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文明历程
15360700000009

第9章 楼兰古城突然消失之谜

通西域的张骞真是见多识广,他在回国后给皇帝的上书中谈到了楼兰,他说:“楼兰、姑师,邑有城郭,临盐泽。盐泽去长安可五千里。”讲得有点模糊,但大致意思还是清楚的,楼兰在离长安五千里之外,那里有较高的文明,而且筑起了城墙,与盐泽这个湖泊相邻。张骞说的这段话,记述在司马迁著的《史记·大宛列传》中。

古楼兰在哪里?司马迁当然讲不清楚。现今,我们知道,古楼兰在新疆境内罗布泊西岸,在现代当属最荒凉的地区了。可是,在四五千年以前,这里有湖泊,有绿洲,曾经是绿色的文明之地。聪明的楼兰人,曾经在这块土地上创造了远古的绿色文明。

遗址内的居民区现在还依稀可见排排房柱丛立。这些民居一般由三至五间组成一套单元房屋,有的甚至多达八间一单元。住房10号房址,大厅南北长7米,东西宽5.5米,面积达38.5平方米。大厅规模如此之大,为中原所不见。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大厅一侧设坑,有的两侧设坑,有的三面设坑。有的大厅还发现了火塘遗迹。

在这里,也已经有了自己的陶文化,陶甑、陶釜等成为他们生活中的必需用品。

在这里,有着大量的木制餐具,可见,当时这里是水萆茂盛、树木森森的。木制餐具有木桶、木盆、木碗、木勺、筷子、木瓢、木叉、木酒杯等。其中,筷、叉共同被专家视为很有意思的现象。

在通向楼兰的孔雀河下游,考古队发现了大批古墓。其中几座墓葬外表奇特而壮观;围绕墓穴是一层套一层共7层由细变粗的圆木,圈外又有呈放射状四面展开的列木。整个形象似一个大太阳,不由得让人产生种种神秘联想。棺木中还保留着几具较为完好的楼兰女尸。她们鼻梁高,眼睛大,头发浓密微卷,散披于肩后。头上戴有素色小毡帽,帽绿缀红色毛线,帽边插几支色彩斑斓的雉翎。墓中出土有木器、骨器、角器、石器、草编器等器物,经科学测定,女尸及墓中器物至少有4000年历史。可见,在远古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这里的人们已经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相当发达的文明。

后来,在楼兰地区,建起了城市,城市的形制有方城和圆城,以方城为多见。因为地处东西方交通要道,在城市建筑上也荟萃了东西方文明的精华。

较为后起的一座楼兰古城建于罗布泊西北,距罗布泊不到三公里。遗址在两条古河道中间,古河道由东向西注入罗布泊,古城中间有一条水渠与这两条古河道相连。

楼兰古城呈长方形,东城墙长333.5米,南城墙长329米,西墙和北墙均长327米,面积达10万平方米。城墙用粘土与红柳枝及芦苇间杂修筑,厚度从30厘米到1米不等。

古城内有一斜穿城址的水渠,把整座城市分为东、西两部分,这可能是兼灌溉和民用两利的水力系统。在城内渠道之西,遗迹较为集中,可能是当时的居民区。在略偏西南处,有一座很大的院落,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坐北朝南,东西长57米,南北宽约30米,院内沿北墙和东墙各有一排建筑。北面的一排是主体建筑,残存六间房间。墙壁用红柳编织涂泥,房址前还保存有三级阶梯,可见房屋的地面高于外界地面不少。

在西城墙下,亦有一组较大建筑,南北长20多米,东西宽约15米,是由许多房间组成的一组建筑。此外,在城西侧的北部和南部,也有大量建筑遗址,可见,楼兰城在被废弃之前,城内建筑是十分密集的,同时,人口也相对相当密集。

问题在于,楼兰人来自何处呢?从他们使用现在中亚已经灭绝的文字看,似乎“楼兰民族”来自中亚。如果这样,那么,他们经历怎样的迁徒路线,长途跋涉来到这里的呢?在交通工具十分不便的条件下,他们徒步来到这里的吗?

这里有过与世界先进文明并驾齐驱的几千年的辉煌期。可是,为什么到公元三四世纪就销声匿迹了呢?有人说,这与大自然的沧海桑田有关。这里曾是一片绿洲,可是,公元3世纪以后,流入罗布泊的塔里木河下游河床被风沙淤塞,并改道南流,这样,楼兰地区被大自然遗弃,这里的文明也随之消失。另有一种说法认为,楼兰文明的消失与人为因素有很大关系。汉、匈奴和其他游牧国家常在楼兰这块土地上挑起战争。战争破坏了这里的文明,直至使这里的文明消失殆尽。当然,这都只是在一定事实基础上的推理,究竟怎样,还有待于考古发掘的进一步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