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出土的谜团(下)
15356300000021

第21章 远古的光荣与梦想(5)

似乎在费罗斯岛上,曾有过一座供奉埃斯爱斯·福瑞娅的神庙,就建在亚历山大灯塔的近旁。由于在古代时期费罗斯岛和亚历山大城一样,随着海岸的塌陷,有很大一部分地区沉入海底,因而神庙也随之消失了。近年来,潜水员们在原费罗斯岛边缘地区(它早在许多世纪前就通过一道堤坝与大陆相连)发现一处石制神庙的痕迹。1963年,又发现了一些用青铜刻写的很大的字母碎片,1963年9月,潜水员们打捞上一座埃斯爱斯的巨形雕像,它有将近10米高,一直沉在海底。它显然是与神庙连在一起的。这座雕像现在正躺在撒瑞波姆和波姆波柱原址的入口内。

第三种类型的钱币造型是一条巨大的平底船驶过亚历山大灯塔。它只刻在一种额面为1000万特瑞特拉姆(相当于1000特拉姆)的钱币上,上面标刻的时期是克摩达斯(公元180—192)第29年,对这个奇怪纪年的最直接的解释是,克摩达斯在公元180年3月17日即位时,沿用了先王马克琉斯·阿瑞琉斯的纪年,这样他在位的第1年被当作21年,这种类型的钱币是特为纪念一次未能实现的对埃及的御巡而铸造的。

关于亚历山大灯塔的记载,人们在阿拉伯的历史资料中仍能陆续地找到。从那里我们得知,灯塔在公元956年的地震中遭到严重毁坏,并在1303年和1323年的地震中再三被毁。对于灯塔的全面的描写,已经无法从古希腊、古罗马的作者那里获得,倒可以从阿拉伯的一个旅行家埃比欧的记述里了解到一些,他在公元1166年时作为一个旅游者探访过亚历山大灯塔。他记述说费罗斯岛位于海岸不远,并提到在海水不太高的时候,人们可以踏着堤道露出地面的部分到达那里。他是这样写的:

亚历山大灯塔矗立于费罗斯岛的终端。这是一座方形建筑,边长大约为8.5米。灯塔的东面和南面临海,在这两侧,平台的高度很大,从平台底部到灯塔的墙根处约有6.5米,只有这样才能使其与陆地的两侧持平。虽然平台在临海这一侧铺开的面积已相当大,但由于它所要垫起的高度很高,所以仍然像山坡一样陡峭。随着平台高度的增加,它的宽度也逐渐缩窄,直到增到灯塔墙根底部的时候,它的宽度正好缩到上面提到的灯塔边长的长度:8.5米。

灯塔的这部分修筑得十分坚固,无论是石料的形状还是垒砌的技术,都超过建筑的其它任何一部分。其实,我所描述的这些都是新近修筑的,因为古代建筑的这部分需要不停地补修。

在南面临海的那一侧塔墙上有一处古代的铭文,是我无法破解的。这不是一处保存得很好的铭文,它用坚硬的黑石砌成,而背衬它的石头在海水和空气长年的侵蚀下已破损不堪,使它看起来像一处浮雕。字母“A”的长度有54厘米多一点,“M”的顶部突出出来,看起来像铜壶上的一个大洞。其它字母也差不多有相同的大小。

灯塔入口的位置很高,为了通向那儿修筑了一个183米长的斜坡。这个斜坡靠一些弓形的拱门支撑着,我的旅伴曾跑到一个拱门底下,伸开他的双臂,但仍没有触摸到拱门的两侧。这些拱门一共16个,高度依次而增(随着斜坡高度的增加),最后一个,正好支撑着通道的入口(这肯定就是我们在钱币上见到过的楼梯)。

他们继续探查了灯塔的内部:

当我们进入入口大约73米以后,我们在左侧发现了一个关闭着的门,进去以后我们发觉自己已不知身在何处,又大约前进了110米以后,我们又发现了一扇敞开的门,这回,我们看清自己是在一个房间之内,这里房间套房间,沿着狭长的通道共有18个相同的房间,并且全都相互连通。那时,我们突然觉得自己进入了无人之境。再往前走了110米,我们在左右两侧同时发现了14个房间,又走了44米后,又发现17个房间,最后,在又前进了100米之后,我们终于到达了通向灯塔第一层顶部的入口。这里没有楼梯,只是一个斜坡,环绕着这个圆筒状的巨大建筑上升,在我们的右侧是一堵似乎并不特别厚的墙壁,左侧是建筑的主体,我们探查过的房间就在这下面。最后是一条宽1.6米的狭长通道,它是用精美的石块砌成的,悬伸于塔外,像一个飞檐;我的两个游伴没有能通过那里。

