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用心爱:中小学教师师德修养漫谈(创建和谐校园16本)
15372000000006

第6章 中小学教师的道德要求漫谈(1)

一、热爱教育为教育事业奉献终身

热爱教育,奉献学校

热爱教育是爱国主义的道德规范在教师职业领域里的具体表现。教师能否充满爱国热情,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义务心,造就社会主义一代新人,将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盛衰以至前途命运。所以,衡量一个教师是否具有爱国主义的情感,不只是看他口头上是否关心国家的命运,更重要的是看他能否把对国家的爱转移到教育事业中去,爱自己的教学工作,以及自己教的学生。

事业成功的前提和基础就是热爱,一位教师,只有对所从事的教育事业充满热情地去热爱,才能确立献身教育的信念。教师所进行的工作,既需要知识要渊博,专业技能要深厚;既要传播知识技能,又要教育学生如何做人。一句话,教师的劳动是很艰辛的。同时,教师所从事的事业意义又是深远的。没有教师辛勤的付出和耕耘,人才就不能够茁壮成长,就不能满足国家现代化建设对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教师对教育工作的认识、态度以及献身教育的决心等,是教师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源泉。把教师职业看成是国家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把教师工作对于国家美好未来的意义联系起来,就可以感受到教师的价值之所在,感受到做人民教师的光荣和自豪,从而培养热爱教育的情感。而有了这种深厚感情作内在基础,对教育工作的艰辛就能正确面对,并能够从中体验到无穷的乐趣。

学校是教师工作的场所,为国家培养人才的基地。学校的兴衰荣辱与教师的工作、学习、生活关系极为密切。所以,热爱教育与热爱学校、奉献学校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教师热爱学校、奉献学校是搞好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条件。同样一个生机勃勃的学校,反过来又为教师发挥个人作用和施展才能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热爱学校,就需要认真负责地对待学校的所有工作。在我国,国家、学校与教师本人三者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在实施过程中,教师教书育人的具体执行者,是办好学校培养人才的依靠力量。所以,教师要以主人翁的态度来关心和对待学校的所有工作,为学校的工作竭心尽力。

热爱学校、奉献学校,应该从自身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要爱护学校的财物,维护学校的利益,珍惜学校的荣誉,对学校的民主管理主动积极参与,自觉融入到学校这个集体中去,贡献自己的心力。

教书育人,恪尽职守

热爱教育不能仅仅是一种情感,还必须把对学生和对社会高度负责的责任感转化为实际行动,教书育人,恪尽职守。

自古以来,各朝代的统治阶级都要求教师担负起教书育人的职责,并把其作为评价教师工作与德行的标准。在我国现阶段,党和政府要求教师把热爱教育、献身教育的精神贯彻融入到教书育人中去,这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教育的性质决定的。

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布局的组成部分,所处的战略地位极为重要。我国所有学校培养的学生,应是国家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人才。对于学校来说,中心的工作是教学,但是它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学校的根本任务是育人。落实在教师的职业行为上,就是通过教师的劳动培养人、塑造人,促进其全面的发展。调整这种教师与教育目的关系的道德要求就是教书育人,它概括了教师劳动的所有内容,也是教育行为的宗旨,以及教师道德的核心。

一般地说,教书指的是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发展其智能;育人指的是教师通过教学活动和师生相互作用的过程,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显性或潜在的政治、思想和道德教育,促进其全面的发展。如果一个人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掌握的知识越多对社会的危害可能就越大。相反,一个道德品质良好,但没能很好地掌握相应知识和技能的人,就无法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因此,教书不能离开育人,教书和育人是一个统一体,二者相互作用和渗透,相辅相成。一名优秀的教师不能只是个“教书匠”,而应该既是知识的传播者,又是道德的领路人。教书育人是每个教师基本而又神圣的职责。

教师教书育人的质量如何,对国家人口的素质产生直接影响,进而影响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教育上的失误,无法像工人生产产品那样报废了重来,往往给教育对象的影响是长久的。要避免教育上的失误,就必须要有高度负责的精神,做到恪尽职守。

