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历代小品
15357000000002

第2章 先秦与秦小品(1)

卫鞅强秦

【说明】

卫鞅(约前390~前338年),战国卫人。姓公孙名鞅。始为魏相公叔痤家臣。痤死,逃入秦国。相秦十九年,辅助秦孝公变法,提出“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主张,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战,使秦国富强起来。因封于商地,也称商鞅、商君。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在当时是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的,但却遭到了秦国旧的土地贵族、封建领主的顽强反对。为使新法得以推行,商鞅执法非常严酷。主持变法的秦孝公死后,守旧势力便诬商鞅谋反,把他车裂而死。本文记述的,就是卫鞅强秦的情况以及他本人悲惨的结局。

【原文】

卫鞅亡魏入秦,孝公以为相,封之于商,号曰:“商君。”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然刻深寡恩,特以强服之耳。孝公行之十八年,疾且不起,欲传商君,辞不受。孝公已死,惠王代后,莅政有顷,商君告归。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且夫商君固大王之仇雠也,愿大王图之。”商君归还,惠王车裂之,而秦人不怜。

【译文】

卫鞅逃离魏国进入秦国,秦孝公任命他做了宰相,并把他封到商地,称作“商君”。商君治理秦国,一切依法行事,公平无私,罚不避豪门大族,赏不曲赐亲人近人,太子犯了法,就让他的师傅代受黥刑劓刑。一年以后,他把秦国治理得道不拾遗,不是自己的东西,百姓不敢随便取用,军事力量大大增强,诸侯各国对它都很畏惧。但商君严酷无情,过分苛刻,对人缺恩少仁,只不过是用强制手段使人服从罢了。秦孝公推行商鞅之法十八年,卧病在床,不能处理政事,打算把君位传给商君,商君坚辞拒不接受。秦孝公死后,秦惠王接着登上君位,他亲政不久,商君告退归商。有人劝惠王说:“大臣权势太重国家就危险了,对身边的人太亲近自身就太危险了。如今泰国妇女小孩儿都说现在推行的是商君的法令,没人说是大王您的法令。这样,商君倒成了君主,大王反成了臣下了,况且,商君原本是大王的仇人,请大王认真考虑一下这件事吧。”商君逃出秦国,又被迫回到秦国后,被惠王处以车裂的酷刑,可是秦国人都不同情他。

医谏

【说明】

扁鹊,原名秦越人,战国时名医,精通各科医学。扁鹊本是黄帝时名医,因秦越人医术独冠当代,故人们用扁鹊称呼他。本文通过秦武王对治病的态度,写扁鹊指责他这样做的错误与危险性。通过“怒而投石”,“君与知之者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使此知秦国之政也,则君一举而亡国矣;”写扁鹊满腔郁气,出了个痛快。读之令人开怀。

【原文】

医扁鹊见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鹊请除。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君以告扁鹊。扁鹊怒而投其石曰:“君与知之者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使此知秦国之政也,则君一举而亡国矣。”

【译文】

名医扁鹊朝见秦武王。武王让他诊断了自己的病情,扁鹊要他割去病灶。武王身边的人说:“君王的病,在耳朵前边,眼睛下边,割去病灶也未必就能痊愈,它将会影响耳朵听不到,眼睛看不见。”武王把身边人的话告诉给了扁鹊,扁鹊听罢气愤地把砭石扔在一边说:“君王和内行人商量好的方案,而又和外行人毁掉它。通过这件事,就可以知道秦国是如何治理国家了,就君王这一处理问题的方法,足可以使国家灭亡了。”

秦割河东

【说明】

齐、韩、魏三国联军攻占了函谷关,直接威胁着咸阳的安全。秦昭王打算割让河东三县和三国讲和。他征求楼缓的意见,楼缓怕对这样大的决策承担责任,让昭王征求公子池的意见;公子池也怕承担责任,回答说:“讲亦悔,不讲亦悔。”实际上,他们话中都在暗劝昭王割地讲和。他们的话,妙就妙在不明确表态胜于明确表态,不明确劝秦王该怎么办,胜于明确劝说该怎么办。

