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文明历程
15360700000032

第32章 塘底巨大洞窟之谜

浙江凤凰山南麓有座低矮的小山包。登上此山包南望,只见江水滔滔,风光无限。山包的临江处,星星点点地散布着大小不一的许多方形水塘。这些水塘深不可测,即使在大旱之年也不见浅,俗称“无底塘”。就在这“无底塘”下面,埋藏着重重叠叠的谜团,有待人们去解开。

“无底塘”只是一种久远的传说,它究竟是否真的“无底”?谁都说不清楚,长久以来,恐怕谁都不想去弄个水落石出。

可是,到了20世纪90年代,偏有人想对此弄个明明白白。小南海石岩背村的四位村民突发奇想,集资一万多元,借来四台水泵,想抽干池水,看看池底究竟埋藏着什么秘密。

抽水抽到第四天,水平面才开始向下伸展。第四天晚,从池的左侧出现了向下伸展的台阶。

抽水抽到第九天,水平面上突然显露出了两个鱼尾状石柱。

抽水抽到第十七个昼夜,才将一个“无底塘”彻底抽干了。“无底塘”下竟是一个人工开凿而成的、由四根巨大的柱子支撑起来的大洞窟!

如果一个方形水塘就是一个人工建造的洞窟,那么,在这里,这样大大小小的洞窟至少有二十四五个。

展现在世人面前的是一个气势恢宏、构造奇特、谜团丛生的石窟群。

这是天然石洞吗?不是。石窟的四壁,平整笔直,棱角分明,凿痕鲜明。窟顶一无例外地呈45度斜角展开,从约20平方米的洞口向下倾斜。洞顶、洞壁相接处呈弧形展开,凿痕均平如刀削,纹理匀称细密,道道凿痕整齐排列,极像是机械加工而成。然而,在远古时代,是不可能有这样的“机械手”的。

可以说,这里的每一个石窟都是一个设计。石窟大小不一,但基本格调都是一致的:有一个20来平方米的洞口,缘阶而下,才是石窟本身。石窟本来并不存在,经人工开凿才成现在我们见到的这个样子,在开凿过程中,保留了大小不一的四五根柱子。柱子小的外围一米都不到,大的则四五个人才能合抱。洞口一律向南,或西南向,这样太阳一出来,阳光就可以照到洞内了。洞窟小的有数百平方米,大的有上千平方米。在每一个洞窟内,均“半砌半凿”出一个深5~6米、面积在20余平方米的“水池”。此“水池”除了食用外,更有何用,不得而知。

从“无底塘”石窟的古拙神秘的石刻图案看,这是远古人类的居住处。在石窟图案中,分别雕刻着一匹马、一只鸟、一条鱼。这是否意味着人类取自水(鱼)、陆(马)、空(鸟)三维的生活资源呢?特别耐人寻味的是,一般来说,马的家养还是比较晚起的。在南方的浙江而不是在黄河以北,发现马的石刻图案,是否意味着当时马已被南方人熟悉了呢?至于在洞窟中见到的石壁上长达数米、深达5厘米的发散状线条图案代表着什么一个意思,恐怕只有居住过一种洞窟的原始人自己心知了。

这里还有许多说不清、理还乱的谜团。

谜团之一:为什么这些洞窟深深地埋在“无底塘”的水下呢?是原先埋在水下的,还是后来由于某种变故而埋入水下的呢?看来正确的答案只能是后者。人非鱼类,怎能入水而生存。再说,如果当时就在水下,何必还要在石窟中凿一20来平方米的水池呢?

谜团之二:这些原始人是始终住在这些洞窟中的呢?还是在平时上另有住处?只是在有某种特殊需要时才进入洞窟的?结论也该是后者较为实在。但是,在附近的考古证实这些结论前,假设只能是假设。

谜团之三:现在,在“无底洞”诸多洞窟中,只在其中心部位开启七个石窟。这七个石窟离开或远或近,有些相邻的石窟壁距竟只有半米。这七个石窟排列十分神奇,呈北斗七星状。这以地文印证天文的现象,又在说明着些什么呢?这些都很值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