声。[8]嚋(huì)嚋:

清亮的管乐声。[9]依我磬声:指鼓声、管声随着击磬声而高下疾徐。磬,玉制打击乐器。古乐队以磬声止众乐。[10]於(w ū)赫:显赫。於,叹美词。[11]穆穆:和美的样子。[12]庸:通“镛”,大钟。萌(yì):盛大。[13]万舞:舞名,即大舞,以干羽舞。奕:舞态从容的样子。[14]夷怿:喜悦。夷,通“怡”,悦。[15]有作:有所作为。[16]温恭:温文恭敬。[17]恪:恭敬。[18]顾:光顾。烝尝:祭名。冬祭曰烝,秋祭曰尝。[19]将:奉献。[20]嗟嗟:叹词,表示赞美。[21]秩:大。祜:福。[22]申:重复、一再。锡:同“赐”。[23]载:陈、设置。酤(ɡū):酒。

[24]赉(lài):赐。[25]既戒既平:指“和羹”既具备五味,又味道适中。戒,《方言》:“备也。”平,平整、适中。[26]昮(zōnɡ)假:即奏假,祈祷。[27]黄姤(ɡǒu):指黄发老人,长寿者之称。[28]约泷(qí):用皮革缠束车毂并涂以红漆。泷,车毂。错:花纹。衡:车辕前的横木。[29]鸾:鸾铃,系在镳上的小铃。泷(qiānɡ)泷:鸾铃声。[30]假:通“格”,来到。享:祭献。[31]溥将:广大而长远。[32]穰穰:丰盛、众多。[33]来假来飨:指祖先之神来到庙中享用供品。

【赏析】

《周礼·春官·大司乐》一节记载,大司乐“以乐舞教国子(贵族子弟),舞《云门大卷》、《大咸》、《大弈(韶)》、《大夏》、《大夥》、《大武》”。在历史上称这六个舞蹈为“六代大舞”,分别歌颂六个传说和历史人物:黄帝、唐尧、虞舜、夏禹、商汤、周武王。

春秋时代,吴国的公子季札于鲁襄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44年)访问鲁国时,曾观看鲁国保存的“周乐”,当看到《韶夥》(即《大夥》)舞表演时,他说:“圣人之弘(宽宏大量)也,犹有惭德,圣人之难也!”后世学者认为:这里所说的“惭德”是指“汤放桀”的事件而言。季札看到《大武》舞表演时说:“美哉,周之盛也,其若此乎!”比季札稍晚的孔子评论《大武》舞时说:“尽美矣,未尽善也。”大概他认为《大武》的艺术形式是美的,但内容却有“武王伐纣”的情节,宣扬武功,因而不能算是完善的。

《大武》舞包括“六成”,一成即指乐舞的一段。经学者考证,配合的这六段乐舞的六篇诗歌都分散在《周颂》中,目前能确定下来的有《酌》、《武》、《般》、《赉》和《桓》五篇;对另一篇,学者的意见仍难以一致。

《烈祖》也是祭祀商汤的乐歌。旧本都把它定为一章,现在也可以分为五章,最后剩余两句。章句结构和《那》相同,只有第四章末句多一字。诗的最后两句和《那》的最后两句文字也相同。第一章颂扬先祖赐给大福的恩德,并且祈求永远赐福。第二章说,献上清酒,祷告祈福。献上的和羹,具备五味,调和适口。第三章说,默默地祷告,肃穆无声,祈求赐给长寿的福气。第四章说,助祭人都乘坐华丽的马车,在阵阵铃声中到达。于是我迎神祭奠,我承受的天命既重大而又长久。第五章说,上天使人们安康,年年丰收。先祖降临,享用供品,赐给我无限福祉。按照《那》诗的结构,它的第五章是“乱”,那么,《烈祖》的这一章也应当是“乱”。全诗分为五章,另加祝词,各章的大概意思就会相当清楚了。诗中的“我”字,当指主祭人,即宋国国君,汤孙的代表人。这两篇诗,如果认为都是配合《大夥》的歌词,它们和《大武》各章表达的方式不同。《大武》各章反映出周武王及其辅臣的一些具体活动,而《那》和《烈祖》只是概括地称道商汤对他的后世子孙的恩德,没有涉及他的事迹,特别是关于“汤放桀”的重大事件没有一点迹象,因而不曾显示出季札所说的“惭德”。这很有可能是歌词有意在回避的,也许是《左传》所记的季札评论有失实之处。《那》着力描写的是奏乐舞蹈的情景,《烈祖》着力描写的是举行典礼的情况,而两诗的主旨是一样的:祈福,所以多次表示这种愿望。作品可能出于巫祝等人之手,文风质朴,使用了不少祭祀场合的习惯用语,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学习完这两篇诗,我们大致可以了解或想象当时祭祀商汤的场面,以及在乐舞艺术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典礼上所采用的仪式和乐舞中,或许还保存着商民族世代相传的《大夥》舞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