【原文】

三国攻秦,入函谷。秦王谓楼缓曰:“三国之兵深矣,寡人欲割河东而讲。”对曰:“割河东,大费也,免于国患,大利也。此父兄之任也,王何不召公子池而问焉?”王召公子池而问之。对曰:“讲亦悔,不讲亦悔。”王曰:“何也?”对曰:“王割河东而讲,三国虽去,王必曰:‘惜矣!三国且去,吾特以三城从之。’此讲之诲也。王不讲,三国入函谷,咸阳必危,王又曰:‘惜矣!吾爱三城而不讲。’此又不讲之悔也。”王曰:“均吾悔也,宁亡三城而悔,无危咸阳而悔也,寡人讲矣。”卒使公子池以三城讲于三国,三国之兵乃退。

【译文】

齐、韩、魏三国联合进攻秦国,攻占了函谷关。秦昭王对楼缓说:“三国的军事力量太强大了,我想割让河东三县同他们讲和,您看如何?”楼缓回答说:“割让河东三县,是我国重大的损失。但如能免除国家的危难,这对国家也是巨大的利益。使国家免除危难,这是宗室长辈们的责任,君王为什么不把公子池召来惩求一下他的意见呢?”于是,昭王召见公子池,问他这事该怎么办。公子池回答说:“讲和您也要悔恨,不讲和您也要悔恨。”呕王问:“这是为什么呢?”公子池说:“君王割让河东三县而讲和,三国军队纵然离去,君王也一定要说:‘可惜呀!三国军队快要撤走了,我却独独拿三座县城赔了进去。’这就是讲和的悔恨。君王如果不讲和,三国军队攻人函谷关内,咸阳必然危机,君王会又说:‘可叹呀!因我爱三座县城而没有达成和平协议’这又是没达成和平协议的悔恨。”秦昭王说:“比较我的两种悔恨,宁可失去三座县城而悔恨,也不能威胁咸阳的安全而悔恨。我决定跟他们达成和平协议。”于是赶忙派公子池以割让三座县城为条件同三国签订了和平协议,三国的军队这才停止进攻,撤了回去。

邹忌讽齐王纳谏

【说明】

本文记述了邹忌通过“私我”、“畏我”、“有求于我”的人,光说自己的好话,而使自己遭受蒙蔽的事实,讽劝齐王要广泛听取臣民意见的故事,以及由此而产生的重大政冶作用及其意义。在写法上,三层一节,层层推进,层层照应,由小到大,由生活到政治,由家庭到朝廷,波澜起伏,参差有趣,生动自然,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原文】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我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熟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译文】

邹忌身高八尺还多,而又体貌美丽光彩动人。一天早上穿戴好了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跟城北的徐公比起来,我们谁漂亮?”他的妻子说:“您漂亮得很,徐公哪里能比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是齐国有名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比人家漂亮,就又问他的妾说:“我和徐公比起来谁漂亮?”他的妾说:“徐公哪能赶得上您呢?”第二天,有位客人从外边进来,邹忌跟他闲聊,又问他:“我和徐公相比谁漂亮?”客人说:“徐公不如您漂亮啊。”又过了一天,徐公来了,邹忌对他进行了仔细的观察,自认为不如人家漂亮;照着镜子再看看自己,更觉得不如人家且相差甚远。晚上躺在床上琢磨这件事,心想说:“我妻说我漂亮,这是偏爱我;我妾说我漂亮,这是害怕我;客人说我漂亮,这是想对我有所求助啊。”于是邹忌进朝拜见齐威王,说:“臣确实知道自己没有徐公漂亮:可臣的妻偏爱臣,臣的妾惧怕臣,臣的客人打算求助于臣,他们都说我比徐公漂亮、如今齐国领土纵横千里,有城池一百二十座,王后王妃和您身边的人,没有不偏向大王的;朝廷上的臣子,没有不敬畏大王的;四境之内的臣民们。没有不有求于大王的。由此看来,大王受的蒙蔽可厉害啦!”齐威王说:“您讲得很好。”于是就下令:“各级官员和百姓能当面指出寡人错误的,受上等奖赏;书面批评寡人的,受中等奖赏;能在公众场所非议国事让寡人听到的,受下等奖赏。”命令刚下达时,群臣纷纷进谏,宫门宫院像闹市一样热闹;几个月过后,隔几天才有个进谏的人;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谏,也没啥可说了。燕。赵、韩、魏等国听到这种情况,都到齐国来朝拜齐王、这就叫做在朝堂上战胜别国啊。

