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历代小品
15357000000011

第11章 隋唐五代小品(1)

白起降赵卒论

【说明】

何晏,三国时魏玄学家,字平叔,南阳宛(今河南南阳)人。性轻佻,好傅粉,人称“傅粉何郎”。和夏侯玄、毛弼等倡导玄学,竞事清谈,开一时风气。主张“君主无为而治”。著述有《道德论》、《论语集解》等。

何晏论及长平之事,撇开白起酷暴的一面,深入分析,指出白起虽坑杀了四十万赵国降卒,但在战略上犯了一个严重错误:一、此举激发了赵国及各国的抵抗力;二、会招来诸侯的救援;三、严重损伤了秦国的国力民力。总之,“后亦难以重得志矣。”若律以酷暴,便是人云亦云。篇首便将此意撇开,而言皆破的,语必惊人。至谓胜赵之后,武安亦以杀降自讳,尤为诛心之论。

【原文】

白起之降赵卒,诈而坑其四十万,岂徒酷暴之谓乎?后亦难以重得志矣。向使众人皆豫知降之必死,则张空拳犹可畏也,况于四十万被坚执锐哉?天下见降秦之将,头颅似山,归秦之众,骸积成丘,则后日之战,死当死耳,何众肯服,何城旨下乎?是为虽能裁四十万之命,而适足以强天下之战,欲以要一朝之功,而乃更坚诸侯之守。故兵进而自伐其势,军胜而还丧其计,何者?设使赵众复出,马服更生,则后日之战必非前日之对也。况今皆使天下为后日乎?其所以终不敢复加兵于邯郸者,非但忧平原之补袒,患诸侯之至也,徒讳之而不言耳!若不悟而不讳,则毋所以远智也。可谓善战而拙胜。长平之事,秦民之十五以上者,皆荷戟而向赵矣,秦王又亲自赐民爵于河内。夫以秦之强,而十五以上死伤过半者,此为破赵之功少,伤秦之败大,又何称奇哉?

【译文】

白起迫使赵国土兵投降后,用欺诈手段活埋了四十万人,这难道说仅仅是残酷暴虐吗?从此以后,他也难以实现自己将要实现的志向了。假使让众人都预先知道投降后必然被处死,那么四十万人伸出空拳也是可怕的啊,更何况面对的是披着坚甲拿着锐利武器的勇士呢!天下人看到投降秦国的将领,头颅堆积如山,归顺秦国的士卒,骸骨聚集成丘陵,那么以后再和秦国交战,拼死就拼死了,谁人还肯举手归服?何城还肯被攻下投降?这就是虽然能杀掉四十万生命,却恰恰增强了天下抵抗秦国的战斗力;本想以杀降来博取一日的功劳,却反而更加坚固了诸侯防守的能力。所以军队前进了而自己削弱了自己的气势,军事上取得了胜利,战略上却犯了极大的错误。为什么这样说呢?假如让赵国军队重新聚合,让马服君赵括重新复生,那么后日的交战就一定不是前日对阵的情况了,何况如今全都使天下成了后日对阵的情况呢?秦国之所以最终不敢再向围攻邯郸的前线增兵的原因,不仅仅是担心平原君的补救保护,而更主要的是害怕诸侯们救兵的到来,对这一点,只不过是避忌不谈就是了。如果不清楚这一点而不加隐讳,那白起就不是有远大智谋的人了,可以说他是善于征战而拙于取胜。长平这场战争,秦国百姓十五岁以上的都扛起武器开赴赵国前线了,秦王还亲自到河内向百姓赏赐爵位予以鼓励。拿秦国那样的强大,十五岁以上的男子死伤还超过了一半,这说明是攻破赵国的功劳少,而损害秦国的方面大,长平之战又有什么奇功可谈呢?