要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教师首先要努力把书教好。育人的前提就是教好书。教师具有渊博的知识,开阔的视野,业务精通,教学效果好,就可以使学生在智育和德育等方面得到收益。而如果是不学无术的教师,不仅在知识传授上误人子弟,在思想品德上对学生的教育也往往是苍白而无效的。做好教书育人工作需要抓住教学的各个环节,通过备课、上课、批改作业与师生交往互动,来传授知识,交流思想,陶冶情操,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现今,教书育人的内容还要随着社会发展和科学进步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方法也应随之不断变化与更新。教师要不断提高教书育人的艺术性,增强思想教育的说服力和吸引力,仔细研究时代的特点和学生心理变化的特点,使教书育人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

甘为人梯,奉献教育

甘为人梯,奉献教育作为师德规范,居于相对高的层面。教育事业是构成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部分,同时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条件。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经验之所以能世代相传,而且不断发展,教育是其中必不可少的因素。教师工作看上去是平凡的,既没有轰轰烈烈的场面,也没有惊天动地的业绩,看似不值得教师奉献终身,其实不然,教育事业的发达,无法离开每个教师甘为人梯、奉献教育的精神。

首先,教师职业富有自我牺牲的精神。作为一名教师,就要把全部的心血倾注到培养下一代上,用自己智慧的钥匙为学生打开科学文化宝库的大门;用自己的崇高品德,去塑造学生们美好的心灵。所有的教师特别是中小学教师,呕心沥血,数十年如一日,一直默默耕耘在教育园地上,甘愿作为“人梯”,让学生们从自己的肩上爬过,去攀登文化科学知识的新的高峰。

其次,教师职业需要有坚定的理想和信念。现在,我国还处于社会转型时期,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各阶层的社会地位、经济利益也都处于大调整状态。在这个过程中,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的多样化,传统社会生活方式的剧烈变革,就业岗位与择业机会的多样化,都对人们的价值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大批优秀的教师从事教育工作,可是实际上人们对教师工作的作用和意义还没有相应深刻的认识,不愿意从事教师职业,“家有三斗粮,不当孩子王”的思想还残存着,有些师范院校的学生也不愿做教师。一些已经做了教师的人,也很不安心,有了机会就跳槽改行。加之我国还是个发展中国家,对教育的投入还不足,有些地方的教育经费有较大缺口,教师的生活待遇和工作条件还相对较差。所以,从事教师职业要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甘于清贫,要有坚定的理想和信念,这样才能激发出无穷的内驱力和创造力,为国家的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宝贵年华。

二、热爱学生尽心教诲

热爱学生,对其关心爱护

热爱学生是教师一种特有的职业情感,是其履行教育义务的传统美德,也是应该具备的道德行为。

教育过程中最主要的关系是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如何对待学生,教师怎样处理好师生之间的关系,是教师道德的重要内容。如果教师有了爱学生的道德情感、道德态度,许多教育中出现的矛盾就能够得到协调,其教书育人就能顺利进行。而如果对学生没有爱,就无法谈得上对学生进行真正的教育。

从古至今,所有在事业上做出建树的教师都非常重视师生关系问题,都把热爱学生作为对教师的主要要求。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宋初的教育家胡瑗认为“严师第子之礼,视诸生如其子弟,诸生亦爱如其父兄”;近代的教育家夏丐尊提出,教育不能没有爱,就像池塘不能没有水;现代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则终生倡导“爱满天下”。

在当今社会里,尊师爱生是新型师生关系的体现,教师热爱学生同样是必须加以肯定的一条教育原理,也是教师应该具有的职业道德。教师对学生的爱,不是那种个人好恶之爱,它包含着严父慈母之爱,但是更为广大与深厚。因为这种爱体现着国家的要求、社会的希望、民众的期待,既着眼于社会的利益,同时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利益,而无一己之私。教师的爱集中表现为尽心教导,诲人不倦,全面关心学生的成长,力求使其品德日趋高尚,知识不断增强,更加聪明和健康,使他们日后能造福于社会,造福于人类。

