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历代小品
15357000000016

第16章 宋元明清小品(2)

【译文】

喔嗬!国家兴盛衰亡的道理,虽说是在于上天的旨意,难道不也在于人为吗?探讨一下后唐庄宗获得天下和失掉天下的原因,就可以明白这个道理了。世人传说晋王李克用临死的时候,把三枝箭交给庄宗李存勖并且告诉他说:“梁,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把他扶植起来的;契丹,曾同我结盟相约为兄弟。但是,他们都背叛了晋国归附了梁国。这三家敌人未灭,是我最大的余恨和遗憾。现在给你三枝箭,希望你不要忘记你父亲的仇恨和报仇雪恨的遗志。”庄宗接受了三枝箭后便把它供藏在太庙里。以后每逢用兵打仗,就派遣有关官员用一少牢祭礼向太庙祝祷辞行,并请出那三枝箭,用锦囊装起来,背在背上一马当先,在前边开路,等到胜利归来再把箭上还太庙;当庄宗用绳索捆着燕王父子,用木匣盛着梁朝君臣的头颅,献与太庙,把三枝箭上还先王灵位之前,而禀告大功告成的时候,可称得上豪壮之极了啊!可是等到仇敌己被消灭,天下已经平定,一个人夜里一声呼叫,作乱的便四方响应,弄得自己惊慌失措向东出逃,还没有见到叛贼,护驾的士卒就已经逃散,君臣相顾,竟不知投向何处;至于割断头发对天发誓,上下悲号泪湿衣襟,这又是多么的虚弱啊!这难道是取得天下艰难而失掉天下容易吗?抑或是那事业的成功和失败都是人自身决定吗?《尚书·大禹谟》说:“骄傲自满定然招致祸损,谦虚谨慎就会得到益处。”忧思勤劳可以建立国家,安逸享乐可以国破身亡,这是客观的规律。所以当他兴盛的时候,天下所有的英雄豪杰都不能和他抗争;可到他衰败的时候,几十个歌舞艺人围困住他,就能使他身死国亡,被天下人所讥笑。由此可见,那祸患常常是由细小事情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而人的才智勇气又往往被自己所溺爱的人或事所束缚所扼制,所溺爱的难道仅仅限于歌舞艺人吗?因此,我写了这《伶官传》。

谏院题名记

【说明】

冻院之名始于唐代。当时谏官所上封章,怕泄漏机密,只是铸了一颗谏院印而已,到了宋代才专设了谏院这一谏官官署。司马光在宋仁宗末年为天章阁待制兼侍讲,知谏院。本文就是他这时期写的。他对谏官在谏院题名的来历作了说明,对题名的重大意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立论正大,文笔简洁,朴实无华,不事雕饰,乃本文特色。

司马光(1019~1086年),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山西闻喜)涑水乡人。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封温国公,在政治上,他反对王安石变法,是保守派的领袖;在史学上成就很高。由他主编的《资治通鉴》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最好的一部编年通史。

【原文】

古者谏无官,自公卿大夫至于工商,无不得谏者。汉兴以来,始置谏官。夫以天下之政,四海之众,得失利病,萃于一官使言之,其为任亦重矣。居是官者,当志其大,舍其细,先其急,后其缓;专为国家而不为身谋。彼汲汲于名者,犹汲汲于利也,其间相去何远哉!天禧初,真宗诏置谏官六员,责其职事。庆历中,钱君始书其名于版。光恐久而漫灭,嘉祐八年刻著于石。后之人将历指其名而议之曰:某也忠,某也诈,某也直,某也曲。呜呼!可不惧哉?

