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儒学基本常识
15356100000055

第55章 儒学思想辑录(6)

古代礼制常见礼节

在儒家重视礼仪的影响下,在礼仪的建立与实施过程中,孕育出了我国的宗法制礼仪的本质是治人之道。

被儒学推崇的“三礼”,即《仪礼》、《礼记》、《周礼》的出现标志着礼仪发展的成熟阶段。行礼为劝德服务,繁文缛节极尽其能。直至现代,礼仪才得到真正的改革,成为现代文明礼仪。

朝仪:古代帝王临朝的典礼。按规定:天子面向南,三公面向北以东为上,孤面向东以北为上,卿大夫面向西以北为上,王族在路门右侧,面向南以东为上,大仆大右及大仆的属官在路门左侧,面向南以西为上。朝仪之位已定,天子和臣子行揖礼,礼毕退朝。后世也称人臣朝君之礼仪为朝仪。

揖让:一指古代宾主相见的礼节。揖让之礼按尊卑分为三种,称为三揖:一为土揖,专用于没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微向下;二为时揖,专用于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平而致于前;三为天揖,专用于同姓宾客,行礼时推手微向上。一指禅让,即让位于比自己更贤能的人。长揖是古时不分尊卑的相见礼,拱手高举,自上而下。

拱:古代的一种相见礼,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论语·微子》中有这样的记载:“子路拱而立。”

九拜:我国古代特有的向对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礼。《周礼》称“九拜”:“一稽首,二顿首,三空首,四振动,五吉拜,六凶拜,七奇拜,八褒拜,九肃拜。”这是不同等级、不同身份的社会成员,在不同场合所使用的规定礼仪。

跪:两膝着地,挺直身子,臀不沾脚跟,以示庄重。

坐:古代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贴于脚跟。为了表示对人尊重,坐法颇有讲究:“虚坐尽后,食坐尽前。”尽后是尽量让身体坐后一点,以表谦恭;尽前是尽量把身体往前挪,以免饮食污染坐席而对人不敬。

座次:古时官场座次尊卑有别,十分严格。官高为尊居上位,官低为卑处下位。室内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东,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东面西。

冠礼:古代男子20岁加冠的礼节。冠礼在宗庙中进行,由父亲主持,并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冠礼的青年加冠三次,先后加缁布冠、皮弁、爵弁,分别表示有治人、为国出力、参加祭祀的权力。

祖道:古代为出行者祭祀路神和设宴送行的礼仪。

斋戒:古代祭祀或重大事件,事先要沐浴、更衣、独居,戒其嗜欲,以示心地诚敬,这些活动叫“斋戒”。

斋戒时忌荤,但并非忌食鱼肉荤腥,而是忌食有辛味臭气的食物如葱、蒜等,这主要是为了防止祭祀时口中发出的臭气,对神灵、祖先有所亵渎。

膜拜:古代的拜礼。行礼时,两手放在额上,长时间下跪叩头。原专指礼拜神佛时的一种敬礼,后泛指表示极端恭敬或畏服的行礼方式。今人多用“顶礼膜拜”形容对某人崇拜得五体投地。

古代法律制度

儒家提倡依规则统治的思想。儒家思想是我国古代社会的正统思想。虽然在“君主制是人治”的意义上,儒家思想是人治的,但是在强调官员特别是最高统治者应当依规则而治的意义上,儒家思想是倾向于“形式法治”的。

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夏商周至明清4000多年,我国古代法律制度的发展脉络清晰,内容丰富,特点鲜明。

在儒家思想影响下,我国古代法律制度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一是法律出于皇权,维护皇权。古代我国实行专制主义的统治,封建社会的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实行个人独裁统治,既是最高立法者,又是最高审判官。

历代法律都以皇帝个人意志的形式表现出来。律的制定虽由朝臣具体完成,但批准权属于皇帝,历代帝王都凌驾于法律之上。除法律外,皇帝还可根据需要随时发布诏、令、格、式等。“法自君出”,进一步巩固和强化了皇权。

二是礼法结合,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在我国古代法律中,礼占有重要位置,“为政先礼,礼为政本”,礼既是道德规范,又是法律规范。

秦始皇以法治国,西汉初期大体上是“霸王道杂之”。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主导的政治思想,以其为基础逐步形成了以礼法合流为基本特征的封建法律思想体系。

