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用心爱:中小学教师师德修养漫谈(创建和谐校园16本)
15372000000025

第25章 以教为乐是一种境界(2)

三、教师如何乐业

乐业不是一种规定,而是一种修养,一种扎根教师职业、用心从事教师职业,并且懂得创造、欣赏教师职业、感受教师职业欢乐的积极的生命状态。

教师的乐业,既有赖于合理的物质回报、和谐的社会环境,更取决于教师自身的努力。我们能否真正找到教师职业的内在乐趣,关键在于教师的内在素养。

用心理解教育

梁启超在《敬业与乐业》一文中说:“凡职业皆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发生。为什么呢?因为凡一件职业,皆有许多层累、曲折,倘能身入其中,看它变化,进展的状态,最为亲切有味。”具体到教育,指教师应当用心去理解教育、感受教育,从中发现教育的趣味。

用心理解教育,除能使教师发现教育的亲切外,还能使教师在“觉解”状态下理解教育的意义,使自身生命的意义与教育活动的意义相互关涉,从而提升教师职业活动的质量和境界。

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理解教育。一是从细微处着眼理解教育。具体体现在如何看待学生的每一个微小进步,如何理解教育教学中发生的具体教育现象和事件。在这种理解中,教师应当将教育活动本身当做一种鲜活的生活体验,经常进行内省和反思。例如通过撰写教育随笔、教育叙事,加深对教育活动的理解和感悟。

二是对教育作宏观的、整体的把握。具体指教师应当用教育哲学的思维来理解教育目的、教育价值、学生观、教师观、课程问题、教学问题……以此超越庸常的事务和具体的教育行为、教育事件,理解到超出具体行为和事件本身的更深远的意义。

三是用发展和联系的观点来理解教育。用发展的观点理解教育,是指应当及时关注和了解社会的发展动态、教育的发展动态,不断更新观念,调整对教育活动的理解。用联系的观点理解教育,是指即便是普通教师,也应从整个学校的办学理念、整个城市和国家的教育发展规划出发来思考教育,分析自身的教育行为。

对教育的理解有三重境界:用心理解教育,首要的在于“明事理”意义上的理解教育,获得对教育的知识性认识,这是理解教育的第一重境界。

用心理解教育,还在于超越对教育的知识性认识,获得对教育意义的把握,这是理解教育的第二重境界。所谓对教育意义的把握,是指不仅知晓和明了“教育是什么”(对教育的知识性把握),“怎样从事教育”(对教育的技能性把握),还懂得“为什么从事教育”,教育对社会、他人、自身的意义与价值何在。

理解教育的第三重境界,在于用心灵和情感去感受教育,获得对教育的情感认同。也即把对教育的知识性了解和意义把握内化到教师自身的情感体系和个性当中,成为主体自身价值、态度、信念的一部分,获得对教育的情感认同。惟其如此,教师的师德实践才能真正成为一种自觉自愿,成为一种幸福体验。也只有如此,教师个体在追寻教育的职业价值和意义时,才能将其与自身内在的生命价值相统一。

用心从事教育

法国作家纪德说:“获得幸福的秘诀,并不在为了追求快乐而全力以赴,而是在全力以赴中寻出快乐。”既然选择了教育事业,就应全力以赴,以饱满的热情、强烈的责任感,用心从事教育,主动地去创造、提升教育实践的丰富性,在用心从事教育的过程中感受到教育实践的乐趣。

乐于教学

乐于教学指教师认真做好备、教、批、改、辅等常规教学工作,这种认真不是出于一种外在规范的驱动,即纯粹是为了完成任务和履行某种职责,尽管一丝不苟;也不是为了某种功利;更不是机械地投入,而是发自内心,在教学过程中饱含热情和志趣。只有这样,教师才可能在每个教育环节当中,都充满着对学生、对人的真实而鲜活的关怀与期待。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用心投入,做到三精:精读教材,精选教法,精心研究学生。只有用心投入,教师才能将教材变成其内在素质,他所传授的知识才会充满生命和意义,才能点燃学生内心深处的热情和渴望,并唤醒他们对自然、人类、社会、人生和生活的热爱。

教师在上课时需要做到三境界:第一境界是“形动”,即千方百计吸引学生,让学生喜欢上你的课;第二境界是“心动”,即用自己的真情打动学生,刻意创设特定的课堂情感氛围;第三境界是“神动”,即把自己的领悟变成学生的思维和情感。

乐于育人

乐于育人指教师不仅是传授知识和发展技能,而且热心于引导学生做人和明事理,促进学生精神成长。乐于育人的教师不仅善于传授知识和发展技能,而且热心于抓住课堂内外的一切教育契机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启迪学生为人处世的道理,增进他们人生的智慧。当然,这种对学生的精神与人格的引导不是一种外在的刻意灌输,而是师生在教育过程中平等交往的结果,是教师教育智慧与教育真情的自然表达。

乐于和学生交往

学校不仅是知识的乐园,更是生命的乐园,是师生交往、共同生活的乐园。师生交往不仅是教育教学方面的交往,在教学以外的时间里,在生活上也需要教师扩大与学生的交往,而不是来去匆匆,上完课就对学生不闻不问。“只有在学生知道你关心他们时,他们才会关注到你的学问”。扩大师生交流,可以增进师生情感,有利于师生间的有效沟通,更好地了解学生,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和他们成为真正的朋友,从而实现现代型的教学目标,教师与学生人格共同发展。师生交往的途径非常广泛。下课时观察一下学生们在玩什么。我们可以抽个空和学生一起跳绳,打球,切磋球艺;可以和学生一起共进午餐;一起探讨漫画,某部小说,某部新上映的电影;甚至可以用QQ 或MSN 和学生一起在网上聊天。

