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上古传说
15354900000017

第17章 仙人传说(3)

蚩尤有一个孝顺的女儿,这个女儿最后变成了源自湘西花垣县的古苗河。这个女儿听说父亲被黄帝打败了,并被黄帝用枷锁捆住。蚩尤死后,木枷落到了古苗河两岸的崇山峻岭之中,变化成为了枫木。她不远万里来到崇山来寻找自己的父亲,只看到漫山的枫叶和枫树,悲痛不已。已为神的蚩尤正准备上天,但是他看到女儿悲痛欲绝,抱住父亲的脚不忍他离去,并接连磕头不迭。蚩尤于心不忍,遂将自己的玉印留下,他的女儿也化作了古苗河,从此融进了万里苗山。

有些书上记载,蚩尤的陵墓在山西东平县,筑得很高,人们常常在十月中去陵墓祭祀。陵墓中常有红色气流冲上云霄,就像从天上垂下的布帛一样,人们称之为“蚩尤旗”。

鲧禹治水

鲧是黄帝众多子孙当中的一个,他生活在尧帝和舜帝的时代,而鲧的儿子是禹,是继舜帝之后的禹帝。

大舜即位后不久,发生前世所罕见的洪水灾害。大水铺天盖地而来,转眼间,田地、树木、庄稼全被大水给淹没了,只见水连着天,天接着水,到处都是白茫茫的一片,看不到边际。老百姓没有了住所,有的逃到山上去,躲进了山上的洞穴里;有的干脆就在木筏上安家,随着大水东流西荡;也有的老百姓像鸟类一样在树上筑巢,过着风雨飘摇的生活。而且所有这些简陋的住所,在这狂风骤雨中,随时都有倾覆和被淹没的危险。

鲧看到人间如此的凄苦,决心自己想办法来平息洪水,为人民解除痛苦。可是这样滔天的洪水,泛滥了整个世界,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最终平息呢?鲧一直没有想到很好的办法。

他整天对着滚滚的洪水,愁闷万分,恰巧有一只猫头鹰骑在一只乌龟背上缓缓地游了过来,它们看到鲧闷闷不乐,竟然说话了。它们问鲧道:“鲧呀,你为什么这样闷闷不乐呢?”鲧于是把他想把大水平息但又苦于没有办法的愁闷心情跟猫头鹰和乌龟讲了。

大禹治水

“其实,要平息洪水,并不是件很困难的事情,问题的关键是看你勇不勇敢,怕不怕牺牲。”猫头鹰和乌龟不约而同的说。

“只要能够平息这罪恶的大洪水,为人们造福,我又有什么畏惧的!”鲧毫不犹豫地答道。

“你有没有听说过上界有一种叫做‘息壤’的宝物吗?要是你能得到这件宝物,这洪水就能很快被平退。”

“听倒是听说过,但是却从来没有见过,不知道它是什么样子,也不知道它到底有什么神奇的地方,更不知道这种东西对治水有什么帮助?”鲧不明白地问道。

这时,乌龟说道:“‘息壤’之所以叫息壤,是因为它是一种生长不息的土壤,平时它看上去很小很小,不会占多大的地方,但是只要碰到大水,它就能无限制的生长,马上就能够增长变大,堆积成山,集积成堤,直到把洪水阻挡住为止。用这种宝物来治理洪水没有制止不住的。如果你能得到这种宝物,洪水就能很快平息。”

“可是我怎样才能得到这样的宝物,这宝物到底藏在什么地方?快些告诉我吧!天下的百姓受的苦已经够多的了。”鲧急急的问道。

“我们也不知道这种宝物藏在什么地方,反正这是上天的宝贝,这宝贝当然就在天上。洪水也是上天降下来惩罚人间的,你要去取天上的息壤,是必然会受到惩罚的,就看你能不能作出牺牲了。”说完,猫头鹰和乌龟就游走了。

经过多方打听,鲧最后从土地神那里得知,这息壤就藏在玉皇的宝座下面,不过天兵天降看守得很严密,要得到这宝物好像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鲧还是没有被这眼前的困难所吓倒。他找到了他的好朋友防风,请求防风的帮忙。防风是一个巨人,站立的时候跟泰山一般高,举起手来就能达到天庭,他听了鲧甘愿牺牲自己也要治水的话之后,决定要不遗余力帮助鲧。

巨人防风站在泰山顶上,高高举起双手,把鲧悄悄地送到了天上。碰巧,天庭还没有上朝,守卫天庭的天兵天降也比较松懈,鲧就趁着这个大好时机,同时也凭借自己身材微小的特点,偷偷的溜到玉皇的宝座下面,很快就拿到息壤。然后,防风又把手伸进天庭,把鲧接了下来。