【译文】

古时候,进谏没有专职官员,从公卿大夫到工商百姓,没有不可以进谏的,汉朝建立以后,才开始设置专职的谏官。把国家的政事,天下百姓的事,什么做得对什么做得不对,什么有利什么有害,都集中在一种官职那里,使他们上奏给皇上,其责任也是够重大的了,担任这种官职的人,应当记住大事,舍弃小事,先说急事,后奏一般的事;要一心为国家着想而不能为自身谋取私利、那些急切地追求好名声的人;就如同急切地迫求私利一样,可二者之间的本质差别又是多么的远哪!天禧初年,真宗下诏设置谏官六名,让他们专门负责进谏的事。庆历年问,钱君开始把谏官的名子写在名籍版上,我怕时间一久文字浸污看不见了,于嘉祐八年又把名字显著地刻在了碑石上。这样今后的人就可以逐个指着他们的名字说:“某某人忠贞,某某人奸诈,某某人正直,某某人偏邪。”喔嗬!这样一来能不使人警惕而有所戒备吗?

道旁父老言

【说明】

王令(1032~1059年),北宋诗人。字逢原,广陵(今江苏扬州)人。以教书为生,颇受王安石所推重。作品不多,部分诗篇能揭露社会矛盾,对现实表示不满。代表作有《暑旱苦热》、《饿者行》等。本文借路旁一老人的话,揭露了所谓的太平盛世存在的社会矛盾,并指出百姓缺衣少食应由统治者负责任,怨不得百姓。王子人稚齿利,穷问到底,父老谙于世故,吐露真言。

【原文】

道旁父老髯而黑瘠,天甚寒,衣破上而露下。王子遇而嗟之。父老曰:“小子何为嗟?”答曰:“翁老矣,衣食不足以胜寒饥,筋力已疲,不肖窃有志者,故敢嗟:”父曰:“子来前,吾语尔。夫畜牛者求刍,食犬者怀饵,然则尸之者宜若然耶。且不知吾辈又尸之谁也?无乃亦宜马牛其思欤?”答曰:“太平之世,明天子在上,四民各获其利,衣食所不足者,游惰之民尔!虽然,翁胡为至是?”父曰:“天时连凶,有田不足以偿租赋,子孙散去,不能见保。然则,为老人者尚有罪耶?”谢之曰:“翁无多怨,岁饥尔,奈之何!”父怒曰:“饥何罪耶?受人之羊,匪牧是思,十羊其来,九皮而归,曰羊病死,奚牧之非,然则可乎?小子未可与语也,又何志之有耶?”投其杖而去。追而谢之,不复应。

【译文】

大街上有位老爷爷,长长的胡子,又黑又瘦,天气很冷,他上衣破烂下衣露着肉。王子遇见了他并为他而叹息。老爷爷问:“年轻人为什么叹息呀?”王子回答说:“老先生这么大年纪了,衣食不足以抵挡饥饿和寒冷,筋力疲惫,看来不是暗自怀有远大志向的人,因此而叹息。”老爷爷说:“年轻人你过来,我告诉你。养牛的人要想法为牛割草,喂狗的人要想着为狗调配饵料、既然这样,那么负责喂养的人是应该割草、调饵,尽到自己的责任的。但是我们这些人又是归谁负责呢?恐怕也应该像对待马牛那样给予考虑吧?”王子回答说:“太平盛世,圣明天子在位,士农工商都能获得生活来源,吃不饱穿不暖的人,恐怕只有游手好闲的懒人吧!既然是这样,老先生为什么会落到如此地步呢?”老爷爷说:“连年天灾不雨,田里的收获不够缴租税的,子孙们都逃荒走了,因此我生活没有保障。那么,我做老人的难道还有罪过吗?”王子便解释说:“老先生不要有那么多怨气,年景不好,这又能怪谁呢?”老爷爷气愤地说:“年景不好有什么罪过?接受人家的羊,不考虑如何把它放牧好,送来十只羊,送回去九只皮,反说是羊病死了,哪里是放牧者的错误,那么这说得过去吗?年轻人你还没资格和我谈论这些问题,你哪里又有什么远大志向呢?”说着气得抖动着拐杖走了。王子追上前去向他道歉,老人不再回答问题,不再理他。

郑公夫人李氏墓志

【说明】

此文不载新出《唐宋八大家散文全集·王安石散文全集》,郑公、郑侍郎名字待查。常说富日子好过,穷困难熬。而郑公夫人穷富日子都过得舒心,在于她有德、知礼、尽孝。因而才使“内谐外附,上下裕如”,才能任苦而乐贫。文章就境遇着笔,笔妙如环。

