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世界文化博览(第三册)
15369600000012

第12章 欧洲文明的诞生(11)

法兰克福议会

三月革命后,德意志各邦基本都组成了资产阶级自由派政府。资产阶级主张由各邦选出代表组成全德国民议会,制定一部统一的宪法,推举一个邦的君主为全德意志的皇帝,统一国家。5月18日,法兰克福全德国民议会召开。在由奥地利还是普鲁士为首统一德国问题上,代表们分成两派,相持不下。1849年3月,法兰克福议会选举普鲁士国王为德意志帝国皇帝。议会还通过了《德意志帝国宪法》,它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人民的权利,但各邦的君主却不接受这部帝国宪法。

护宪运动

由于《德意志帝国宪法》遭到了以普鲁士为首的各邦君主的拒绝,人民群众为了维护宪法掀起了护宪运动。到1849年5月,这场运动发展为武装起义,席卷了德意志许多邦国。城市工人阶级成为起义的主力军,但领导权却掌握在小资产阶级手中。护宪运动也得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积极支持,恩格斯甚至亲自参加了战斗。起义蔓延之后,德意志各邦君主连忙调集军队去各地镇压。这场轰轰烈烈的护宪运动最终失败。1849年6月,法兰克福议会被强行解散。护宪运动的失败和法兰克福议会的解散,标志着1848年德意志革命的结束。

奥地利革命

1848年3月,奥地利首都维也纳爆发了推翻梅特涅政府的革命运动。迫于人民的压力,奥皇只好让步,改组内阁,并颁布帝国宪法。但新内阁继续推行反人民的政策,又引发了五月起义。奥皇带领皇室逃出维也纳。10月,为反对奥皇入侵匈牙利,维也纳人民举行了十月起义。十月起义被镇压后,维也纳陷于政府军之手,奥地利革命失败。

维也纳三月革命

巴黎二月革命和柏林三月革命加速了奥地利革命的爆发。1848年3月初,维也纳到处举行群众集会,资产阶级号召人民起来推翻反动政府。3月13日,工人、手工业者和大学生聚集在帝国议会附近的广场上,高呼口号,并且提出出版自由、信仰自由、建立陪审制和责任内阁等要求。帝国政府派军队镇压,引发了第一次流血事件,群众纷纷举行起义。在群众起义的强大压力下,奥地利首相梅特涅辞职,并乔装逃出维也纳,流亡英国。15日,起义群众包围了皇宫,奥皇斐迪南一世被迫宣布改组内阁、召开国民议会、制定宪法。三月革命取得胜利。

五月革命

1848年4月25日,奥地利颁布了帝国宪法,仍授予皇帝以军政大权,并有权否决议会通过的法律。5月11日,奥地利公布了选举法,规定了很高的选举资格限制,剥夺了广大群众的选举权。这些激起了人民的强烈不满。5月15日,工人、学生和国民军举行游行示威,并且筑起街垒,起义再次爆发。第二天,皇帝仓皇出逃。政府被迫让步,同意召开制宪会议,重新制定宪法。但反动政府不甘心失败,5月26日下令解散学生军,又一次引起了人民武装起义。在起义中,学生军和国民自卫军都参加了战斗。最终政府再次作出让步,收回了解散学生军的命令。

十月革命

1848年10月3日,为了镇压匈牙利革命,奥地利对匈牙利宣战,再次引发维也纳人民起义。这次起义完全是自发的,没有一个集中而统一的领导组织。10月6日,维也纳的工人、大学生和部分国民自卫军同政府军展开战斗,取得了胜利。奥皇斐迪南一世逃往奥尔木茨,维也纳又一次掌握在人民群众手中。10月23日,政府军开始反攻,炮轰维也纳三天。起义群众虽然坚守阵地,英勇还击,但终因寡不敌众,11月1日,维也纳陷落。

意大利革命

革命前的意大利处于封建分裂状态。1848年1月,两西西里王国首府巴勒摩人民首举义旗,米兰、威尼斯等地也相继爆发起义。由于各国君主和资产阶级自由派的妥协,意大利的反奥战争屡遭挫折。但意大利人民并没有屈服,后来掀起了以罗马为中心的革命新高潮。1849年2月9目,罗马共和国宣告成立,但7月即被反动联军所颠覆。意大利1848年革命最终失败。巴勒摩起义农业歉收和经济危机严重破坏了意大利的经济,使意大利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革命形势不断高涨。1848年1月13日,两西西里王国首府巴勒摩的人民首先掀起了反对专制政府的武装起义。起义者同反动军警激战两周后,终于取得了胜利,并在西西里岛建立了资产阶级自由派的临时政府。巴勒摩起义带动了意大利其他地区的革命运动,它是1848年欧洲革命的开始。

