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世界文化博览(第三册)
15369600000010

第10章 欧洲文明的诞生(9)

美国工业革命

18世纪末,美国工业革命开始,在棉纺织业领域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劳动。随后,毛纺织业、面粉业、食品业、制鞋业、服装和木材加工业等行业也普遍使用了机器,轻工业生产初步实现了机械化。重工业方面,冶铁业出现重大技术进步,采煤业也有所发展,蒸汽机在煤矿中被普遍推广。美国工业革命的一大特点在于能创造性地改进英国的机器设备,并迅速研制出更为先进的机器。美国政府还较早地实行了专利制度,使各项发明层出不穷,如轧棉机、缝纫机、收割机、电报机等。此外,美国最先采用和推广了机器零部件的标准化生产方法,这一方法推动了美国机器制造业迅速发展。而与西进运动密切联系、互相促进、同步发展是美国工业革命所独具的特点。19世纪50年代末,美国工业革命大体完成,但南北发展很不平衡。直到19世纪70年代末,美国工业革命才在全国范围内宣告完成。

比利时工业革命

比利时在拿破仑一世占领时期,开始进行冶铁领域的工业革命。英国制造商科克里尔在塞兰建立的铁工厂是19世纪30年代欧洲大陆最大的工厂。根特是当时比利时的棉纺织业中心,自1825年安装第一台动力织机起,到1846年,这里的动力织机数量已达到3500台。

19世纪40年代,比利时工业革命完成,其机器制造能力堪与英国竞争。

法国工业革命

法国的工业革命开始于19世纪30年代,首先也从轻工业开始,重工业部门的技术改造起步较迟。19世纪中叶,法国的工业生产在世界上占第二位,但与英国相比仍有很大差距。19世纪50年代后,法国轻工业革命进入完成阶段,其重心转向重工业。法兰西第二帝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工业发展的政策,有力地促进了法国工业革命的发展。同时,轻工业的发展继续保持着较高的速度,各种新发明和新机器不断涌现,越来越多的企业用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劳动,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到19世纪60年代末,机器大生产已成为法国工业生产的主要形式。1870年,法国的铁路总长度接近1.8万千米,全国铁路网基本建成。

德国工业革命

德国的工业革命开始于19世纪30年代,最初的20年里进展缓慢,直到1848年革命后才蓬勃开展起来。

19世纪50至60年代,德国开发新矿山、建设新工厂、修筑新铁路的投资热潮盛极一时。到19世纪60年代末,工厂制度已在德国备先进工业区居于主导地位。1871年普法战争后,德国不但实现了国家的统一,而且从法国手里夺取了煤铁资源丰富的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还获得了50亿法郎的战争赔款。这些都进一步加速了工业革命的进程。到19世纪70年代末,德国工业革命宣告完成。

俄国工业革命

俄国工业革命是在沙皇专制制度和封建农奴制的统治下艰难而缓慢地开始的。19世纪40年代,俄国首先在棉纺织业中采用机器生产,建立工厂。1861年的农奴制改革大大加速了俄国工业革命的进程。在轻工业中,采用机器生产的大工厂迅速取代了手工工场。在冶金业中,贝氏炼钢法和平炉炼钢法得到推广。在交通运输业上,铁路建设发展迅速,汽船开始投入使用。此外,石油、机器制造等新兴工业也已经出现。到19世纪80年代末,俄国工业革命基本完成。但俄国工业革命无论在广度上还是在深度上,都远落后于西欧各国和美国。

日本工业革命

1868年,日本的“明治维新”加速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工业革命由此展开。日本的纺织工业最先开始采用机器生产。在政府的支持下,日本棉纺织业发展迅速。到1895年,日本便由棉纱输出国变为棉布输出国。日本积极从英、美、德、法、荷、意、瑞士等国聘请科技专家,还派遣大批官员、技师、学生去西方国家学习考察。这些举措使日本迅速学习和吸收了大量西方的先进经验,因此他们的轻工业、重工业、运输业、军工业等都发展迅速。随着日本海外殖民扩张的进行,20世纪上半期日本完成了工业革命。其间,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使日本获得了大量赔款,为新设备、新技术的引进提供了足够的资金,客观上促进了工业革命的完成。