淳子髡谏伐魏

【说明】

齐国计划攻打魏国,淳于髡认为战争打起来对齐国不仅没好处,而且很危险。他通过韩子卢和东郭逡的故事,讲出了鹬蚌相争,渔人得利的道理,使齐宣王撤消了伐魏的计划。故事朴实自然,不加任何渲染,不着色而自有华,更觉可爱。

【原文】

齐欲伐魏,淳于髡谓齐王曰:“韩子卢者,天下之疾也也。东郭逡者,海内之狡兔也。韩子卢逐东郭逡,环山者三,腾山者五,兔极于前,犬废于后,犬免俱罢,各死其处。田父见之,无劳倦之苦,而擅其功。今齐魏久相持以顿其兵,敝其众,臣恐强秦大楚承其后,有田父之功。”齐王惧,谢将休士。

【译文】

齐国计划进攻魏国,淳于髡对齐宣王说:“韩子卢,是天下跑得最快的一只狗,东郭逡,是全国最健壮的一只兔子。韩子卢追逐东郭逡绕山跑了三圈,腾越山岭五次,兔子在前边极力奔逃,狗在后边追赶累了个半死,狗和兔子都疲惫不堪,最后都死在追逃之中。一位农夫看见后,没费一点气力没吃一点苦,拾取了拘兔而独有其收获。如今齐魏两国长久争持而使自己的军队劳瘁,百姓困疲,我恐怕强大的秦国,楚国跟在后边,占到农夫那样的便宜啊。”齐宣王听罢害了怕,便辞掉将帅让士兵休息,不再攻打魏国。

颜斶论贵士

【说明】

在阶级社会里,读书人要想干一番事业,必须依附王侯权贵,于是颜斶去拜见齐宣王,可当他在宣王面前受到不平等待进时,翻然悔悟,感到人的尊严比什么都宝贵。于是就王者尊贵,还是读书人尊贵的问题同宣王进行了一场舌战。论战,自己虽然胜利了,可他认识到要想在王者面前争得平等地位是根本不可能的。于是就毅然决然返回老家过自食其力的隐士生活,去寻求做人的本真。颜斶的辩争为读书人出了一口闷气。

【原文】

齐宣王见颜斶,曰:“斶前。”斶亦曰:“王前。”宣王不悦。左右曰:“王,人君也,斶,人臣也。王曰‘斶前’,斶亦曰:‘王前’,可乎?”斶对曰:“夫斶前为慕势,王前为趋土。与使斶为慕势,不如使王为趋士。”王忿然作色,曰:“王者贵乎?士贵乎?”对曰:“士贵耳,王者不贵。”王曰:“有说乎?”斶曰:“有。昔者,秦攻齐,令曰:‘有敢去柳下季垄五十步而樵釆者,死不赦。’令曰:‘有能得齐王头者,封万户侯,赐金千镒。’由是观之,生王之头,曾不若死士之垄也。”宣王曰:“嗟乎!君子焉可侮哉,寡人自取病耳!愿请受为弟子。且颜先生与寡人游,食必太牢,出必乘车,妻子衣服丽都。”颜斶辞去曰:“夫玉生于山,制则破焉;非弗宝贵矣,然太璞不完。士生乎鄙野,推选则禄焉;非不尊遂也,然而形神不全。斶愿得归,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净贞正以自娱。愿得赐归,安行反臣之屋邑。”则再拜辞去。君子曰:“周足知矣!归真反璞,则终身不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