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学生,教师对学生关心爱护,把爱奉献给所有的学生,有利于教书育人工作的顺利进行。

要做到关心爱护学生,教师首先要了解他们。学生是有理智、有情感、有意识、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人。他们不仅有着性别上的差异,还有着家庭环境、文化背景、生活方式上的差异,有着各不相同的生理心理特征和个性特点。如果教师对学生不了解,对他们的关心爱护可能就不会到位,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也就更谈不上。所以,教师要通过与学生交流互动、家访及与其他教师沟通等各种形式,了解学生时常接触的人和事,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帮助他们解决思想上、心理上的有关问题,使他们走出各自的烦恼和忧愁,促使其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其次,对学生要求要严格。怎样是严?严就是始终如一坚持合格人才的标准。正因为对学生爱得深切,教师们要求才更加严格。爱是严的基础,严是爱的所在表现。严并非是冷酷无情,对学生提出过分生硬的要求,采取粗暴简单的做法,甚至动辄打骂或任意处置都是错误的。“玉不琢,不成器”,“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生的成长过程是无知和有知、缺点和优点之间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的过程,教师的严就在于坚持正确方向,创造各种条件,努力促成其转化。青少年的意志力薄弱,自制能力差,任何好的习惯都是在严格的训练中培养出来的。老是爱而不严,是溺爱、偏爱,是对学生放纵,是对他们的学习和思想不尽责任的态度。所以,本着关心爱护学生的立场,要对学生提出力所能及的严格要求,做到严而有理,严而有诚,严而有度,严而有方,严而有恒。对学生满腔热情的严师,向来被人们所称颂。

尊重学生人格,保护其合法权益

热爱学生就必须要尊重学生,与之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尊重人从古至今是一种美德。在社会主义现阶段,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人格平等是人际关系的处理准则。学生们的年龄虽小,但同样有着相应的权利和义务。师生之间存在着责任和义务的不同,但在人格上不存在着不平等。教师对学生有管教的权利,有按照教育目的塑造学生的权利,但有损于学生人格和自尊的事情不能做。教师们作风要民主,允许学生提出不同意见和见解,要能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要能耐心倾听学生的讲话,即使其讲得不对,也要一直听完。对学生批评要有分寸,可以让他知道自己错了,觉得不好意思,但对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不能伤害。

尊重学生,不随便怀疑学生,不粗暴对待学生。教师无端猜测是对学生不尊重的表现。学生往往从教师的信任与期待中感到人的尊严,从而激发起不断进取的精神。在实施教育中,所有体罚、训斥、辱骂、讽刺等都是与尊重学生相背离的,也决不能容许教师冷若冰霜的高傲态度。这样都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甚至会使他们引起反感和抵触情绪,即使教师提出的要求是正确的,也不会产生应有的效果。在尊重学生们同时,教师还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学生的自尊心是要求得到别人肯定和尊重的感情。教师在实施教育中,应尽可能鼓励学生,使他们增强学习的信心,决不能伤害打击他们的积极性。对学生的优点和长处要善于发现,并适时进行肯定和赞誉,以激发学生的潜力,使其保持向上的生机和活力。教师要平等、公正地对待所有的学生,不管是什么样的学生,都应该一视同仁,用同一个标准要求他们。教师老是将学生分为三六九等,亲疏有别,就会有损学生的人格,伤及学生的自尊心。

在家庭、学校、社会生活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合法权益,如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人身安全不受侵犯的权利、人身自由的权利等。由于有些学生缺乏对有关法律法规的了解,对自己享有哪些权益不是很清楚,更不知如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所以,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向学生进行有关法律的宣讲,使他们知道自己的哪些权益是受法律保护的。同时,还要做好相关力所能及工作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