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日益尖锐,社会弊端日益暴露出来。工业无产阶级逐渐形成,工人运动也随之发展。19世纪三四十年代爆发了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国西里西亚工人运动和英国宪章运动三大工人运动。以此为标志,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工人运动蓬勃发展的基础上,继承人类一切先进文化成果,根据时代发展和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需要,创立了工人阶级的革命理论和科学的社会主义学说——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西欧资本主义的物质生产、阶级斗争、思想文化和自然科学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产物,也是马克思、恩格斯针对新的实际进行的巨大的理论改造和划时代的理论创新。人类文明之树因而又增添了一颗硕大丰盈的果实!

19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欧洲

19世纪三四十年代,法国还在进行着王朝复辟与反复辟的斗争。不过,即使是在波旁王朝复辟时期,资本主义经济仍在持续发展。英国虽然进行了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改革,但广大人民群众仍旧没有政治权利。维也纳会议后的德意志依旧四分五裂,不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普鲁士的土地改革和“关税同盟”的成立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德意志经济的发展。

法国七月王朝的统治

七月革命后,法国建立起金融资产阶级掌握政权的“七月王朝”。七月王朝的内政、外交政策完全是为金融贵族谋利的。在内政方面,金融贵族利用政治权力进行经济投机,攫取人民的财富;在外交方面,七月王朝实行软弱妥协的政策,不敢和俄、英、普、奥争斗,以免引起战争,影响金融贵族公债投机利益。七月王朝的统治者还继续对殖民地进行经济掠夺,1847年征服了阿尔及利亚。在这个时期,法国资本主义经济获得了进一步发展,但小手工业和手工工场仍然在经济上占优势地位。

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

1831年初,英王乔治四世任命主张改革的辉格党领导人格雷组阁。最初,格雷内阁连续提出的三个改革方案均遭议会否决,后在人民的支持下,终于在1832年6月获得通过,并经国王批准成为法律文件。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法案涉及议会议席的重新分配、选举权的改革、投票方式的改革等内容。这一改革使英国工业资产阶级取得了选举权和参政权,但是工人和贫民仍然没有选举权。

德意志的关税同盟

19世纪30年代,以普鲁士为首的18个德意志邦国成立了“关税同盟”。它的成立是德意志统一的重要前提。1834年,普鲁士、巴伐利亚、萨克森等18个邦结成一个经济共同体,在同盟内部取消了关税壁垒,制订统一税则,只需缴一次税,货物就可以在同盟内的各邦之间畅通无阻。德意志关税同盟扩大了经济和贸易区域,加速了商品流通,推动了德意志各邦统一市场的形成,促进了德意志经济的发展。1835至1851年,又陆续有几个邦加入德意志关税同盟。

空想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之前曾出现过空想社会主义。它是一种不现实的改造人类社会的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空想社会主义产生于16世纪,19世纪初发展到顶峰。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们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进行了关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探索,虽然不成熟,却成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来源之一。

圣西门的“实业制度”

圣西门是法国哲学家、经济学家、空想社会主义者。他尖锐地批判资本主义制度,认为社会变革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具有促进作用。圣西门设想的未来的理想制度是一种“实业制度”:由实业者和学者掌握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权力;社会的唯一目的应当是尽善尽美地运用科学、艺术和手工业的知识来满足人们的需要;人人都要劳动,按计划发展经济,平均分配劳动产品;不承认任何特权。他试图说服资本家接受他的方案,幻想国王和资产者会帮助无产阶级建立实业制度,这使他的社会主义学说只能是一种空想。

傅立叶的“和谐社会”