第一次反奥战争

1848年3月18日,奥地利统治下的米兰首先爆发了反奥起义,起义者于23日解放了米兰城,将奥军驱逐出境。3月17日,威尼斯人民发动起义,不久解放了被奥地利统治的威尼斯。在人民运动的强大压力下,意大利各国君主为了保住王位,相继答应派兵参加反奥战争。各国人民纷纷组成志愿军,积极参加反奥民族解放战争,其中最著名的是加里波第领导的志愿军。但是,意大利各国所结成的反奥同盟并不牢固,各国君主先后破坏反奥联盟,最终给奥地利以可乘之机。第一次反奥战争最终失败。

罗马共和国的建立

1948年11月,罗马人民举行大规模示威游行,罗马教皇庇护九世被迫成立资产阶级自由派的世俗内阁。1849年2月,按照普选制选出的制宪会议召开,宣布成立罗马共和国,废除教皇的世俗政权,由马志尼等三人共同执政,掌管罗马共和国的政权。4月24日,庇护九世勾结法军,向罗马共和国发动进攻,被加里波第率领的志愿军击败。6月初,法军、奥军和两西西里王国的反动军队进攻罗马共和国。尽管马志尼政府进行了许多进步改革,但罗马最终仍未能避免沦陷的结局。7月3日,教皇在法国的刺刀保护下恢复了政权。8月22日,威尼斯城陷落。意大利1848年革命至此结束。

东欧的民族解放运动

1848年欧洲革命爆发前,东欧的捷克和匈牙利都处在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之下。两国的资本主义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资产阶级和广大人民要求民族独立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对于这两国来说,1848年革命的任务皆为推翻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争取民族独立。虽然革命最终失败,但在欧洲革命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捷克革命

为了推翻奥地利的长期统治,捷克民族资产阶级组织了政治团体“利皮尔社”进行反奥斗争。1848年3月,布拉格等地掀起革命的高潮。4月,民族委员会组成。6月,捷克资产阶级自由派在布拉格召开奥地利境内斯拉夫人的代表大会。会议上,资产阶级民主派反对自由派投靠哈布斯堡王朝的主张,坚持革命的立场,并领导了后来的人民起义,但以失败告终。

匈牙利革命

匈牙利是完全依附于奥地利的封建国家。19世纪30年代以来,随着匈牙利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以科苏特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发起了要求民族独立的革命活动。1848年3月15日,著名爱国诗人裴多菲领导布达佩斯的革命者举行起义。起义人民通过了《十二条》政治纲领,并迫使奥地利总督接受。接着,起义军夺取了政权,控制了首都布达佩斯。9月,奥地利军队卷土重来,匈牙利人民与之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1849年4月14日,匈牙利宣布脱离哈布斯堡王朝,宣告独立。5月,沙俄出兵入侵匈牙利,匈牙利人民被迫两线作战。由于实力悬殊,加上匈牙利内部产生了分裂,匈牙利革命最终失败。匈牙利革命的失败标志着1848年革命告终。

波兰民族起义

18世纪末,波兰被俄、普、奥三国瓜分后,波兰人民从未停止过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复兴的斗争。1848年,波兰人民又一次掀起革命高潮:3月,波兹南地区发生反对普鲁士统治的武装起义,并成立了民族委员会,但于5月被镇压。加里西亚也发生了反奥斗争。俄国统治下的波兰王国地区也爆发了武装起义。不过,这些起义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

确立资本主义

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这一时期,汹涌澎湃的民族统一运动、改革运动和革命运动的浪潮席卷了整个欧美,进一步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障碍。资产阶级终于掌握了政权,成为统治阶级,最终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亚洲的日本也通过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明治维新,向富国强兵的目标不断迈进。日本成为近代亚洲唯一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独立国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全面入侵亚洲、非洲及拉丁美洲诸国,这些国家沦为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附庸,变为它们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当时的世界头号工业强国——英国在殖民活动中走在了最前列,逐渐成了世界市场的中心。

