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最让中学生感动的故事(青少年阅读故事书系)
15367100000014

第14章 岁月星河(6)

战胜自己

青年,正处于身心发展的突变时期,也正处于整个人生社会化的关键时期。他们面对复杂的社会活着,人生的路难以一帆风顺。青年要善于克服自己的私心杂念和性格上的弱点,战胜自己,才能战胜挫折,走好人生之路。

老子云“胜己者强。”人生的强者就是首先能够战胜自己的人,青年更是如此。因为青年刚迈入社会,正是对未来的生活树立信心的时候。我们讲战胜自己,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战胜自己头脑中的私心杂念。如果一个青年的私心很重,只把信心建立在自己个人前途和个人利益上,那么一旦遇到挫折,就容易心灰意冷,就会在人生的下坡路上越走越远,甚至自暴自弃。苏联著名诗人莱蒙托夫说过:“一个头脑里只装着自己的人,这种人正是那种空虚的人。”空虚的人是不可能从挫折中摆脱出来的。

遇到挫折时,我们要有一种“责己”的精神,也就是说应该先在自己身上找找原因,严于解剖自己,使自己日益成熟起来。

一个青年能从“自我”的小圈子跳出来,你就会有永无止境的追求,你的自信心就会更加坚定,你前进的路即使曲折也会变得平坦,因为你战胜了自己。所有的失败、挫折,都会在你的面前黯然失色。

爆米花的老人

从我记事起,我家门前那条窄窄的小巷,他不知走过多少次了,肩上一根发黑的木扁担,一头是风箱,一头是铁炉,还有条帆布作的小矮凳。“爆——米花——喽!”悠长地吆喝。直到我长大了,这小巷里仍不时听到他的声音。一次,我递了支烟给他,他怡然地接了,笑道:“你是巷头那家光屁股的小孩?”我的脸红了。儿时,我的确,总是光屁股的。“你……没儿女吧?”我小心地问道,怕触着他的痛处。

“有的,一大群呢!”“他们不肯养你?”“养的,可我不愿闲着。浪费了这点手艺。”后来,我便出来当兵了。过了两年,回家探亲,我又听到了他那悠长的吆喝声。他的身影出现在门口:那根根白发、那微微驼背,那多皱的脸,一丝怆然的心绪袭上我的心头,我走过去:“你老伯,还这样?”

“老了,爆不了几年了……”他大约没认出我,答着话竟自挑着担儿走了。“爆——米花——喽!”

今年春节,我回家结婚,新婚的日子里,我一直希望他能来一次小巷,我想请他爆米花,带回部队。可是他一直没有来。到部队不久,妻便来信告诉我:那个爆米花的老人为救落水儿童死了。事迹登在市报上。

读着妻的信,心里哀哀的;那又松又脆的爆米花,我再也吃不到了。

读海

生活在海上,读海是一种习惯,习惯是随着岁月的流逝积聚的。

生活在海上,读海是一种欲望,欲望是伴着闯海的经历爆发的。

海,原是一页诗,读海,我的心就悸动;海,原是一片风景,读海,我的心就震颤。我的心是叶漂泊的舟吗?举着帆读海,便是一种艰辛。一种沉重,一种轻松,一种优雅——艰辛之后,我便采撷着结果的甜蜜;沉重之后,我便收获着相思的冷凝;轻松之后,我便义无反顾地上路;优雅之后,我便开始寻觅的姿态。那翻卷的潮头,让雪浪花一次又一次的新生,那拍岸的惊涛,让风之语如期而至,对我诉说。汹涌的喧嚣,告诉我沉默是金;热烈的潮浪,告诉我永恒是情。读海,就是读一种解不开的情结,那是我恋海的情结;读海,就是读一种捉摸不透的表情,那是我读海的表情。

其实,生活也是一种海,读它,我的心也翻动,悸动是因为它是一页神秘的诗;读它,我的心也震颤,震颤是因为它是一片迷人的风景——曲折,便是海的起伏,结满了一泓相思,壤嵌进心的铁窗;坎坷,便是海的摇摆,荡出许多悲欢的故事,在浪花与浪花之间相传。

不是故作神秘,亦不是假装深邃,海就生与俱来的包罗万象,生活也生与俱来的包罗万象,我们还有什么对她怀疑的?