维护“三纲五常”成为封建法典的核心内容,德主刑辅、礼刑并用成为法制的原则。从“引经决狱”,实行秋冬行刑,至“十恶大罪”和“八议”的规定等,许多法律内容都是以儒学的等级伦理关系作为定罪或赦免的标准,并为历代统治者所尊奉。

三是官僚、贵族享有法定特权。我国古代法律从维护等级制度出发,赋予贵族官僚以各种特权。西周法律有“凡命夫命妇,不躬坐狱讼”的规定。

汉代有“先请”之制,对犯罪的贵族官僚的审理,要先奏请皇帝。魏律根据《周礼》的“八辟”规定了“八议”。至隋、唐,封建特权法相因沿袭又不断发展,《唐律》规定的议、请、减、赎、官当等按品级减免罪刑的法律制度是集中的表现。唐之后,宋元明各代法典均将其作为重要内容加以肯定。

四是诸法合体、并用,司法隶属于行政,无独立审判权。在封建专制主义制度下,皇帝是最高统治者,直接控制司法大权。

封建社会并无独立审判权,审判机关只是皇帝及受皇帝控制的行政机关的附庸。这种行政兼理司法的制度,在我国延续了几千年。

六、儒家哲学宗教思想

古代的思想流派都不可避免地去对神秘的宇宙、天、地等对象进行思考,儒家思想也不例外。

从儒学典籍《易经》甚至更早开始,儒学就开始对哲学宗教的一些观点进行探讨。到了宋明理学,这种探讨更加完善,影响也更大了。

天人观

天人观,即“天人合一”,属于儒学哲学思想范畴。这个思想概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后被汉代大儒、阴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

儒学中的天人观是有渊源的。先秦儒家也主张“天人合一”,认为人只要发扬“诚”的德性,即可与天一致。到了汉儒董仲舒在《春秋繁露·深察名号》中明确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后世还有很多儒学家论述了这个观点,就这样,天人观成为两千年来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观点。

在儒家来看,天是道德观念和原则的本原,人心中天赋地具有道德原则,这种天人合一乃是一种自然的,但不自觉的合一。但由于人类后天受到各种名利、欲望的蒙蔽,不能发现自己心中的道德原则。

人类修行的目的,便是去除外界欲望的蒙蔽,“求其放心”,达到一种自觉地履行道德原则的境界,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七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太极观

太极观,属于儒学哲学思想的一种。太极是阐明宇宙从无极而太极,以至万物化生的过程。无极即道,是比太极更加原始更加终极的状态,两仪即为太极的阴、阳二仪。

儒学的太极观主要体现在宋代理学的论述中。宋代理学家认为“太极”即是“理”。理学鼻祖周敦颐的太极观,一方面回复到将太极说成是气,另一方面又提出太极本于无极,太极的“有”产生于无极的“无”。周敦颐的宇宙生成论就是一个从无极至太极,至阴阳、天地,至五行、四时,至万物的发生形成过程。

理学大师程颐和程颢则将太极等同于无极,认为无极、太极、道和理是无二致的。

理学大师朱熹也将太极说成是理,称“太极只是一个理字”。同时,朱熹又称天地之间,有理有气。

朱熹的太极、理和道,内涵虽然各有侧重,但实际上也是相同的概念。由于朱熹的理学受到官方推崇,宋代以后的儒家哲学中,太极就成为天地万物的根柢和枢纽,是决定一切和派生一切的精神实体。太极成了朱熹理学的基础。

阴阳观

阴阳观,属于儒家哲学思想观点之一。阴阳的概念,源自古代中国人民的自然观。古人观察到自然界中各种对立又相联的大自然现象,如天地、日月、昼夜、寒暑、男女、上下等,以哲学的思想方式,归纳出“阴阳”的概念。

阴阳观早至春秋时代就已经产生,在儒家、道家均有论述。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阴阳一体、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和阴阳转化五个方面。

儒家对阴阳观有荀子,他从而指出阴阳交感是万物化生的变化和根本条件,其中的合,接,感应等都具有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之意。

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这被认为是古代易学家们对阴阳概念最好、最完备的阐述。

道器观

道器观,属于儒家哲学观点之一。道是无形象的,含有规律和准则的意义;器是有形象的,指具体事物或名物制度。道器关系实即抽象道理与具体事物的关系,或相当于精神与物质的关系。

