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世界文化博览(第三册)
15369600000020

第20章 欧洲文明的诞生(19)

无限制潜艇战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德国就开始对协约国实施潜艇战,沉重打击了英国商船和战舰。后因担心美国等中立国反对,德国被迫采取“有限制潜艇战”。1917年2月4日,德国海军部为打破因战争僵局,正式宣布实行“无限制潜艇战”,即德国潜艇可以事先不发警告,随意击沉任何开往英国水域的商船,其目的是要对英国进行封锁。实行无限制潜艇战后,协约国商船的损失激增。为了击败德国潜艇,维护海上交通线,英国海军部采取了“船队护航体系”的紧急措施,效果显著,从而打破了德军潜艇对英国的封锁,对保证协约国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胜利起了积极作用。

中国参战

大战爆发后,由于日本的强烈反对,袁世凯政府拒绝了英、美、俄三国的参战邀请,于1914年8月6日宣布中立。1917年初,美国与德国断交后,建议中国与美国采取一致行动,英法两国也鼓励中国参战,日本改变立场,也支持中国参战。1917年8月14日,中国北洋军阀段祺瑞政府正式对德、奥宣战。但是,中国参战只限于取消奥匈帝国和德国在华领事裁判权、废除条约等,不派军队而只提供民役。数十万中国青壮年被运送到欧洲战场充当劳工,其中一部分人也直接参加了战斗。中国劳工对于协约国取得一战的胜利作出了重大历史贡献。

一战结束

1918年是双方的战略决战阶段,协约国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3至7月,德军先后发动了5次大规模进攻,均未能动摇联军的防线。大批美国军队到达后,协约国军队于9月26日在西线发起总攻,收复了法国和比利时的失地。在巴尔干、意大利等战线,协约国也取得了胜利。至此,同盟国败局已定。

苏德立约

1918年3月3日,以列宁为首的俄共(布)党和政府,为了使初建的苏维埃国家退出帝国主义战争,保障国家的安全和独立,与德国及其盟国奥匈帝国、保加利亚和土耳其缔结了《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条约使苏俄丧失100万平方千米领土。同年3月27日,苏、德在柏林签订3个附加条约,规定苏俄以各种形式赔款60亿马克。苏俄利用签订和约赢得的和平时机,整顿经济,建立红军,巩固政权。德国战败后,1918年11月13日,苏俄政府宣布废除此约。

停战协定

随着德军的全线崩溃以及同盟国成员的先后投降,1918年11月11日,协约国同德国在法国东北部的贡比涅森林签订了《贡比涅森林停战协定》。该协定包括对德停战条款及两个附件,主要内容是:双方停止军事行动;德军在15天内撤出所侵占的比利时、法国、卢森堡地区及原属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德军在31天内撤出莱茵河左岸地区连同右岸的桥头堡,由协约国占领;凡仍驻留在战争前属于奥匈帝国、罗马尼亚、土耳其领土上及在东非作战的全部德军应立即撤回到1914年8月1日的德国疆界以内;驻在战前俄国领土上的全部德军,在协约国认为时机适当时也应返回德国境内;协约国军队的战俘应立即遣返,德军战俘由协约国以其认为适宜的办法进行安置;废除《布加勒斯特条约》和《布列斯特和约》;德军应完整地交出其陆海空军主要装备和运输工具。该协定的签订标志着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结束。

一战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几乎席卷了整个世界,它对于帝国主义列强,对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对于被压迫被奴役的民族的影响都是巨大的。尤其是对于欧洲来说,一战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发动者和参与者的想象。欧洲的世界霸权地位遭到了削弱,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一战的非正义性

尽管塞尔维亚进行的战争具有正义的民族解放性质,但这不能从根本上改变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非正义性。对交战双方来说,一战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战争。从各国的战争目的来看,德国的目的是实现世界霸权和夺取海外殖民地;奥匈帝国的目的是奴役巴尔干各国、巩固摇摇欲坠的帝国;英国的目的是保住世界霸主的地位;法国的目的是要打垮德国、建立欧洲霸主地位;俄国的目的是摧毁德奥在土耳其和巴尔干的势力、建立“大斯拉夫帝国”;日本参战是为了夺取德国在太平洋上的属地和攫取德国在山东的权益;意大利则是为了在地中海建立霸权。帝国主义列强在战争期间签订的一系列秘密协定,也充分证明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侵略性、掠夺性的帝国主义战争。

一战造成的损失

人力、物力的巨大损失和破坏是一战所带来最直接、最明显的后果。战争中,双方动员了约7351万人走上前线,其中直接死于战争的军人达900万,另有2000多万受伤,350万成为终身残废,饿死、病死的人数大约在1000万。战争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为1805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约1516亿美元。大量的房屋、铁路、桥梁、工厂、农田遭到破坏,生产遭到沉重打击。协约国和中立国的商船损失总计1285万吨,其中被潜艇击沉的达1115万吨。如果从经济角度估算,欧洲的工业发展倒退了8年。

惨烈的战争场景,列强力量的消长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直接后果之一是欧洲的衰落和美国、日本的兴起。欧洲的3个封建反动堡垒——俄罗斯帝国、德意志帝国和奥匈帝国被彻底摧毁,人类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和德意志共和国等一系列资产阶级共和国取而代之。英国和法国虽然是战胜国,但国力在战争中受到了严重削弱。英国的殖民统治摇摇欲坠,其世界第一经济大国的地位也已让位给美国。法国想长远压制德国的企图遭到了英国和美国的反对而未能实现。相反,美国和日本却利用战争发展壮大了自己的力量。美国除未遭受战争破坏外,战争费用也比其他国家低。战后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和最大的资本输出国。第一次世界大战也使日本获得了异乎寻常的畸形发展。总之,帝国主义列强的力量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

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高涨

俄国革命及在俄国革命影响下爆发的一系列无产阶级革命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最重要的政治后果之一。反动腐朽的沙皇俄国社会危机最严重,因此首先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并且最终在布尔什维克党和列宁的领导下,俄国人民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在俄国革命的影响下,欧洲又相继爆发了德国十一月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匈牙利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英、法、美等国的无产阶级为支持苏俄也举行了政治罢工等革命运动。

民族解放运动的新高潮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土耳其、伊朗、中国、印度等国家和地区相继发生了革命运动,战争的爆发又进一步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战争期间,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工业在帝国主义宗主国忙于厮杀的空隙得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队伍也随之壮大起来,成为反对帝国主义的重要政治力量和社会力量。而帝国主义国家从殖民地大量征兵,也促使殖民地的人民熟悉了军事技术装备和新机械,从而为其开展民族解放运动奠定了技术基础。中国的五四运动、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土耳其的凯末尔革命,都是这一时期民族解放运动新高潮的代表。

国际统治格局的演变

19世纪的国际关系格局是以欧洲为中心。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使得19世纪和20世纪初期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世界的政治格局无法为继。而战后建立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本身也包合着无法解决的矛盾。最终,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两个战胜国和一个战败国终于缔结了同盟,又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