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世界文化博览(第三册)
15369600000004

第4章 欧洲文明的诞生(3)

三十年战争

三十年战争发生在1618至1648年,是以德意志为主要战场的一场席卷欧洲的战争。一方是德意志新教诸侯和丹麦、瑞典、法国,得到荷兰、英国、俄国的支持;另一方是以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为代表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德意志天主教诸侯和西班牙,得到教皇和波兰的支持。战争持续了30年之久,最终以神圣罗马帝国方面被迫求和而宣告结束。1648年10月24日,参战各方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三十年战争和《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削弱了哈布斯堡王朝在欧洲的统治地位,加深了德意志境内分裂割据的局面,为法国称霸欧洲提供了条件。同时,瑞典的力量大增,成为北欧强国。

“农奴制第二版”

16世纪德意志农奴制恢复,农民又下降到农奴的地位,这种历史现象被恩格斯称为“农奴制第二版”。三十年战争加速了农民农奴化的过程,更多的农民变为农奴。“农奴制第二版”在北德及东北德表现最为突出,如勃兰登堡、普鲁士、波美拉尼亚、梅克伦堡及西里西亚等地都是农奴制盛行的地区。农奴制把农民固定在土地上从而堵塞了劳动力的来源,而且限制了国内工业品市场的扩大,严重阻碍了德意志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奥地利的“开明专制”

“开明专制”是指欧洲一些封建国家的君主按照启蒙思想家的某些主张进行的改革,奥地利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奥地利是幅员广阔的多民族帝国,三十年战争后其内部的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社会矛盾已变得非常严重。为了巩固统治,奥地利女皇玛丽亚·特利萨及其子约瑟夫二世相继施行改革。其主要内容是:实行土地改革,实行教会改革,限制地主阶级的权利,鼓励工商业。

但是在实行这些改革措施的同时,奥地利专制政府也采取了加强中央集权及专制统治的措施。

普鲁士的兴起

17世纪以后,普鲁士靠不断扩张领土发展起来,成为德意志诸邦中唯一能与奥地利抗衡的国家,其统治者是霍亨索伦家族。普鲁士的崛起有以下几个因素:第一,有利的地理位置和新教信仰,促进了普鲁士的商业贸易,吸引大批新教徒进入普鲁士,使其与西欧国家建立了密切的经济和文化联系。第二,霍亨索伦王朝长期实行重商主义政策,发展经济,鼓励出口。第三,大力推行军国主义政策。

俄国的封建农奴制

17至18世纪的俄国,尽管在经济上仍然是一个落后的封建农奴制国家,但是在彼得一世和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励精图治之下,通过对瑞典和土耳其的一系列战争以及参加对波兰的瓜分后,逐渐从偏处东北欧的弱国变为东欧强国。它的疆域逐渐扩大,国力日益增强,在国际上开始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彼得一世改革

18世纪初,俄国沙皇彼得一世为增强国力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第一,在政治上加强沙皇的专制权力,参照西方模式进行政府机构改革。第二,在经济上不遗余力地发展工业,开办国家工场,鼓励私人企业。第三,在军事上厉行改革,创建新军,实行义务兵役制。第四,在社会文化方面,积极发展近代教育,改变传统生活方式。彼得一世改革加速了俄国的近代化进程,实现了富国强兵。但是,这次改革并没有触及俄国落后的农奴制。

北方大战

1700至1721年,俄国为争夺波罗的海出海口、建立欧洲霸权,对瑞典发动了一场侵略战争,即“北方大战”。彼得一世利用波罗的海沿岸诸国与瑞典的矛盾,以及西欧各国忙于参与西班牙王位继承权的争夺而无暇东顾的有利时机,同丹麦、波兰等结成“北方同盟”,最终打败瑞典。1721年,俄国同瑞典签订《尼斯塔得和约》,俄国获得波罗的海出海口及沿岸地区。从此,俄国柏林勃兰登堡门从一个内陆国家扩张成为一个临海国家,跨入到欧洲强国的行列。

叶卡捷琳娜二世

叶卡捷琳娜二世又称“叶卡捷琳娜大帝”,在俄国历史上与彼得大帝齐名,她建立了俄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庞大帝国。对内政策方面,叶卡捷琳娜二世加强贵族官僚的国家机器,扩大贵族特权,维护和发展农奴制度,推行“开明专制”,但在镇压普加乔夫起义后,转向公开的反动统治。对外政策方面,叶卡捷琳娜二世为实现其夺取世界霸权的计划,同土耳其进行了两次战争,打通了黑海通道,侵占了包括克里木半岛在内的黑海北岸广大地区。1788至1790年,又同瑞典进行战争,后来还伙同普鲁士、奥地利三次瓜分波兰,大大扩大了俄罗斯的版图。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后,她积极组织反法联盟,参与欧洲封建专制国家镇压法国革命的行动,在俄国历史上开创了干涉欧洲革命的先例,使俄国成为欧洲宪兵。