道器观最早见于儒学经典《易经》,其中的《易·系辞上》:“形而上者称之道,形而下者称之器。”宋以后,对道器关系的不同见解表现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

程颐、朱熹等认为道超越于器之上,把道和器作为维护封建伦理的理论根据。

明清之际的大儒王夫之等认为道不能离开器而存在,提出“无其器则无其道”的命题。清末有些改良主义者,如郑观应《盛世危言》中的《道器》篇认为道是中国的好,器是西洋的好,道是本,器是末,实质上是试图在不触动封建统治秩序的前提下,学习西洋富国强兵以进行某些政治改良的一种主张。

敬奉祖先

儒教倡导敬奉祖先。《论语》说:祭祀祖先就如同祖先真在那里,祭祀神就如同神真在那里。

孔子说:我如果不亲自参加祭祀,那就如同不祭祀一样。曾子说:要谨慎地办理丧事,虔诚地追祭祖先,人民的道德就会归复忠厚老实。

《周易》中“神鬼”是指祖先的在天之灵,以神设教,是敬奉祖先。

儒教是“神道设教”,它是真正的宗教,它以天地作为人类的祖宗,以父母祖先为家族与个人的祖宗,因此,“尊祖敬宗”是华夏文化信仰的一个组成部分,“敬天亲地”是华夏文化信仰的又一个组成部分。

干支

干支,较早出现在儒学典籍《易经》之中。干支是指“十个天干”与“十二个地支”。其中支比较容易让人了解。因为支有可代替的动物的名字:子为鼠;午与马;丑为牛等。

十天干、十二地支两者都可以说明季节的变动。子就是孽,表示万物繁茂的意思。丑就是纽,是用绳子捆住的意思。寅就是演或螟,指万物开始伸长的意思。卯就是茂,为万物茂盛的意思。

辰就是伸或震,也就是万物震动伸长的意思。巳就是已,指万物己成的意思。午就是仵,指万物巳过极盛之时,又是阴阳相交的时候。未就是味,是万物巳成有滋味。申就是身,是万物初具形体的意思。

酉就是老或鲍,指万物十分成熟的意思。戌就是灭,指万物消灭归土的意思。亥就是核,指万物成种子的意思。

以上为十二地支的由来,下面介绍十天干的起源。甲就是铠甲,指万物冲破其甲而突出的意思。乙就是轧,指万物伸长的意思。丙为炳字,指万物茂盛的意思。丁为壮,指到达壮丁的时候。戊为茂字,也是万物繁茂的意思。己为起字,指万物奋然而起。庚为更字,万物更新的意思辛为新字,为万物一新的意思。壬为任或妊字,为万物被养育的意思。癸为揆字,万物萌芽的意思。

以上就天干、地支分别以文字学上的音韵加以说明。

十天干所属五行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其中,甲、丙、戊、庚、壬为阳干,乙、丁、己、辛、癸为阴干。

甲乙同属本,甲为阳木,乙为阴木;丙丁同属火,丙为阳火,丁为阴火;戊己同属土,戊为阳土,己为阴土;庚辛同属金,庚为阳金,辛为阴金;壬癸同属水,壬为阳水,癸为阴水。甲木为纯阳之木,名为大林之木,有参天之势,其性坚质硬,栋梁之材,故为阳木。

乙木为纯阴之木,名为花卉之木,有娆艳大地之美,其性柔质软,情满人间,故为阴木。

丙火为纯阳之火,名为太阳之火,有光明天地之功,其性猛烈,欺霜侮雪,普照万物,故为阳火。

丁火为纯阴之火,名为灯烛之火,有照千家万户之功,其性柔质弱,为人不为己,故为阴火。

戊为纯阳之土,名为城垣之土,为万物之司命,其性高亢质硬而向阳,生育万物,故为阳土。

己为纯阴之土,名为田园之土,有培木止水之能。其性湿质软,低洼向阴,造福人间,故为阴土。

庚金为纯阳之金,名为剑戟之金,有刚健肃杀之力,其性刚质硬,肃杀万物,故为阳金。

辛金为纯阴之金,名为珠玉,有镶嵌珠宝之用,其性柔弱,质温清润,装饰人间,故为阴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