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文明历程
15360700000046

第46章 墓葬朝向之谜

人死以后,丧葬于地下,中国的传统观念称之为“入土为安”。可这“入土”二字,在蒙昧时期,也许不太重视,一到即将步入文明期的新石器时代,就讲究起来。不但墓的方位,墓的排列有讲究,就是尸体的朝向也有许多规矩。事实上,这中间反映着远古先民的种种观念形态的东西。

墓葬的朝向在各种文化之间,有着明显的差异性,而在某种文化内部又有着惊人的一致性。

黄河南岸的河南中部地区,是以裴李岗遗址为代表的一类遗存的分布区,遗址面积约两万平方米,墓葬区在遗址的西部。从几个裴李岗墓葬的发掘看,头向都偏向南方。白寿彝先生在《中国通史》中认为,“这种一致性,应是一群体内部人们信仰,习俗具有共同性的直接反映,从中可以看出这一阶段群体内部的联系是相当紧密的。”

半坡型文化包括的面相当广,如元君庙、横阵、史家、姜寨等。这些地方的墓葬都按一定的形式或秩序编排,组成墓地。除少数例外,绝大多数成年人均被葬于简单的土坑竖穴墓内。除王家阴洼墓地有例外,其他各地尸体均为头向西或西偏北。

后冈一期文化广布于太行地带以东的整个黄河下游地区,同半坡文化并存的另一谱系的考古学文化。后冈一期文化的墓葬基本上是南北向的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头均向南。

在黄河下游,继后冈一期文化之后,便是大汶口文化的刘林期。刘林期居民死后,均葬于公共墓地,墓地又分成若干墓区。死者在墓穴中摆放的姿势,基本上是头向东,仰身直肢。

大溪文化以四川省巫山县大溪遗址命名的,是新石器中期文化。大溪文化居民死后,除少数地区例外,其他各地成人和小孩均共葬于公共墓地。人架绝大多数头南足北,除部分直肢葬外,绝大部分屈肢葬。

因浙江嘉兴马家浜发掘而闻名的文化,名之为马家浜文化。死者下肢基本为直肢形式,其头向绝大多数向北,吴县草鞋山94座墓葬中的死者,86座墓葬头向向北,占91.5%,剩下的8座墓葬,或向西,或向东,也有向南的,原因实在搞不明白。

从不同文化类型有不同的头向安置看,这本身代表了他们各别的文化。在远古以至上古时代,死后的头向不是个人可以随意选择的,也不是可以随意改变的,它取决于一种历久而成的传统或传统观念。

这种传统或传统观念意味着什么?知原先生在《人之初》中以为:“墓葬方向的选定,可能出自多方面的原因,最重要的则只有一种。根据民族学资料研究的结果,我们知道墓向表现了一种强烈的灵魂信仰观念。墓葬的方向在史前人类的心目中起着一种引导灵魂回归的作用。心向故土,回归故土,这千古难易的传统观念就是这样的悠久。”

这是有道理的。在远古人群体心目中,有一个被人们共同认同的祖籍故土。这个祖籍故土实际上就是传说中的氏族和部落的发祥地。远古的人们相信,活着时居住的地方是暂时的,氏族和部落的发祥地才是真正的灵魂归宿地。裴李岗人头向偏南,是因为他们相信自己的祖先发祥于南方。大汶口人死后头向东,是因为他们相信自己的祖先发祥于东方。大汶口人据泰山,临大海,纵横驰骋,以东方为归宿表现了这一种族的活力。

这一点被文明初期的墓葬现象所证明了。

中原地区的夏商周时代,墓葬制度有头向北方的规定,《礼记》上说,“葬于北方北首者,三代之达礼也。”中原地区发现的商代和东周时代的墓葬,90%~95%的死者都是头向北方的,与文献记载同。

而南方的楚国人,墓葬中死者的头一般向南,因为他们认为自己的祖居地在南方。

西方的秦国人一般墓葬的头向向西,因为他们认为自己的祖居地在西方,人们似乎对秦始皇墓葬为何要头西脚东不可理解,其实从祖居观念解释还是可以的。秦始皇虽然不可一世,但在魂归故地这一观念上还是不能超脱于传统。

那么,在各地墓葬头向的大致一致性之外,为什么总有若干例外呢?比如浙江马家浜文化的94座墓葬中,不是只有91.5%是头向向北的,还有8.5%的头向是向西、向东、向南的吗?其他地方,也似乎都有这种特殊性。有专家对此解释道,这可能是对凶死者或不幸遭遇者,以及特殊身份者的一种特殊处理方法。在远古先民看来,只有这样作特殊处理,这些人的冤魂才不会阻碍多数死者魂灵的归途。当然,这只是一种猜测,究竟怎样一时还难以定夺,有待于更多地下发掘加以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