普加乔大起义

1773至1775年爆发的普加乔夫起义,是俄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组织、有领导的农民运动,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战争。起义领袖是普加乔夫。18世纪下半叶,俄国农奴制发展到顶峰,封建压迫和剥削更加残酷。1773年9月,普加乔夫集结了80名哥萨克,在乌拉尔河西岸的托尔卡乔夫田庄起义。他利用群众怀念“善良沙皇”的心理,自称“彼得三世”,宣布废除农奴制,取消人丁税,将土地、牧场、池塘和森林赐给贫苦农民,因而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起义军规模不断壮大,但最终在叶卡捷琳娜二世的残酷镇压下失败。这次起义也促使叶卡捷琳娜二世由“开明”转向保守。

波兰、瑞典和丹麦

波兰在16至17世纪上半叶是东欧的一个强国,但到18世纪初开始衰落。18世纪末,波兰被俄、普、奥三个邻国瓜分。17世纪,在国王古斯塔夫·阿道尔夫的统治下,瑞典成为强国,并在18世纪初逐渐走上了君主立宪的道路。丹麦17世纪确立了君主专制制度,直到1848年欧洲革命时才废除。瑞典与丹麦为争夺波罗的海的霸权长期对立。

波兰三次被瓜分

1772至1795年,俄国、普鲁士、奥地利对波兰进行了三次瓜分。18世纪中叶,部分波兰贵族为挽救民族危亡掀起爱国革新运动,却引发了外国的干涉,造成领土一次又一次地被瓜分。第一次是1772年8月,俄、普、奥三国在彼得堡签订瓜分条约。第二次是1793年1月23日,俄、普两国在彼得堡签订瓜分协议。第三次是1795年10月,俄、普、奥三国签订瓜分波兰的协议。至此,波兰灭亡,领土被瓜分完毕,波兰人民开始长期遭受异族奴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波兰复国。

“瑞典奇迹”

古斯塔夫·阿道尔夫是瑞典瓦萨王朝第六代国王,1611至1632年在位。他是卓越的军事统帅和军事改革家,被誉为“北方雄狮”。在他的领导下,瑞典第一次成为欧洲强国。他继位时,瑞典内外交困。为使瑞典尽快摆脱困境,阿道尔夫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他把全国划分为若干个省,由国王直接任命省长,取代了由地方大贵族把持的地方政权,又在王廷之下设立海军、财政等部和高等法院,中央封建集权得以加强;经济上积极鼓励发展采矿和冶金工业;军事方面,实行义务兵役制,改进作战方法,采用新式武器,充分发挥火炮的作用,还特别注重对士兵进行实战训练。经过改革的军队在三十年战争中所向披靡,屡战屡胜,被称为“瑞典奇迹”。

丹麦确立君主专制

丹麦约在985年形成统一王国,11世纪20年代征服整个英格兰和挪威,成为强大的海盗帝国。1397年,丹麦吞并瑞典、挪威两国。1523年,瑞典从丹麦独立后,两国发生多次战争,丹麦一再败北。在1657至1660年的战争中,丹麦丧失了三分之一的国土和战略地位非常重要的松德海峡。这次致命的失败使人民对丹麦贵族割据的局面产生强烈不满,要求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国王腓特烈三世趁机剥夺了贵族的地方行政权,代之以国王委任的官僚体系:他让许多外国人进入丹麦,封他们为贵族,让他们承担行政事务。通过这种方式,腓特烈三世建立了一个依赖于国王的新贵族阶层。克里斯廷五世(1670~1699年)时,制定了统一的《丹麦法》,废除中世纪的地方分治法律。通过这些措施,君主专制制度在丹麦确立起来,直到1848年欧洲革命时才被废除。

西方国家的海上争霸

16世纪上半期,西班牙战胜葡萄牙,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商业殖民帝国。17世纪初期,荷兰代之而起,成为头等贸易及殖民强国。不久,英法两国向其发起挑战。17世纪中后期的英荷战争沉重打击了荷兰,荷兰从此一蹶不振。之后,英、法两国又展开了长期的争霸战争,最终英国凭借“七年战争”的胜利,成为3个世纪以来海上争霸的胜利者。