工业霸权与英国

工业革命完成后,英国的工业和经济高速发展。在1850年的世界工业生产中,英国贡献了一半的生铁和一半以上的煤炭,加工了将近一半的棉花。同时,英国的工业产品大量向海外输出,特别是机器出口日益占据重要地位。英国逐渐变成了从世界各地输入原料和粮食、既而输出制成品的“世界工厂”。

世界工业霸主

19世纪40年代,英国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具体表现在:英国制造的机器行销世界,其商品在世界市场上居垄断地位;英国的工业产量和对外贸易额在当时的世界上占有绝对优势;英国还垄断了国际造船业和航运业。在英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广大的海外殖民地不仅为英国提供工业原料,还成为其倾销商品的市场。英国从此确立了世界工业霸主的地位,变成了“世界工厂”。

自由贸易政策

17世纪以来,英国为了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曾长期奉行“重商主义”政策。19世纪,随着英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长,代表工业资产阶级利益的自由党逐渐从贸易保护政策转向自由贸易政策。英国政府先后废除了《谷物法》、《航海条例》,取消了200多种商品的关税。英国不但在本国实行自由贸易政策,而且也要求其他国家实行自由贸易政策,甚至不惜发动战争,以达到其倾销商品的目的。英国推行的自由贸易政策在表面上看是平等的,实际上却加速了殖民地、半殖民地手工业者及农民的破产,挤垮了当地的民族工业。

自由主义的统治政策

19世纪中叶,英国除了在对外经济上实行自由贸易政策,还在对内政治上实行自由主义的统治政策。主要表现在:第一,国会权力很大;第二,调整和完善国家体制以提高政府行政效率;第三,给人民群众较多的自由民主权利,如言论、出版、集会及结社的自由;第四,在许可的范围内,对工人实行笼络和让步,工人团体及民主团体可以合法地存在;第五,允许外国革命流亡者到英国避难。自由主义的统治政策使英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民主、最自由的国家之一,有效地巩固和完善了英国的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制度。

民族解放斗争与爱尔兰

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曾说过:“爱尔兰是英国地主贵族政治的堡垒。对爱尔兰的剥削不仅是他们物质财富的主要来源之一,而且是他们最大的精神力量……爱尔兰是英国贵族政治借以维持英国本土统治的主要手段。”“推翻了在爱尔兰的英国贵族政治,必然会引起在英国的贵族政治的崩溃。这就给英国的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英国的殖民统治

从12世纪起,爱尔兰就开始遭受英国入侵。1541年,英王成为爱尔兰国王后,整个爱尔兰岛一直处于英国的统治之下。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发生后,爱尔兰正式沦为英国的殖民地。经济上,爱尔兰的大量土地被英国大地主占有,广大农民变成英国大地主的佃农。1846年,英国废除了《谷物法》,造成欧洲谷价大跌,千千万万的爱尔兰佃户被迫离开土地,背井离乡去美国和英国求生。政治上,爱尔兰自己的议会被英国关闭,爱尔兰的议员参加英国的下院。爱尔兰的人民还受到英国统治者的民族压迫。

爱尔兰大饥荒

19世纪40年代,爱尔兰是欧洲最贫穷的国家之一,人民以马铃薯为主要的食物。1845至1849年,爱尔兰的马铃薯染上了枯萎病。这种病不但使马铃薯腐烂而不能食用,感染枯萎病的马铃薯在第二年再种植时,枯萎病的病况会变得更为严重。马铃薯的产量由此锐减,爱尔兰发生了大饥荒,大约有100万爱尔兰人死于饥饿和疾病。还有约100万人逃到英格兰、北美或澳大利亚等地。

芬尼亚党起义

1857年,一些爱尔兰流亡者在美国成立了一个秘密的革命组织——“爱尔兰革命同志会”,又称“芬尼亚党”。它的宗旨是通过武装起义推翻英国的殖民压迫,解放爱尔兰。1858年3月,芬尼亚党开始在爱尔兰国内发展起来,人数很快发展到20万人,参加组织的主要是工人和农民。但是,芬尼亚党的主要领导人是一些深受布朗基主义影响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们从一开始就采用了狭隘的策略,计划在小范围组织成员内部秘密进行军事训练,到适当时机再发出信号,举行武装起义。19世纪60年代,芬尼亚党发动了几次武装起义,均遭到失败。芬尼亚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它唤起了全世界劳动人民对爱尔兰民族解放斗争的深切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