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的内容具有先进性
社会主义师德是对历史上优秀教师道德遗产的继承和发展。社会主义师德对人类历史上的道德遗产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对我国历代教育家提出的“因材施教”、“身教重于言教”、“教学相长”、“有教无类”等教育思想我们提倡进行继承和发扬光大,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优秀道德思想同时批判地进行吸收。在此基础上,社会主义师德又推陈出新,增加了与时俱进的新内容。社会主义师德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集体主义为基本原则,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内容,以造就“四有”新人为目标,以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等为具体的内容要求,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师德的优越性和先进性。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北京师范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做的讲话,向全国所有教师提出了师德建设的新的要求:“教师要志存高远,爱国敬业;要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培养人才,繁荣学术,发展先进文化;要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注重言教,更注重身教;要脚踏实地,乐于奉献,甘为人梯;要求真务实,勇于创新;要加强道德修养,率先垂范。”这个讲话精神为本世纪我国师德的建设与发展指明了前进的道路。
师德的意识具有自觉性
社会制度不同,教师的师德意识程度不同。在私有制社会,生产资料归私人占有,教师的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相分离,他们劳动的积极性和师德意识的自觉性受到极大的限制。社会主义社会里,教师已成为社会的主人。教师的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他们在培养社会主义新人,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和现代化发展做出贡献的过程中,自己也相应得到发展。这样的一致性使教师的劳动热情得到极大的激发,他们主动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自觉履行师德的规范要求,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为培养社会主义新人而竭心尽力。
师德的关系具有平等性
社会主义国家人与人之间是平等互助合作的新型人际关系。这种关系在学校道德关系中,表现为教师与学生之间不再是封建时代师道尊严的等级关系,也不是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金钱关系,而是一种新型的民主、平等、尊师爱生的师生关系;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关系,是团结一致,互相尊重、学习、帮助,团结协作,平等友爱的关系。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教师依法执教,享有社会赋予的各种权利,同时履行相应的义务,这种权利与义务、道德与利益的统一,也是社会主义师德平等性的重要表现。
三、教师职业道德有哪些作用
教师职业道德的作用,指的是教师师德对教师个人、对学生、对学校集体、对社会的作用。它体现的是教师对教育事业、对学生、对社会的价值。教师职业道德要求每一位教师自觉按照师德的规范要求,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与集体及社会的关系和矛盾,在教育活动中选择正确的道德行为,以保证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以及教育目标的实现。
师德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教育过程中的调节作用、在学生道德品质形成中的教育作用和在社会道德发展中的促进作用这三个方面。
在教育过程中的调节作用
在教育过程中的调节作用是教师师德最基本、最重要的作用。它主要是通过对教师的行为进行调节,促进教育教学过程顺利开展,保证教育任务能出色完成。具体表现在如下的几个方面。
调节教师与教育事业的关系,促进其爱岗敬业
教育过程中的基本关系是教师与教育事业的关系。教师对这一关系如何认识,是教育过程能否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因为教师对教育事业的地位和意义的认识,对教师的职业情感和职业态度将产生直接影响,进而影响到其劳动的效果。假如一个教师对教育事业认识不充分,不热爱教育事业,其工作的态度必然是冷漠和敷衍了事的,劳动的效果必然会很差。反之,具有良好师德修养的教师,能深刻理解教师平凡职业的伟大,看到教育事业对人类社会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体会到自己劳动的社会价值,对教书育人感受到快乐,并把其体现在教育的过程中。可见,教师对教育事业如何认识,是教育教学工作能否搞好的首要条件。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在新时期,教育已经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重要基础。教师应自觉把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造就合格的人才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积极发挥主人翁的劳动态度,自觉投身于教育事业,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调节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形成尊师爱生的教育氛围教育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是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和谐、融洽与否,对教育的质量和教学效果将产生直接影响。师生关系如果紧张,对教师的教育学生就会产生逆反心理和对抗情绪,学生厌学,教师厌教,教育质量和教学效果必然是差的。而师生关系良好能使教师爱教、学生乐学,形成尊师爱生的教育氛围,推动教育教学的顺利开展,对学生智力的发展和思想道德品质的提高起到促进作用。毫无疑问,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关键在教师,因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居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同时处于矛盾的主要方面。无论在各方面教师都比学生有明显优势,掌握教育教学的主导权。所以,对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培养,教师自身应主动提高道德修养。教师必须做到依法执教,在实施教育中自觉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严格遵守宪法和法律法规,对学生的合法利益依法维护,尊重学生的人格。教师要热爱、了解和关心爱护学生,严格进行要求。
高尔基说过:“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也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爱生是教师应该具备的美德,同时也是教师的天职。教师热爱教育、热爱学生无疑会激起学生的尊师回报,赢得他们的尊敬和爱戴,从而形成对学生身心发展有利的教育氛围。学生的尊师重教反过来又会进一步激发教师的敬业爱生。这种良性循环必然形成尊师爱生的教育环境,这不仅能极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对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以及个性的和谐发展都能起到促进作用。由此可见,教师的师德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师生关系的状况。良好的师德素质是形成尊师爱生教育环境的前提条件,是教育过程得以顺利进行的关键因素。
调节教师与教师的关系,形成团结协作的教育凝聚力教育活动中的另一对基本关系是教师与教师的关系。教师之间的关系如何,会影响到教育工作的效率,以及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教师间的人际关系如果紧张、对立、不团结一致,会使教育工作的效率极大地降低。而教师间的人际关系如果良好,能把教师凝聚成一个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群体,形成团结协作的教育凝聚力,对教育任务的出色完成起到推动作用。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着矛盾。在教育过程中,由于教师之间劳动的特点、个性的差异、学术观点的不同、学生评价的差别以及“文人相轻”的陋习等,会产生各种矛盾;工资晋级、奖金发放、职称评定、评优评先在利益上会有争端。教师之间存在的矛盾和利益冲突如何解决,将对教师队伍的凝聚力产生影响,并影响教育任务的完成。教师之间的矛盾属于人民内部矛盾,其中绝大多数是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非对抗矛盾,这类矛盾不能通过法律调节,也不能仅仅靠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进行调节,调节教师与教师的关系。通过这种调节,使教师之间能互相尊重,互相配合,对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的关系能正确处理,同事间做到既竞争又合作;使教师能胸怀宽阔,有承受挫折的容忍力,以及健康的心理。教师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实现教育目标、顺利开启教育活动、提高教育效率以及教师的自我完善打下基础。所以,运用教师师德调节和搞好教师间的关系,对做好教育工作是一个必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