吊孟尝君文

【说明】

孟尝君,战国时齐国贵族靖国君田婴贱妾所生子,名文。开始,田婴不叫养活他,后继田婴封爵为薛公。卒,谥孟尝君。田文以好客养上称于世,有食客数千人。周赧王十五年秦昭王闻孟尝君贤,乃使泾阳君质于齐,以求见孟尝君。孟尝君将入秦,止者数千而不听,后苏代用土偶人与桃梗相与语的故事进行劝止,暂时使他打消了入秦的念头。周赧王十六年(前299年)他还是去了秦国,到秦后,昭王任为秦相。后被谗,昭王囚孟尝君,谋欲杀之。门客和孟尝君商议,求秦王妃说情帮助。王妃提出要孟尝君的狐白裘。此时狐白裘已献给昭王。于是门客中有能学狗叫的,夜里学狗叫装作狗混入宫中,偷回了狐白裘,献给了王妃,在王妃帮助下,秦昭王同意放他回齐国。他们想到秦王会反悔,于是连夜奔逃,逃至函谷关,天还未亮。关法规定,鸡鸣后即开关放行。他们怕追兵赶来,门客中有人学起公鸡叫来,这样引得群鸡相应,关门开了,他们才出得关来。迫兵赶到,他们早已逃离秦境。

潘岳,西晋著名文学家,字安仁,荥阳中牟人。擅长诗赋、骈文和哀诔。与陆机齐名,世称潘江陆海。美姿容,“少时常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之者,皆连手萦绕,投之以果,遂满载以归。”后世小说中称之为潘安。本文作者对孟尝君的礼贤养士,在当时的政治地位和作用先予以颂扬,然后,对其以区区之国,打大国的主意,以琐琐之身追求名利,结果弄得狼狈不堪,几乎丢了性命进行了批评。吊文一般都是赞扬,本文作了新的尝试。

【原文】

人罔贵贱,士无真伪,延入如归,望宾若企。出握秦机,入专齐政,右眄而嬴强,左顾而田竞。且以造化为水,天地为舟,乐则同喜,哀则同忧。岂区区之国而大邦是谋,琐琐之身而名利是求?畏首畏尾,东奔西囚,志挠于木偶,命悬于狐裘。

【译文】

人不分尊贵贫贱,士不管是真是假,既请进来,就让人感到像回到了自己的家,您盼望宾客的到来,就像踮起脚跟伸着脖子朝远处巴望人家。离开齐国掌握秦国的机要政令,回到齐国,独专齐国的机密国政;您往右边斜眼嬴秦就会富强,您往左边回顾田齐就会强大、您以大自然为水、以天地为舟,快乐时同大家一起欢喜,悲伤时和大家一块忧愁。您怎么能凭恃小小的薛国去打大国的主意,凭恃卑贱的身躯去把名利追求?自己又顾虑多端,恐前怕后,结果从东方齐国跑了出来,来到西边的秦国反被禁囚,坚强的意志被桃梗木偶的命运所屈服,自己的性命悬挂于白狐腋裘。

桃花源记

【说明】

陶潜(365~427年),字渊明,又字元亮。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杰出诗人,散文家。家贫好学,少有高趣,卑视官场秽弊。世称靖节先牛,曾几任小吏,时间都不长。为彭泽令时,督邮至县,让他束带相见,他说:“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弃官归隐,以诗酒文章自娱。后征为著作郎,亦不就。南朝宋元嘉初年卒,其诗多描写山川田园之秀美,恬淡自然,时称田园诗人。亦有愤世嫉俗、抒发抱负、寄意深远、慷慨激昂之作。其散文辞赋亦质朴流畅。其名篇有:《五柳先生传》,《归去来辞》、《桃花源诗并记》。本文即是《桃花源诗》的前记,其内容是虚构的,它反映了作者不满战乱不平的社会,追求平等、安逸、幸福理想社会的思想。他的理想是美好的,但是不可能实现的。