鲧得到了息壤,以前的那只乌龟也来帮助鲧治水。乌龟驮着鲧,从东到西,走南闯北,一路上,鲧在洪水泛滥的地方投下一点点的息壤,大水就很快被止住。神奇的息壤筑起了一条条万里长堤将汹涌的洪水挡住。这样,大水很快就平息了,人们又过上了安居的生活。

百姓非常感激鲧的恩德,决定拥戴鲧为王。而且,呼声越来越高,可是不小心,这呼声惊动了天上的玉皇。玉皇这才发觉息壤被偷,他十分愤怒,就派天兵天将收回了息壤,人间又重新回到了洪水的世界中。不仅这样,玉皇还决心严厉地惩治鲧。

最后,鲧被玉皇下令杀害了。鲧虽然被杀,但是他的肉身却三年了也没有腐烂。不仅这样,而且他那细小的身体越来越大,似乎在的身体里孕育着一个新的生命,要来完成父亲没有完成的事业。

鲧已经变得非常巨大了,甚至超过了防风。他腹中的生命也在不停的生长着,吮吸着他父亲的心血和精魂,能量也大大地超过了他的父亲。

天帝知道了这件事,很担心会留下后患,于是就派下一个天神,带了一把名叫“吴刀”的宝刀,想要杀害鲧肚子里的新生命。天神来到鲧的身边,看准鲧的肚皮,一刀劈了下去。刀锋一碰到鲧的肚皮,鲧的肚子就裂开了,从里面蹦出了一条大蛇,而且越来越大,最后化成了一条巨龙,盘旋飞腾,一跃而起,飞上了天空,落到地上后就化作大禹。大禹继承父亲的遗志,接着治理洪水。

大禹像

一开始,大禹也跟他的父亲一样,采取堵塞的方法,但是普通的泥土根本阻挡不住任何洪水的冲击,很快就会被洪水冲走。他只能想别的办法,有一次,禹正站在一座高崖上观察水势,忽然看见一个瘦瘦高高的人,白皙的脸孔,鱼的身子,从水波里翻腾踊跃而出,大禹以为是河精,实际上这是河伯。河伯给了禹一块水淋淋的大青石,就转身潜入水底不见了。禹把石头放在手里,仔细瞧了半天,先是看不出一点明堂。最后,石头上面那些弯弯曲曲的的线条提醒了他。聪明的禹顿然醒悟,一下全看明白了,原来这是一幅治理洪水的地图,上面那些弯弯曲曲的线条,就是地上河流的形状,以及应该开凿的河流的示意图。

从此,禹采用疏导的方法,让应龙拿尾巴开路,按照石头上的图样开凿了很多小的河道。渐渐的,洪水就沿着这些河道,流向东边的大海里。可是,桐柏山附近的水却怎么也没有退下去。原来,这里有一个水怪在淮河边上作乱。

这水怪的名字叫无支祁,长得像一只猿猴,白色的脑袋,青绿色的身体,眼睛还能放出灼人的光。它的身躯小巧灵活,可是力气却比九头牛的力气还大。这个水怪整天在水里横蹦乱跳,左冲右撞,没有一刻的安宁,闹得这里的洪水波浪滔天,久久不能退却。禹开始拿它没有办法,后来叫来天神童律、乌木、庚辰才把无支祁制服。大禹用大铁索锁住无支祁的脖子,又把它的鼻孔穿空,挂上金铃,把它压在了龟山下。

大禹最终平治了洪水,使人们又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禹凿龙门

在大禹治水的过程中,发生过很多离奇的故事。最值得一提的是禹凿龙门的故事。

大禹治水能够成功,除了有河伯的“河图”之外,还有另外一样宝贵的东西,这件宝物就是玉简。话说大禹正在开凿龙门山的时候,偶然间误入到了一个很大的岩洞里,这个岩洞深不见底,越往里走越黑暗,到后来即使打着火把也寸步难行了。他自己也不知道到底走了多久,走了多远。突然,他看到前面有一个东西在闪闪发光,并且越闪越亮,慢慢地这光竟照亮了整个岩洞,比白天还要亮十倍。大禹就壮大胆子走到跟前,仔细一看,原来是一条大黑蛇。这条大黑蛇非常大,也很长,大约有十余丈长。蛇的头上生有一只角,角上顶着一颗夜明珠。这条蛇好像认识禹似的,见禹走近了,就在禹的前面给禹带路。因为有了夜明珠的照亮,禹就再也不用火把,于是丢掉了火把,跟着大黑蛇一直往岩洞深处走去。走了一会儿,就到了一个十分开阔和明亮的地方,在这个地方还有一座殿堂。只见一群黑衣人簇拥着一个人脸蛇身的神坐在殿堂中央。禹一看到这种情形,心里马上明白了八九分,他知道面前坐着的就是华胥的儿子伏羲,于是就跪下问道:“您莫非就是始祖伏羲吧?您可知道人间正在遭受大洪水的灾难。”

“是啊!”蛇身人对禹说:“我就是那九河神女化胥氏的之子伏羲呀,我也知道地上正在发大洪水。”

