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伟大的犹太人(下)
15355900000025

第25章 思想家(2)

夜色朦胧中,耶稣看见眼前的大小石块都像面饼一样,蓦然想起自己已经很长时间没有吃东西了,不禁饥肠辘辘起来。饼!饼是应该首先解决的问题,这并不是因为他目前正饥火如焚,而是他想到了大多数同胞在罗马帝国和犹太祭司贵族的双重压迫下生活贫困,最迫切的要求就是解决吃饭问题。

这时,他心里仿佛有一个声音对他说:“你若是上帝的儿子,把这些石头变成饼不就可以解决人们的吃饭问题了吗!”但是,另一个洪亮的声音立刻回答说:“人活着不是单靠食物,乃是靠上帝所说的一切话。”

耶稣心头为之一震:有道理!物质生活是必须解决的大问题,但不是人生的根本问题。大卫、所罗门时期曾经较好地解决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但人们却背离上帝去敬拜偶像,结果招来了沉痛的民族灾难。所以,心灵的需要比物质的需要更重要。要解决心灵的需要,必须整顿当前的宗教生活,进行心灵建设,使人们痛改前非,回到上帝的正道上来,迎接天国的到来。这正是施洗约翰所倡导的“悔改运动”的目的,应该全力支持约翰的工作。

用什么方式建立天国,怎样号召群众呢?心里那个模糊的声音又出现了:“行神迹啊!你可以在大庭广众面前,从耶路撒冷圣殿的屋顶上跳下去,以显示你是上帝的儿子,因为经上记载说:‘主要为你吩咐人,他的使者用手托着你,免得你的脚碰在石头上。’这样,人们就会相信你就是先知预言的那位从天而降的弥赛亚,拥护你作王了。”

那个洪亮的声音又立刻驳斥说:“不可试探你的上帝!”因为寄希望于神迹是对上帝的试探,纵然侥幸成功,得到人们的拥护,这种拥护也是不坚定的,一遇挫折肯定就会土崩瓦解。应该踏踏实实地在“悔改运动”的基础上唤醒人们的良知和对上帝的忠诚,才是最妥善的办法。

耶稣想了很久,终于作出了抉择:开展一场“天国运动”。天国就是上帝直接统治,上帝把公义、和平、幸福归还给这个被扭曲了的世界。这个世界是现实的,不是未来的。天国在人们心里,是人们心灵上的纯洁与平安,“行公义,好怜悯,与上帝同行”。于是,他决定首先全力支持施洗约翰的“悔改运动”,为“天国运动”铺平道路。

耶稣即已决定了自己要走的道路,就下山去找施洗约翰。他在约翰的门徒中遇见一些加利利的熟人,其中有渔民出身的西门、安得烈、雅各、约翰等。这些人原先就认识耶稣,早就佩服耶稣的为人及才智,现在看见连施洗约翰都如此推崇耶稣,就更加敬服他。

这时,耶路撒冷的犹太当局见施洗约翰的悔改运动声势越来越大,又风闻加利利的奋锐党人积极策划武装暴动,很害怕这两股力量联合在一起,就想先发制人,首先打击施洗约翰。于是,他们先派了几名祭司和利未人到约翰这里来探听虚实。

祭司们来见施洗约翰,问他说:“你是什么人?是上帝恩许的弥塞亚吗?”

“我不是弥塞亚!”约翰直截了当地回答。

“你是以利亚吗?”他们又问。

“不是!”约翰回答。

“那么,你到底是谁?”他们追问道。

“你们没有读过先知以赛亚的书吗?我就是那在旷野里高声喊着说‘修真主的道路’的人。”约翰肯定地回答他们。

被差来的人中有一个法利赛人,他指责约翰说:“你既不是弥塞亚,又不是以利亚,也不是先知,你凭什么给人施洗呢?”

约翰昂然回答说:“我不过是用水给人施洗,但你们中间有一个是你们所不认识的,他虽然是在我以后来的,但我连当他的仆人都不配!”这些人见抓不到约翰什么把柄,只好回耶路撒冷交差去了。

这一切都被耶稣看得清清楚楚。他认为这些人来的目的绝不只是探问约翰是谁,耶路撒冷的犹太当局肯定另有阴谋,与其大家聚在一起,树大招风,不如分散活动以减小目标。他将这个意见对约翰说了,约翰完全同意耶稣的分析。

于是,耶稣带着几名愿意跟随他的人另外找地方去开展悔改运动。他们来到约旦河的另一个地方,学着施洗约翰的样子为来听道的人们施洗,不过耶稣并没有参预施洗的事,他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宣讲悔改的福音上。

逾越节过后不久,耶稣带着门徒取道撒玛利亚回加利利去。第二天,他们来到撒玛利亚的叙加。叙加位于基利心山和以巴路山之间,是南北交通要道。

正午时分,他们觉得疲倦了,就在雅各井旁边休息。耶稣打发门徒进城去买食物,自己一个人坐在井旁边等候。这时,有一个撒玛利亚妇人到井上来取水。耶稣口渴,就对那位撒玛利亚妇人说:“给我点水喝,好吗?”