就这样,我们终于上到了灯塔第一层的顶部。我们倚着栏杆,用绳子悬一块石头丈量了它离地面的高度,是57.73米,围栏的高度大约是1.83米。

在灯塔一层平台的中部,第二层建筑继续拔起。这一层是按八边形的形状建造的,每边长18.30米,距围栏3.45米。墙的厚度在1.5至2米之间,这个数字的原始记录已模糊不清了,不过,我在这旁边记录了为测量这厚度所使用的绳子的长度,所幸是它居然没有被弄污,这真是件奇怪的事……但我想它肯定有2米。

第二层的实际高度比我们从底下看到的要高。进去以后,我们发现了一个楼梯,上了18级以后到达了顶部的中心。我们又用绳子进行了测量,它距第一层有27.45米。

第三层也是从第二层平台中心拔起,呈圆柱形,直径为75.20米,距围栏2.19米。我们又钻了进去,爬了31级台阶后,到了顶部。第三层的高度为7.32米,在它的平台上建有一个清真寺院,高5.49米,直径为36.60米,有四个门和一个穹顶。围栏只有46厘米高,离寺院也只有1.51米。

简要回顾一下,在这座建筑中,我们探查到的房间有67间,其中不包括我们在第一层发现的关闭着的房间和那些据说是通向大海的房间。它的高度是:塔身,96.99米,底座(海面以上部分),9.15米,海面以下大约还有1.83米。

以上这些观察和测量,连同那些上面提到的青铜币上的图像以及其它一些材料,向人们清晰地展现了亚历山大灯塔的真实风貌。灯塔的底层高57米并有一个圆形的内芯承担上面两层的重量。第二层呈八边形,高27.5米,第三层呈圆柱状,高约7.5米。根据铜币显示的图像,建筑的顶部还应有一个宙斯·瑟特的巨形雕像,至少有5米高。再加上10米高的底座(仅计海上部分),灯塔的全高应为117米。

据旅行者爱比恩·比台特记载,亚历山大灯塔在1326年已部分被毁。23年以后,即在1349年当他再次参观亚历山大灯塔时,他发现:“灯塔已被毁坏得如此严重以至于根本不能进入,甚至不能爬到通道口上去。”一份保存于蒙特波利亚修道院的手稿记录了灯塔被毁的日期:1303年8月8日。

人们现在所能看到的亚历山大灯塔(在它被毁坏以前)的最后的一个象征物是一件镶嵌艺术品,它是大约在1200年被安装在威尼斯的圣马太大教堂中、则诺修道院的天花板上的。上面描绘的是,亚历山大灯塔和一艘小船,这位福音书作者正坐在船尾上,将到亚历山大去寻找在埃及的基督(柯普特语)教教堂,他就死在埃及,并埋葬在亚历山大。威尼斯的商人们认为他们比信仰伊斯兰教的亚历山大人和整个埃及人更需要基督教圣徒的圣体,因此他们在868年偷走了马太的遗体。遗体被运到威尼斯,现在正躺在以马太神父自己的名字而命名的大教堂的高高祭坛下。这个故事被这样流传开来:聪明的威尼斯人盗走了马太神父的圣体,在接受穆斯林卫兵检查时,他们谎称装有圣体的箱子里盛的是猪肉,自然,每一个有尊严的穆斯林人都不会怀疑他们的话,更不会去检查这等不洁之物!就这样,遗体被安全运出。这是发生在亚历山大历史上的第二次圣体抢劫事件,第一次是托勒密一世劫持了亚历山大大帝的遗体并将他葬在亚历山大城。马太神父的头盖骨最近被从威尼斯送回埃及,现埋在开罗的圣马太柯普特大教堂。

现在,亚历山大的原址上建起了雄伟的伊斯兰式城堡凯特·贝城堡,它是于15世纪建筑在灯塔的废墟上的。现在,这是个军用地区,平时很难进入,而且除了这座具有伊斯兰风格的建筑外,其余的几乎什么也看不到。关于亚历山大灯塔的记忆现在保留在亚历山大城,那里有一座白色大理石塑成的雕像,展现了灯塔的风貌,还有就是在卡姆·埃斯·舍佛陵墓里当游客进入花园时,可以看见躺在地上的埃斯爱斯·福瑞娅女神像。