他们相互认识之后,两人就很高兴地谈了起来。其实伏羲小的时候也吃过洪水的亏,因而非常钦佩大禹,也很想支持大禹。于是便从怀里掏出一支玉简交给大禹,并鼓励他一定要平息这场大水,为民造福。这支玉简形状像竹片,有一尺二寸长,可是它能伸长缩短,度量任何大面积的土地,这对大禹后来治水很有帮助。

大禹得到这件宝物,就沿途一路治水,不久就来到了龙门山。这是一座很大的山,这座山跟吕梁山的山脉相连接,位于如今的陕西和山西两省交界的地方,刚好挡住了黄河水的去路,使得黄河的水流到这里就改变了方向,往回倒流,水怪趁势掀起巨浪,造成洪水的大面积泛滥,把上流的孟门山都给淹没了。对于面前的这座山,禹还是采取疏导的方法,就叫应龙用尾巴把龙门山辟为两边,这样龙门山一分为二,分跨在黄河的东西两岸,就像两扇开着的门,让黄河水比悬崖峭壁间奔流直下。后人把这个地方取名为龙门。据说,江海里的大鱼到一定的时候就会集合在这山崖下面,举行跳跃比赛,跳过去的鱼就能成龙飞天,跳不过的就会摔得鼻青脸肿,下辈子继续作鱼。又说在龙门的附近有一条涧,叫鲤鱼涧,涧里最多的就是鲤鱼,这些鲤鱼从洞穴里跑出来三个月,就得逆流游到上游的龙门去,有本领的鲤鱼渡过龙门就会变成龙,否则就只能作鱼。后人李白有诗说:“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说的就是这个故事。

龙门下游几百里的地方,是有名的三门峡,相传也是大禹开凿的。禹把一段挡住河道的山破劈成了三段,使得洪水顺利流出。水流出的时候,包绕着这三段山,就好像通过三道门一样,所以叫三门。三门各有各的名字,分别叫“鬼门”、“神门”、“人门”。站在黄河两岸的陡崖上俯瞰河谷,只见大河从上游浩浩荡荡奔流过来,越往东,水势越急,刚刚流进三门峡的水,便被两座石岛迎面劈开,劈成惊心动魄的三股急流,随后这三股急流又被两岸突出的岩石紧紧卡住,瞬时间三股急流又拧成了一股,一齐从一百二十公尺宽的小豁口里硬冲出来,直震得满峡谷一片雷鸣巨响。这就是我们要在那里建三门峡水电站的三门峡的光景。在三门峡,至今还有大禹治水时留下来的遗迹:附近的七口石井,据说就是大禹凿三门峡时挖出来的,所以三门峡又叫“七井三门”。在鬼门岛上还有两个圆坑,活像一对马蹄印,却比井口还要大很多,人们叫“马蹄窝”,据说是禹凿开中流砥柱时,跃马跳过三门峡时马的前蹄在这里打了一个溜而留下来的。三门峡上游还有大禹庙,从前,打过山峡的梢公们都要给禹烧香许愿,吃饱喝足之后,这才驾起小舟趟过那汹涌奔腾的急流。

大禹

再说大禹治水,总是身先士卒,终日跋涉于沼泽地带,劳累和浸泡,使得大禹的两腿十分浮肿,小腿上的毛也全没有了,腰背也显得很佝偻,以致后人就将弯腰驼背的走路方式称为“禹步”。他整天奔波忙碌,树枝挂住了帽子也不顾,泥泞粘满了布鞋也不管。在整整十三年的治水时间内,禹曾经三过家门而不入。妻子女娇感觉非常孤独,也很担心大禹的身体,就跟随大禹出来治水,照顾大禹治水。后来,大禹修河渠修到堰师这个地方。这里到处是石山,形势相当险峻,一座大山——辕山挡住了去路。这座山岩石峥嵘,而且极为坚硬,很难开凿,他就吩咐女娇:“我在山崖边挂了一面鼓,等我敲鼓的时候,你就给我送饭来。”

大禹到了山上,就摇身一变,化作一头力大无穷的巨熊,嘴拱爪扒,硬是在坚固的岩石上挖出了一条深沟。正当他忙得不亦乐乎的时候,一不小心,踩落一块小石头,这小石头正好砸在鼓面上,可是大禹却一点也没有发觉,还是低着头继续开凿。再说女娇听到鼓声,高兴地给丈夫送饭过来。但是她万万没有想到丈夫竟变成了一头熊,就吓得化成了一块石头。这就是后来传说中的“启母石”,因禹是启的父亲。

大禹治水成功之后,成了一个很有作为的国君。大禹为了便于治理国家,他就把天下按天上的星宿的分野分成了九个州,就是古时候的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所以我们中国又叫作“九州”。大禹在他闲暇的晚年,还亲手编写《山海经》一书,记录他统治时期的地理风物和神话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