不要怕志苦,不要怕心劳——读海就是读成长的经历;读海就是读斑斓的生活。

那年那月

我没有亲姐姐,因而当母亲认下与她同名的寄女儿时,我欣喜极了。

寄姐比我大一岁,但懂事格外早。我读高中时,寄姐已初中毕业在村办茶场采茶。放假了,寄姐就领着我上山采乌饭草头,樵青草、捣山芋。乡村的一应活计,寄姐无所不能。那时每年的冬末春初,父母总去大城市里做生意,母亲就特意请了寄姐来我家照料一切。寄姐就像母亲那样,烧饭洗衣,养鸡喂猪,还要照料我们兄妹三个人的衣食起居。寄姐念书少,对我这个念上高中的人格外看重,常在弟妹们面前说我聪明。寄姐与我年龄相仿,村上的同学就笑说是母亲为我物色的“对象”。在当时的乡村,像寄姐这样的女子,正是众家所求的好儿媳。寄姐则说我将来一定会找个长发美丽的女大学生,决不会是像她那样的乡村女。

我高中毕业没几年,寄姐出嫁了,嫁到宜兴北乡的一个农家。寄姐的出嫁,母亲伤透了心,她多次劝寄姐父母何必把女儿从城郊往远乡嫁呢,以至于寄姐结婚,母亲还没去送亲喝喜酒。我的心中则产生了一种淡淡的忧伤。幸好寄姐婚后生活还是比较幸福的,小家庭很和美,自然这与寄姐的勤快是分不开的。

每年的三节,寄姐总要来看望我父母。如今我们家附近有的远嫁女子都把户口迁回来转成居民,可寄姐依然安心在那乡村里尽着一个乡村女人的本分。

从未见她有穿时装的时候,什么新潮生活她更是无从沾边,事实上,这也是众多乡村女孩的选择,是她们独特的生存状态。但按照乡村古老传统的目光,寄姐是出类拔萃的了。

菱娘

正是红菱熟了的时节。菊黄。蟹肥。稻香。

泊满菱棵的河面上,一叶菱盆钻在菱棵中,菱盆里坐着一个女子,女子正低着头弯着腰用那灵巧的双手翻摘着菱棵下的红菱、青菱。而那女子身后的菱盆里已渐渐堆满了或红或青的菱角。

这即是菱娘了。河岸上的绿柳、稻田,河面上的菱棵、菱盆、菱娘,构成了水乡一幅别致的风景画。菱娘其实也有芳名。只是菱娘因爱菱、养菱,使村人们淡忘了她的真名,而直呼其为“菱娘”了。菱娘十七、八岁的光景,因爱菱的缘故,居然绝了好意媒人要把她嫁到城边人家的意图。一次,菱娘划着小船偷偷地来到种有菱棵的河面上,采摘着鲜菱。忽然几个男人撑了农船将她围住,说是她偷了人家队里的菱。菱娘丝毫不怕,任凭这几个人将她带到村上。她一口咬定是野菱,谁也可以摘,只是河面属于那个队罢了。一应人被菱娘说愣了。那河里其实是队里几年前种的菱,这两年根本没种。菱娘在一应人无奈的目光中,划着小船回村了。菱娘自那起就发誓自己要亲自种养菱棵。因为爱着菱。菱娘嫁给了同村一个同样喜欢在水面上营生的水乡汉子。于是菱娘终于实现了她的梦。红菱熟了的时节,菱娘就先采了第一批红菱,一户一户分送给邻里乡亲,说是让大家尝个鲜。等红菱成批长熟了,菱娘才采了挑到县城集市上去卖。

菱娘卖的菱鲜嫩又价廉,因而生意特别好,至于那些斤斤计较的人,她总是笑着重又抓些给人家,村里有乡亲要买了送客的,她从不肯收钱,村人都说,菱娘其实是为全村人种的菱。

菱娘因为种菱,创出了一番新天地,家里富了,儿子大了,丈夫进厂当了工人,而菱娘依然守着她的菱;播种、治虫……菱娘把自己的一生交给了红菱。随着小村周围环境的变化,与她差不多的女人们都进厂当工人了,丈夫也给她介绍了好工种,菱娘却舍不了她的红菱。

丈夫骂她痴。菱娘笑着说,因为爱菱。正是菱娘的执著,点缀了水乡特有的秋色。而又正是水乡的秋色吸引了菱娘不渝的忠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