三、沉默的语言:莫索林陵墓

1.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哈利卡纳索斯的莫索林是加里亚的统治者莫索罗斯的巨大陵墓。这位国王在位于公元前337—前353年,当时加里亚是波斯的附属国,莫索罗斯又是波斯王国在当地的斯图拉普(即总督)。莫索林是古代了不起的建筑,其建筑面积之广、雕刻装饰之华美无与伦比,不久便被誉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到罗马时代,莫索林成了大型陵墓的统称,这个称呼沿用至今。莫索罗斯乃马莱萨的哈克托那斯之子。在他统治期间,将首都迁到了滨海城市哈利卡纳索斯,并娶其妹阿特米茜娅为后。古代学者一般认为是阿特米茜娅为其兄(夫)建造了莫索林,因此推算建筑时间为两人卒年之间隔期(公元前353—前351年)。但很明显,如此浩大的工程是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的,最有可能的是在莫索罗斯生前就开始动工,大概是在定都哈利卡纳索斯后不久即公元前370—前365年之间,而完工于公元前350年左右,阿特米茜娅刚刚去世之后。

古代的哈利卡纳索斯位于现今土耳其西南部的波德兰,它的港口现仍被15世纪马尔他骑士圣约翰所建造的一座庞大的十字军城堡所覆盖。莫索林遗址就在其附近的一块平地上。地势比港口略高,目前被圈在一个清真寺内。

近年来莫索林遗址已经被全面地发掘整理,但它的原貌还不是十分清楚,这个陵墓的主要建筑结构已经不存在了,所剩的残存物就是:一个在岩石上凿出的方形墓坑,供莫索罗斯灵柩下葬用的石台阶,重新得以复原的墓室轮廓及四处散落的破碎柱鼓和建筑石。

莫索林遗址实在没有给后人留下什么东西。要试图再现它的本来面目,必须综合考证许多来自其他方面的材料,尽管其中有些东西杂乱无章,存在着争议。这些材料主要包括三类:首先,是古代学者特别是老普林尼的撰述;其次,霍斯庇泰勒斯爵士在波德兰修筑圣彼得城堡时从莫索林遗迹上拆除下来的一些雕刻品和建筑石料。再次,就是对莫索林遗址的两次主要发掘。第一次是在1856年至1858年间由查理斯·牛顿爵士领导的,发现了许多雕刻品及建筑材料碎片,目前都保存在伦敦的大英博物馆里。另一次就是在1966年至1977年间,由阿胡斯大学教授克里斯汀·杰普生领导的丹麦人进行的一次挖掘,它对遗址进行了现代化的整理和保存。要复原这个著名的古代建筑,将会遇到许多关键性的问题。为此我们将逐一考证以上所讲的诸种材料。

到目前为止,在古代学者留下的文字资料中,最重要的就是,老普林尼在他的公元75年前后写成的《自然史》中对莫索林的一段记载,它对任何复原工作来说都是最基本的依据,因此据图伯纳拉丁版本翻译如下:

谈到斯科帕思,我们也不要忘记当时他的竞争对手贝尔雅克思、蒂莫舍乌斯和列奥查尔斯,因为他们共同完成了莫索林的雕刻工作,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正是这些艺术家们的杰作使莫索林成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这个陵墓是加里亚国王莫索罗斯的妻子为亡夫修建的,莫索罗斯死于第107次奥林匹克大会的第二年。陵墓南北各长63英尺,正面稍窄一点,四周长440英尺,高约25腕尺,环绕了36根圆柱,故称“柱廊”。东边的雕刻出自斯科帕思之手,北边的是贝尔雅克思所作,南边是蒂莫舍乌斯,西边是列奥查尔斯。在他们的工作未完成之前,女王就离世了,但他们把此项工作看成是他们的荣誉和技艺的体现,因此,就一直坚持下去直到柱廊完工。这时他们开始互相竞争,第5个艺术家也参加进来。柱廊以上部分是个角锥形建筑,其底部各点高度相等(意即与水平面平行,译者),向上收缩24级汇聚到顶部,最高点是个大理石雕成的驷马车,是庇西斯的作品,包括它整个建筑高达140英尺。

可以看到,普林尼的记载中包括了许多详尽的史料和数据,并且好象来源很可靠。但是普氏的著作版本众多,说法各异,其中一些数字也不能正好吻合。例如,如果周长为440英尺且南北是长边(这些数据已被发掘出来的基座所证实),那么每个长边的长度就一定会大大超过文章中所说的63英尺,除非基座不座落在平地上。尽管存在这些困难,莫索林的面貌还是大体被勾勒出来,并且基本上不会再有大的出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