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文明历程
15360700000038

第38章 中华织造之谜

嫘祖教民养蚕织丝的故事,是充分神话化了的。据传,有一次黄帝打了大胜仗,为了庆祝胜利,特地举行了盛大宴会。宴会上,黄帝妻子嫘祖捧出两绞蚕丝献给黄帝。那两绞蚕丝一绞黄得像金子,一绞白得像银子,黄帝十分喜爱,便让人织成绢,再制成衣服。从此,“嫘祖始蚕”。嫘祖又要养蚕丝织,又要陪黄帝出巡,十分的辛苦,“帝周游行时,元妃嫘祖死于道,帝祭之以为祖神”。这当然只是一则神话传说故事,在历史上,嫘祖怕未必实有其人,它只是先民发明织造艰难历程的一个人格化缩影而已。

其实,人类的织造并不从养蚕丝织始,最早的织造当是麻织。考古发现告诉我们,早在仰韶时代就已经有了麻布。根据一些陶器上的印痕知道,当时都用平纹织法,其密度一般为每平方厘米6×9至12×15根。麻线粗细均匀,线径只有0.5~0.8毫米。麻织品的织法和线径的粗细,可以与现代农家平纹布比美,可见在这之前,麻织业已有了一段相当长的发展时期。麻织业少说在我国也已经有了七八千年的历史。

丝织业比麻织业在难度上要高一些,它的发展也要晚一些。

蚕丝作为纺织丝绸的原料,属于动物性纤维,它不但纤长、强韧、能耐酸蚀,且光滑而柔软,具有一定的弹性。最早的蚕是野生的,原始先民在采集过程中发现了蚕,为的是吃蚕蛹,在剥蚕茧过程中发现了蚕丝,并一点点地学得了利用蚕丝来纺织。至于将野蚕养成为家蚕,即一些书籍中说的“嫘祖始劝蚕”,那当是后来的事。

黄帝是我国北方地区尤其是黄河流域传说中的始祖,那“始劝蚕”的嫘祖也该是北方人了。但是,大量的地下发掘表明,“始劝蚕”的现象是发生在南方的长江流域一带的。因此,如果一定要将“始劝蚕”的现象人格化为一个人的话,那么,嫘祖当是南方人了。

至晚到龙山时代的良渚文化中,已经有了丝织物了。再往前推,从河姆渡出土的一件象牙小杯上雕有的确凿蚕纹看,早在六七千年前长江下游一带的先民已经认识了蚕,并可能懂得利用蚕丝。

在浙江吴兴钱山漾文化遗址中,曾发现有丝带、丝线、绢片。丝带分10股,每股单纱3根,织成两排平行的人字形纹,宽约0.5厘米。绢片系平纹织法,经纬粗细相仿,织物密度为每平方厘米47×47根。这就是现在看来,也是相当精致的丝织物了。

考古发现表明,良渚人已经懂得了养蚕、缫丝、合股、纺织等技术。

把野生的蚕培育成家养的蚕,其中要经历上千年的历程。而饲养家蚕的重要一环就是桑叶喂蚕。科学家在良渚文化区所作的植物孢粉分析中表明,良渚文化时期已有大片的桑林存在(这可能也是人工栽培的),而钱山漾绢片的原料经鉴定正是桑蚕丝,两者结合起来看,可以推知良渚时期人已经学会饲养家蚕并利用家蚕丝织绢。

应该承认,缫丝对古人来说也是个很不简单的过程,蚕丝的主要成分是丝素和丝胶。丝素透明而不溶于水,是蚕丝的本体;丝胶包裹在丝素之外,有粘性而又易溶于有一定温度的热水中,缫就是为了脱除丝胶。从考古发掘看,当时的先民已经懂得用热水缫丝了,不然即使有了蚕茧也是织不出绢来的。

谁是历史上真正的嫘祖?答案可能是:他们是离现今五六千年的良渚人,确切地说,应当是良渚妇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