那妇人听了,十分惊讶。因为从口音与衣着来看,向她讨水的分明是个犹太人,而犹太人对撒玛利亚人的成见极深,素来不与撒玛利亚人交往,更不能用撒玛利亚人的器皿喝水,否则将被认为是沾染了不洁,更何况素不相识的男女是不能单独交谈的。于是她就回答说:“你不是犹太人吗,为什么向一个陌生的撒玛利亚女人讨水喝呢?”

“你如果知道上帝的恩赐,又知道我是谁,你就一定会向我讨活水喝了。”耶稣回答说。

“你又没有取水的器皿,这井又深,你如何能有活水呢?再说,这口井是我们的祖先雅各留给我们的,他和他的儿子们以及他们的牲畜都喝过这口井里的水,我们世世代代也喝这口井里的水。难道我们喝的不是活水吗?”那妇人笑着问道。

“我所说的活水,不是指这口井里的水。人喝了这口井里的水还会再渴,但若喝了我给的水,就会永远不渴。我的水是生命的活水。它要在喝它的人心灵里成为泉源,直涌到永生。”耶稣说。

“先生,既然这样,请把你的活水给我喝吧,使我能够永远不渴,免得我喝这口井里的水,喝了又渴,渴了又喝,还要跑这么远的路来取水。”那妇人要求说。

“我所说的活水不是物质的水,而是一种精神食粮,是上帝的恩宠。你肯接受吗?”耶稣说。

“我肯,因为我看你是一位先知。我们的祖宗在这里的基利心山上敬拜上帝,你们犹太人却说上帝不在这里,上帝在耶路撒冷,只能在耶路撒冷敬拜上帝。您说应该在哪里敬拜上帝呢?”

耶稣很认真地回答说:“你提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犹太人主张只能在耶路撒冷敬拜上帝,撒玛利亚人则主张在基利心山上敬拜上帝。依我看,你们都不对又都对。你们之所以都不对,是因为你们认为上帝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只能在一个地方,所以犹太人认为敬拜上帝只能在耶路撒冷,而撒玛利亚人则认为只能在基利心山,这样就都错了。实际上,上帝是无所不在的,他既在耶路撒冷,也在基利心山,所以,既可以在耶睡撒冷敬拜他,也可以在基利心山上敬拜他。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你们又都没有错。关键的问题是应该如何认识上帝。上帝是灵,凡真心敬拜他的,必须用心灵按真理来敬拜他。至于在什么地方、用什么方式敬拜他,都是次要的问题。”

正说着,耶稣的门徒回来了。那个撒玛利亚妇人立刻撇下水瓶,跑回城里去把耶稣的话告诉了周围的人。人们觉得耶稣讲得很有道理,和犹太人反对他们、批驳他们的话完全不同,就跟随那个妇人去见耶稣,请他住下来向他们讲解上帝的道。

耶稣就在那里住了两天,向撒玛利亚人宣讲悔改的福音,播种天国的种子。许多撒玛利亚人接受了耶稣所讲的道理,所以撒玛利亚后来成为初期基督教会很兴旺的地方。

过了两天,耶稣带着门徒离开叙加回加利利去,在那里开展悔改运动与施洗约翰遥相呼应。耶稣带着彼得等四人在加利利的各个犹太人会堂里巡回讲道,宣传天国的福音,同时给人医治疾病。

有一天在经过海边税务衙门的时候,耶稣偶然看到一个年轻的税吏正坐在那里发呆。那税吏名叫马太。因为干这行的在加利利都被称作“地狱的使者”,自是百姓们对横征暴敛,所以这些税吏都不得在安息日进会堂做礼拜,只可平日在路边野外听耶稣讲道。马太听耶稣讲过,如果真诚地悔改,连税吏也能到天国去,就万分激动。耶稣也已注意到他,现在见他满脸愁苦,就向前走去。

马太一抬头,见耶稣正注视着他,就深感惊讶。又听耶稣说“马太,放下你手中的事,做我的门徒吧。”一听这话,马太立即站起,丢下钱和帐簿,双膝跪在耶稣脚下,说:“我师,救我这个罪人吧!”耶稣轻抚着马太的头,默祷起来。于是“地狱的使者”马太做了耶稣的门徒。

在伯赛大,耶稣又收纳了腓力。这人擅于经商,听了耶稣讲道,才省察到天国之事远高于一切,就拜耶稣为师。耶稣还陆续收了另一个雅各和达太,思维精细的多马、马太、巴多罗迈以及犹大为徒。犹大原是圣城附近的加略人,后因贩运地毯常到加利利各城镇去。听了耶稣讲道,就怀着敬佩,拜了师。这犹大就是后来置耶稣于死地的那个出卖者。

12门徒随耶稣开始了新的行程。令人惊异的是,一些文士和法利赛人也来听道。耶稣的声威更高,更远了。

最后的晚餐

有一天,耶稣问十二门徒说:“人们认为我是谁?”

