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文明历程
15360700000005

第5章 山顶洞人人种之谜

大约距今18000年以前,在“北京人”曾经长期活动和生活的北京周口店地区,自然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原来从龙骨山下流过的坝儿河虽然仍然存在,但水势小了,变成为一条孱弱的小溪,到了冬天,常会出现干涸现象。以前曾是湖泊或沼泽的地方,变成一处处小水塘,水塘里生长着青鱼等淡水鱼类。平原上出现了一些干旱多沙的地区,时常可以看到鸵鸟在那里昂首阔步。龙骨山上的树木稀疏了,但不远处还生长着森林,斑鹿、狍子、野猪出没在森林里面。山下的辽阔的草地上,奔驰着野马、羚羊、野兔。这个时期,周口店龙骨山的山顶洞里,生活着一群被称为“山顶洞人”的原始人。近世发掘出来的这批原始人头骨的化石,以其奇特的相貌引起世人普遍的关注。

一些著名的考古学家、人类学家对这些人类化石进行了详尽的考察和研究,得出了各自的结论。

著名的人类学家魏敦瑞对头骨化石考察后认为:其中一个男性头骨经测量很像是某些西欧智人的化石,一名年纪大一点的女性头骨的化石很像美拉尼西亚类型,一名年纪轻一点的女性头骨的化石像是爱斯基摩人类型。这位魏敦瑞教授百思不得其解,最后得出结论:这些山顶洞人不是土著的,与土生的“北京人”没有什么传承关系。他们是外地迁来的居民,因受到原住当地的蒙古人种的攻击而最后绝了种。

因为魏敦瑞在国际人类学界是极具权威的,因此后来不少人都因袭其说。

依据山顶洞人洞穴中没有什么像样的石制工具这一事实,有些科学家顺着魏敦瑞的设想作了推断,认为在与当地蒙古人种的械斗中,外来的山顶洞人是失败者,而与之斗争的蒙古人种是胜利者,“胜利的敌人是不会空手而回去的,因此所有山顶洞人精制的成形的生产工具和武器,以及一切可使用的杂物,都被当作胜利品扫数掳去。”

当然,这样分析是并不怎么具有说服力的。

山顶洞是山顶洞人的“家”,那是谁都不会怀疑的。这个“家”是自上而下的“三层楼”。除洞口外,分为上室、下室、地下室。上室深约8米,宽约12米,是山顶洞人们日常生活、栖息的地方。下室在洞穴西半部稍低处,深约8米,是山顶洞人死后的墓葬之地。地下室在下室的深处,是一条南北长约3米、东西宽约1米的裂隙地带,是山顶洞人的贮藏室,包括植物及动物。山顶洞人的头骨发现在下室中,也就是在他们自己的墓室中,刚出土的时候,头顶向上,稍向左方倾斜,看得出是完全按照他们自己的惯例和顺序安葬的。如果山顶洞人是在与本地的蒙古人种斗争中被杀死的,那么,在当时十分野蛮的情况下,为什么不暴尸荒野,而相反要加以很好地礼葬呢?

至于对山顶洞人的相貌,人们也认为有重新审视的必要。中国的人类学家吴新智对权威的魏敦瑞先生提出了批评。他认为,魏氏对山顶洞人的三个头骨过分强调了其差异而对其共性估计不足。实际上,三个头骨都比较粗硕,头很长,额部倾斜,上面部低矮,眼眶较低,梨状孔宽阔,这些有的是晚期智人所同具的原始特征,有的则与今日蒙古人种相近。他们都应代表原始蒙古人种,与中国人、爱斯基摩人、美洲印第安人特别相近。吴新智认为:“山顶洞人可以看作是上述几种人的共同祖先,并不是几种人聚集到了一个山洞。”

而不少学者则对山顶洞人之谜回答得更干脆。他们认为:山顶洞人头骨从形态观察上讲有着明显的蒙古人种特征,如鼻骨较窄,有鼻前窝以及有下颌圆枕等。可以肯定,山顶洞人是蒙古人或黄种人的祖先。他们头顶圆横,前额比较饱满,眉脊已不明显突出,脸型和鼻型已与现代黄种人接近,吻部也不再向前伸出,下巴已经明显长了出来,比起他们的老祖宗“北京人”来,山顶洞人可以称得上是“五官端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