乐于和同事、家长进行交流合作

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一个人的成长乃是多种影响相互协调的结果。乐于和同事、学生家长、相关的社会人员交往,不仅可以扩大教师的教育视野,增进教育合力,而且可以在互动沟通中增进对学生的了解,改善教育的效果。

乐于学习、反思和研究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的指路明灯,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今天当教师,需要我们乐于学习、反思和研究。

教师在学习时,“要有‘板凳甘坐十年冷’的精神,使自己的眼光超出‘利益’之弹的射程,超出‘匠’的局限,不断完善自己,提升人生品位;在为学生打造高考敲门砖的同时,也为他们的终身学习与精神成长‘打底’”。

教师的自我反思,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批判地考查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现,通过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或给予肯定、支持、强化,或给予否定、思索、修正,从而不断提高其教学效能的过程。

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育人是一个长效性的事业,它需要教师有足够的远见卓识。很多教师强调,要把快乐建立在孩子的进步之上。问题在于,孩子的进步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你对孩子的帮助和影响,也许要等到几年或十几年之后才能看到效果。常常因为等待时间太长,我们痛苦焦虑,或因失去等待的耐心,而做出一些让人不快的事情。正因为如此,我们只有立足于一点一滴对学生生命世界的呵护,对教育事件的细微意义的关注,创造日常教育生活的价值与意义。

用心享受教育

一个用心去从事教育的教师是甘于奉献的,但这仅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甘于奉献的教师,心中往往“只是为了学生而活着,他认为他自己无足轻重,只要学生幸福,宁肯做牛做马。但是使他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尽管他是无私的,他却并不幸福”。这样的教师还不算是真正乐业的教师。真正乐业的教师还应当心中装着自我,自觉享受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

享受学生成长带来的喜悦

法国小说家雨果曾说:“生活中最大的幸福是坚信有人爱我们。”教师不仅可以拥有生活中最大的乐趣,而且还拥有其他职业不曾有的乐趣,那就是学生的爱。享受“教学生活”迟艳杰在《教学意味着“生活”》一文中指出,“教学不仅仅是学生获得美好生活的途径或手段,也不仅仅是教师谋生的手段,而且,它本身就是学生与教师的一种生活。”当教师“在他努力开启学生的心灵和智慧时,也就是在追求自己有意义的人生”。他在追求这样有意义的人生的过程中,体味到教学本身的乐趣。

“我们完全可以从教师职业生活过程中体会到人生的幸福和意义。同样是上课,如果教师是为上课而上课,教师的心就只是在机械地等待,等待学生的回答,等待结果与预设答案的契合。如果我们是以欣赏的姿态进入课堂,上课的同时也在享受上课,我们就能在课堂上尽可能地放松自己,和学生情情相融、心心相印,自然地敞开自己的生命,让生命中的每一个细胞、每一寸肌肤去感受、去触摸、去体认课堂,就可能会产生生命的高峰体验,甚至在课堂上率性而为,和学生一起欢笑、一起流泪、一起沉思、一起震撼。于是,我们就是课,课就是我们,我们和学生一起全然进入一种人课合一的境界。这种境界就是深深的职业幸福感。”

在“学习、反思与研究”中享受人生的乐趣

教师的学习不仅是为了提高专业化水平,努力使自己保持良好的思维状态,而且,更重要的在于通过学习思考来拓展自己的精神世界,在应对现实的事务之中获得心灵的安顿,在与外界不断的精神联系中得以安身立命,使生命充盈,享受人生乐趣。

教师从事反思和研究也不仅仅是为了提高教育水平,研究本身即是一种乐趣。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研究可以使我们从生活的喧嚣和浮躁中解脱出来,获得心灵的宁静和充实。当我们把教育作为一项事业去追求,而不仅仅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去看待时,我们才能真正领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境界与乐趣,才能真正体验到“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自豪感和幸福感。教育的乐趣与幸福一旦与教育者的神圣职责、要求结合起来,工作就不是负担,而是一种享受,是一种崇高的实践。

学会享受日常生活

教师如何乐业?除做职业文章外,还应当在职业之外的生活上下工夫,学会享受生活。享受生活是一种积极的、感恩的心态,一种愉悦的精神状态。只有带着这种心态和精神状态走进学校,才可能发自内心地从事教育。

如何享受日常生活?首先应对美好事物保持敏锐,上班路上,下班途中,不要只是赶路,而把沿途的阳光和雨露给忽略了。其次要打开心窗,心窗一方面向家人、朋友、周围的人群敞开,另一方面向户外和大自然敞开:周末不妨到户外打打球,爬爬山,游游泳。再次要学会忙里偷闲,即便手头不闲,心情也要闲适。用鲁迅的话说就是:在战壕里不妨也歌唱,也饮酒,就不时地放它几枪。磨刀不误砍柴工,适当地放松一下,反而更有利于工作。最忌成天赶路,脚步匆匆,不敢稍停一下,生怕一旦懈怠便再也赶不上别人的步伐。

幸福不仅仅来自工作,更来自生活。家人、朋友、闲情、雅趣是幸福生活不可或缺的。当我们舍得用微薄的薪水去买些喜欢的书、买件心仪的衣服,或者和家人、朋友一起去聚会、泡吧、旅游一趟,开朗、豁达的生活态度、自觉高雅的生活情趣可以给我们增添许多快乐和幸福。不仅如此,这种幸福的感受会浸染我们的生命,增进我们对爱与人生的领悟,从而增进我们对教育、对学生的真情感悟,拓展我们心中的教育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