【原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

晋朝孝武帝太元年间,有个武陵郡人,以捕鱼为职业。有一天,他划着小船顺着山溪往上游运行,忘了路程的远近。正行间,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子,两岸数百步内,没有其他树木,鲜嫩美茂的绿草散发着清香,刚刚绽开的桃花红霞霞地在怒放。那渔人看到这种情景非常奇怪,便继续往前划行,想走尽桃花林探个究竟。他走完了桃花林便发现了溪流的发源地,水源是从一座山里流出来的。山崖下有一个小洞口隐隐约约像是有光亮,他便舍弃渔船不用,从洞口徒步进去。开始洞壁很狭窄,仅仅能过去一个人;又走了几十步,忽然开敞明亮起来:只见里边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水田幽美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田间小路交错贯通,鸡鸣狗叫都听得见。里边的人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穿着打扮,全都和外边的人一模一样;连老人小孩,生活都非常得意和快乐。他们看到打渔的人,于是乎大惊,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对他们的寻问一一作了回答。这时便有人邀请他到家里去,摆酒杀鸡招待他。村里人听说来了这么个客人,都跑来探听山外的消息;他们自己介绍说,先辈们为逃避秦朝时的战乱,带领着妻子儿女跟乡邻们来到了这与世隔绝的地方,进来没再出去过,于是就同外边的人断绝了联系。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朝和晋朝了。打渔的人一一为他们都作了回答,听到的人都叹气惋惜。其他人又各自把他请到家里做客,全都是摆酒设宴进行招待,渔人在山里停了好几天才告辞离开。临出山时这里的人告诉他说:“我们这里的情况,可不能对外边的人讲啊。”渔人走出山洞后,找到自己的小船,便沿着原来进山时的老路划回去,并随处都作了标记。到了郡城后,他就去见太守报告自己的所见所闻。太守当即派人随他一块前往,寻找先前作的标记,谁想竟迷失方向,再也找不到原来的路径了。南阳郡的刘子骥,是位高尚的隐士,听到这消息后,便兴冲冲地计划前去寻找,可惜计划尚未付诸行动,不久就得病死了。从此以后,就再也没有过问桃花源的人了。

修竹弹甘蕉文

【说明】

沈约,南朝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武康镇)人,字休文。著名文学家、诗律学家。笃志好学,博通群籍。精通音律,创四声八病说。其诗文重声律对仗,对唐律诗的形成很有影响,但词藻绮丽,过于雕饰。他历仕宋、齐、梁三个朝代,官至尚书令,封建昌县侯。本文虽系游戏文字,却反映了作者对侥幸得宠,妨贤败政的恶人的痛恨之情。六朝文风,刻意求工,有意雕琢,反增丑拙,此文不甚着意,故流利可喜。

【原文】

渭川长兼淇园贞干臣修竹稽首。臣闻芟夷蕴崇,农夫之善法,无使滋蔓,剪恶之良图,未有蠹苗害稼,不加穷伐者也。切寻姑苏台前甘蕉一丛,宿渐云露,荏苒岁月,擢本盈寻,垂荫含丈,阶缘宠渥,铨衡百卉。而予夺垂爽,高下在心,每叨天功以为己力。风闻籍听,非复一涂,犹谓爱憎异说,所以挂乎严网,今月某日,有台西阶泽兰、萱草到园同诉,自称:“虽惭杞梓,颇异蒿蓬,阳景所临,由来无隔。今月某日,巫岫敛云,秦楼开照,乾光弘普,罔幽不瞩,而甘蕉攒茎布影,独见障蔽,虽处台隅,遂同幽谷。”臣谓偏辞难信,敢察以情,登摄甘蕉左近杜若、江离,依原辨释,两草各处,异列同款,既有证据,差非风闻。切寻甘蕉,出自药草,本无芬馥之香,柯条之任,非有松柏后凋之心,盖阙葵藿倾阳之识,凭藉庆会,稽绝伦等,而得人之誉靡,即称平之声寂寞,遂使言树之草,忘忧之用莫施,无绝之芳,当门之弊斯在。妨贤败政,孰过于此?而不除戮,宪章安用?请以见事徙根剪叶,斥出台外,庶惩波将来,谢此众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