【原文】

夫人敏于德,详于礼,事皇姑称孝,内谐外附,上下裕如。郑公大姓,尝以其富主四方之游士。至侍郎,则始贫而专于学。夫人乃故富家,尽其资以助宾祭,补纫浣濯,爨朝夕。人有不任其劳苦,夫人欢终日,如未尝贫。故侍郎亦以自安于困约之时,如未尝富。郑氏盖将日显矣,而夫人不及其显禄。呜呼!良可悲也!于其葬,临川人王某为铭。

【译文】

夫人通晓妇德,详知礼法,侍奉婆母非常孝顺,妻妾和睦,婢仆归附,家中上上下下关系融洽。郑公是世家大族,曾凭借自己的富有招待四方宾客。到侍郎幼时,家境衰落开始贫困,侍郎便集中精力专心学问。妇人原是富家出身,于是就把个人积蓄全部都拿出来,资助招待宾客和家祭,亲自缝补洗涮,烧火煮饭,一天到晚忙个不休。别人承受不了的劳苦,夫人却每天高高兴兴,好像未曾贫困一样,因此,侍郎在困苦艰难情况下也能自安,好像未曾富有过一样。后来郑氏将要一天比一天显贵了,可夫人却没有赶上这显贵和厚禄。喔嗬!实在令人伤心啊!在她安葬的时候,临川人王某写了这墓志铭。

墨池记

【说明】

墨池,是古代著名书法家洗笔砚的池塘。如河南陕州有汉代书法家张芝的墨池,浙江绍兴县有晋王羲之墨池,传江西临川亦有王羲之学书墨池。本文就是曾巩为临川墨池写的记,它说明任何技能的成就皆非“天成”,都要靠刻苦学习,人的道德修养尤其要刻苦。

【原文】

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羲之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方羲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有徜徉肆恣,而又自休于此耶?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耶?则学固其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耶?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彰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又告于巩曰:“愿有记。”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耶?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耶?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

【译文】

临川城的东面,有块不太显眼的高地,下临溪水,叫做新城山。新城山顶上,有个低洼方长的水池,说是王羲之的墨池,这是荀伯子的《临川记》上说的。王羲之曾学习张芝临池学习书法,池水全都黑了,这就是他那池子的遗迹,莫非是真的吗?当羲之不可勉强做官时,曾遍游东方名山,并到达东海之上,以便在山水间求得心情的愉快,难道有正在自由自在地纵情山水的情况下,又曾经来到这地方休息而练习书法吗?羲之的书法,到了晚年才成熟起来,就他的艺术成就来说,那也是靠着自己的刻苦精神和坚韧毅力才取得的,并不是天生就是个大书法家。但是后世学习书法的人没有能赶上他的,莫不是他们的学习精神不如他吧?由此看来,学习精神和毅力怎么能够缺少呢?更何况是想深入学习道德求得高深造诣的人呢?墨池的上面,现是州学的学舍,教授王盛先生恐怕这池子不被人们所了解,便写了“晋王右军墨池”这六个字挂在两楹柱间作为标示。他又对我说:“希望您能写一篇记文。”我猜王先生的内心,难道不是由于喜爱别人的长处,即使一技之能也不让它埋没,而又因此连他的遗迹也一并重视吗?或者还是想宣扬王羲之的事迹用来勉励那些来这里求学的人呢?人有一技之能,就使后人尊崇到这种地步,何况有道德有学问的人留下的风范和思想,使后世大受其影响,那又该怎么样呢?

重游赤壁赋

【说明】

这是苏轼第二次游赤壁后写下的文赋。苏轼是触景而生情,并非为情而观景。理应游罢赤壁就写出了赋文,决不会两游之后同时写出两赋分出前后,看来王锡周更《前赤壁赋》为《游赤壁赋》,《后赤壁赋》为《重游赤壁赋》是正确的,应从。把赋分作前后当是后人擅改。参看《游赤壁赋》说明部分。

【原文】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携衣而上,履峥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将夜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翩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侥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土顾笑,予亦惊寤。开门视之,不见其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