傅立叶是法国哲学家、经济学家、空想社会主义者。

他批判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和破坏性竞争、投机造成的贫困和失业。他设想的理想社会是“和谐社会”,社会基层单位是自给自足、独立的“法郎吉”(法语,具有共同目标的集体)。在那里,没有城乡对立,而是男女平等,人人参加劳动,以劳动、资本、才能(包括知识)三者为标准,按一定比例分配社会资源。他认为法郎吉能比资本主义制度更合理地分配财富,并可以为任何政治制度(包括君主制度)所采纳。他在法国和美国进行了试验,但均以失败告终。

欧文的社会主义试验

欧文是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他抨击资本主义社会,主张用社会主义和平改造资本主义社会。1800年,他开始宣传自己的社会主义主张,并在自己的工厂中进行试验,诸如开设为工人供应廉价物品的商店、把劳动时间缩短到十个半小时、提高工人工资、改善工人居住条件、给工人发放医疗金和养老金等,但最终却以工厂的破产而告终。1820年左右,他形成一套完整的合作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他主张普遍设立合作村,按照财产公有、权利平等和共同劳动的原则建立一个没有剥削的新的“理性社会”。1824年,欧文在美国印第安纳州创办了一个所谓的“共产主义新村”,最后也因无力为继而宣告失败。

独立工人运动的兴起

19世纪三四十年代发生的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是早期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运动,工人阶级从此独立地走上了政治舞台。独立工人运动的兴起,显示了无产阶级的伟大力量,打击了资产阶级的统治,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了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同时,这些工人运动的结局也说明,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需要科学革命理论的指导。

英国宪章运动的兴起

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使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选举权,而广大人民群众仍处于无选举权地位。1836年,伦敦工人协会成立。1837年6月,协会拟定一个争取普选权的纲领性文件,并于1838年5月8日以《人民宪章》的名称发表,“宪章运动”由此得名。这场运动得到了全国各地劳动人民的广泛支持,1839年运动进入第一次高潮。2月4日,全英国的宪章派在伦敦召开第一届国民公会,与会者分裂为左派、右派和中派。11月3日,左派在新港发动武装起义,结果失败,从而宣告了宪章运动第一阶段的结束。

全国宪章派协会

鉴于前一阶段组织涣散对宪章运动的消极影响,1840年7月24日,英国32个城市和地区的代表在曼彻斯特通过决议,成立“全国宪章派协会”,其宗旨是“实现下院的彻底改革,使下院能全面忠实地代表联合王国的全体人员”,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只宜采取和平和合法的手段”。协会在全国各地设有几百个分会,入会者必须填写志愿书,表示赞成宪章运动的原则,并领取会员证,缴纳会费,参加所在地区的基层组织的活动。全国宪章派协会被恩格斯称之为“第一个近代工人政党”。在全国宪章派协会的领导下,宪章运动又开始活跃起来。1842年5月,全国宪章派协会的负责人向下院递交了署有300多万人签名的第二次请愿书,第二次宪章运动达到高潮。请愿书除要求普选权外,还提出废除新《济贫法》、限制工时和实行政教分离等要求,但被议会否决。

1848年宪章运动

1847年,英国再度爆发经济危机,宪章运动重新兴起。全国宪章派协会拟定了第三份请愿书,参加签名的人数达550万。第三次请愿书提出,议会中应有工人代表并实行工人和劳动阶级代表制定的法律。1848年春,法国二月革命的消息鼓舞了英国的宪章派和工人群众。各地举行群众大会的次数越来越多,规模也越来越大。1848年4月4日,宪章派在伦敦召开了第三次代表大会。4月10日,宪章派举行大规模的群众集会和游行,向议会递交新请愿书。1849年7月,议会否决了宪章派的第三份请愿书。

宪章运动的历史意义

19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宪章运动虽然以失败告终,但它在英国历史及国际工人运动历史上仍具有重要意义。

它是英国工人阶级第一次独立的政治斗争,对英国以后的政治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英国资产阶级在宪章运动中充分认识到工人阶级的强大力量,因而开始被迫满足宪章中的大部分要求。它也是世界上工人阶级第一次独立的全国性政治运动,为工人运动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及教训,也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了重要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