英国的海上霸权

自16世纪中叶起,英国经济迅速发展,经常与西班牙殖民地进行走私贸易,拦劫西班牙运送货物的船队,袭击西班牙殖民据点。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派出规模庞大的“无敌舰队”意图征服英国本土,最终却惨遭失败。这支舰队由130条战舰和7000名水兵、2万多名步兵组成。1588年5月,由大贵族麦地纳·西多尼亚率领,“无敌舰队”驶离西班牙,进入英吉利海峡,7月在朴次茅斯海面附近与英国舰队相遇。英军采用火攻的战术,大败“无敌舰队”。后来“无敌舰队”在从英国北海绕过苏格兰和爱尔兰返回西班牙的途中又遇风暴,几乎全军覆没。从此,国势鼎盛的西班牙一蹶不振,英国逐渐建立了海上霸权,开启了“伊丽莎白一世时代”的盛世。

英荷战争

1652至1674年,英国与荷兰之间激烈的商业竞争引发了三次英荷战争。第一次发生于1652至1654年,荷兰战败,两国缔结《威斯敏斯特和约》,荷兰被迫承认《航海条例》。第二次是在1665至1667年,英国失利,被迫签订《布雷达和约》。英国将南美的苏里南归还荷兰,并按荷兰的要求修改《航海条例》;荷兰则承认英国对新阿姆斯特丹(今纽约)的占领。第三次是在1672至1674年,因英国海战失利并担心盟国法国势力增强,主动退出战争,于1674年同荷兰单独签订第二个《威斯敏斯特和约》,重申《布雷达和约》有效。通过三次英荷战争,英国确立了海上优势,而荷兰的海军实力受到严重削弱。

英法争霸

从17世纪晚期起,英、法为了争夺欧洲的霸主地位和世界殖民霸权进行了长期战争。经过1689至1697年的圣奥格斯堡同盟战争、1702至1713年的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1740至1748年的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及1756至1763年的七年战争等主要争夺战,英国最终获得了胜利。在北美,英军攻占了魁北克等战略要地,夺取了法国在加拿大和密西西比河以东的殖民地。在印度,英国几乎把法国的殖民势力全部排除出去,还趁机扩大侵略,吞并了孟加拉省。至此,英国完全掌握了海上霸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逐步走向“日不落帝国”。

东方诸国衰落

中国,昔日强盛的东方大国在近代世界历史的演进中驻足不前。中国虽然经历了“康乾盛世”的辉煌,但同时也埋下了后来落后于世界的隐患。日本进入了幕府和藩国共同统治的时代,封建等级制度和经济制度还在不断加强。印度莫卧儿王朝终因印度教徒起义而走向衰亡。松散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随着军事封建采邑制的衰落而进一步分崩离析。

中国的“康乾盛世”

“康乾盛世”是指中国清朝从康熙中叶到乾隆中叶百余年间出现的相对安定繁荣的景象,主要表现在农业、手工业、商业方面的发展。康熙的“永不加赋”、雍正的“摊丁入亩”等一系列措施减轻了农民负担,促进了农业发展,人口也随之激增。手工业者和商人的地位有所提高,手工业水平超过了明代。商品经济大发展,贸易繁荣,甚至在某些地区,明代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得以进一步发展。但在这个时期,清朝统治者对内大兴“文字狱”对外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中止了明末的西学东渐,严重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使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

日本的“幕藩体制”

17世纪,德川家康建立了由幕府和藩国共同统治的封建制度,称“幕藩体制”。在该体制下,将军是日本的最高统治者,而幕府是国家的最高行政机关,统治全国各地的藩国。各藩国的统治者是大名,效忠于幕府,幕府对他们实行交替参觐制度。但大名仍然具有很大的独立性,在自己的领地上拥有行政、司法、军事和税收等权力。幕藩体制的基础是幕藩领主的封建土地所有制。

备领主的土地按份地由农民耕种,农民须交地租,履行各种封建义务。幕府对农民实行登记制度,在政治和思想上进行严格控制。

印度莫卧儿王朝的盛衰

奥朗则布是莫卧儿帝国的一位著名皇帝,统治印度达半个世纪之久。他统治时期,向南印度进行军事扩张,帝国的版图几乎囊括了整个南亚次大陆,莫卧儿帝国达到鼎盛。但他强制推行政教合一的政治体制,并恢复对印度教臣民迫害的政策,因而引起拉杰普特封建主、锡克教徒及马拉特人的激烈反抗。奥朗则布死后,各省总督纷纷独立割据,莫卧儿帝国陷于四分五裂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