门徒们回答说:“有人说你是施洗约翰复生,有人说你是先知以利亚再世,也有人说你是先知耶利米或其他先知中的一位。”

沉默了一会,耶稣突然问道:“你们认为我是谁?”

这个出其不意的问题使门徒们一时不知道怎样回答才好。

彼得却应声说:“你是弥赛亚——永生上帝的儿子!”

其他门徒都一致点头承认。一股热流涌上耶稣的心头:门徒们终于真正认识了他。耶稣高兴地对彼得说:“彼得,你是有福的。你对我的认识是上帝亲自启示给你的。你是一块真正的‘磐石’,我要把我以后的事业建立在你这块磐石上,这就是我给你起名叫‘彼得’的意思。我要把天国的钥匙交给你,你在地上禁止的,在天国里也要被禁止,你在地上允许的,在天国里也被允许。”

几天以后,耶稣带着三个最亲密的门徒——彼得、雅各、约翰——到山上去祷告,让其余九个门徒在山下等候他们。到了山顶,耶稣让彼得等三人在一处背风的岩石下休息,自己登上不远处一块巨石,在那里祷告。

彼得等三人感到疲倦就不知不觉地打起瞌睡来。这时正值夕阳西下,金色的晚霞透过云隙正好照射在耶稣身上。三个门徒睡眼惺忪,忽然发现耶稣的形象与往常大不相同:他的脸上放射出异样的光彩,像太阳一样明亮,身上穿的外衣也发出闪亮的白光。忽然,耶稣身边似乎出现了两个人,一个好像摩西,一个好像以利亚。耶稣站在中间,三个人似乎在议论什么事情。

彼得忍不住大声叫道:“老师,这地方真好。请让我在这里搭三座棚:一座给你,一座给摩西,一座给以利亚。”

正说话间,一块云彩飞来遮住了霞光。门徒们揉揉眼睛,摩西和以利亚都不见了,只见耶稣独自迎着风昂首挺立在巨石之上。耶稣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决心走“受难的弥赛亚”的自我牺牲的道路。

但是,他知道门徒们不一定理解或不一定完全理解他这一决定的深刻含意。因此,耶稣让门徒理解自己的理想与决心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他决定首先向他们预告自己的受难,使他们做好心理准备。

一天,耶稣对门徒说他必须到耶路撒冷去,在那里接受长老、祭司长和经学家们的挑战与迫害,最后将被杀。彼得一听就急了,他把耶稣拉到一旁,劝他说:“老师,你千万不能这样做!”

“撒旦,退我后面去吧!不要拉我的后腿,因为你关心的不是上帝的事业,而只是人的事业。”耶稣责备他说。

到了加利利,耶稣再次告诉门徒们说,他打算到耶路撒冷去,在那里他将被交在反对他的人手里,他们要杀害他……门徒们听了,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都很忧愁。

后来,在去耶路撒冷的路上,耶稣把十二门徒带到一边,第三次对他们说:“我们现在到耶路撒冷去,我要被交给祭司长和经学家。他们要定我死罪,把我交给外族人凌辱、鞭打并钉上十字架。”

耶稣三次向门徒们预言自己受难,一次比一次明确与具体,但门徒们听了以后却将信将疑,似懂非懂,又都没有细问,耶稣也就不再向他们解释了。

这一天,公元30年,4月3日,耶稣最后一次参拜耶路撒冷的日子。耶稣经伯大尼山口,向圣城走来。他明知前面等待着他的是万山崩溃般的凶险,却仍抱着只手回天的决心前行。

离城门不远了,信众高歌而进:“耶路撒冷的众民,欢呼吧;你们的王已降临,他要施行拯救!”

几个法利赛人,汗流气喘,跑来央求耶稣:“夫子,制止你这些门徒和信众吧!”

耶稣却回答:“听着,如果他们闭口,那么连这路边石块也要呐喊!”

信众的歌声呼声更高。圣殿近了。耶稣紧皱双眉,怒目而视。原来在圣殿里,又有很多商贩。于是,耶稣义正言辞的赶走那些圣殿里的商贩。

在耶路撒冷的几天里,耶稣对撒都该派和法利赛派的抨击与揭露,使他们在群众中的威信大大下降。这些气极败坏的撒都该人和法利赛人恨不得立刻下手把耶稣置于死地。但他们知道支持耶稣的人很多,如果公开逮捕耶稣,不但毫无理由,而且肯定会引起骚乱,这是罗马当局绝对不能容许的。

于是,大祭司该亚法派出了几名精干的人到耶稣周围去见机行事,务必在耶稣的亲信门徒中找到一个可以利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