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文明历程
15360700000036

第36章 砖的发明之谜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原始人所居的房屋的墙面是泥制的。在河北省武安县的磁山遗址,发现不少圆形或椭圆形的半地穴式建筑。房屋的半地穴的地面部分的墙都由泥拌上柴草制成,再以木柱支撑,就成了很是实用、大可遮风躲雨的房屋了。

也有考究的石制建筑,那是神坛。神坛是神圣的,在层次上它被视为大大高于一切民居,因此一般使用十分考究的石料建筑。红山文化建于5000年前的大型祭台,东西长11.8米,南北宽9.5米,上部用石块铺砌而成,周围用石片镶边,石圈内铺一层大小相近的河卵石。这一石建筑十分考究,是任何民居不能望其项背的。

石料少,采石难,民居不能用石料。但是,随着原始人生活条件的改善,房屋的规格在提升。最早的民居开间小,低矮,用料可以差些。如河北武安县的磁山遗址的先民住在圆形或椭圆形的半地穴式建筑中,面积只有六七平方米,但经过二三千年的发展,人类的居室普遍增大到20来平方米一间,房屋的高度也提高了不少。于是,对建筑材料的要求也提高了。可以说,砖的发明是应运而生。

也许是偶然的发现,也许是受了制陶技术的启示,到龙山文化时期,也就是新石器时代后期,先民们发明了土坯砖,发明了烧制红砖。

这也有一个过程。

在河南永城王油坊遗址、汤阴白营遗址、安阳后岗遗址和淮阳平粮台遗址,都发现了用土坯砖砌的房子和墙。先民们先将泥拌上水,然后调匀,搅拌,使之发粘,就用一次方式制成土坯。将这些土坯晒干后就可以砌墙或房子了。在一块土坯砖与另一块土坯砖之间必有缝隙,他们就用黄泥加以粘接,使整个墙面连成一体。

在上海福泉山遗址和浙江余杭大官山遗址,砖的质量则大为提高了。先将泥水搅拌后制成土坯,那是一样的,但这里又加了一道工序,就是将土坯在火中加以烧炼,这样就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红砖。不过,火候显然还很不够,不少红砖中间还是夹生的。当时的人们已经能制作十分精美的陶器,不知为什么不去用同样的方法烧制砖块,这始终是一个谜。也许砖的用量要数百倍于陶器,当时的人们还没有能力用窑烧制砖吧!

当时的砖墙所用的砖的规格还不怎么划一,可能出自许多人之手,就是一个人所制的砖,在没有统一模子的情况下制作出来的砖也不会是一样的。王油坊、白营、后岗等遗址的土坯砖一般长在20~50厘米间,宽在15~38厘米间,厚在4~9厘米间,宽、长、厚都可以相差一倍以上。可见,当时的随意性是很大的。淮阳平粮台遗址的土坯砖就整齐多了,那里土坯长32厘米,宽27~29厘米,厚8~10厘米。砌成墙后凹凸面就小得多了。在砖的规格化上,上海福泉山遗址和浙江余杭大官山遗址所用的砖,规格也不怎么整齐。

为了填补墙面的不平,也为了使整个墙面连成一体,砌成墙体后在墙面都抹上草泥。后来,人们发现了石灰石矿,加以开采,烧成石灰。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我们还发现了烧制石灰的石灰窑。将石灰抹在墙面,使墙面光滑平整,质地坚硬,颜色净白,这种方法,一直延续到近现代,就是说石灰的应用已经有了三四千年的历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