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一本书读懂大数据
15339400000032

第32章 大数据时代的个人数据管理(2)

在大数据时代,我们能够感受到更多数据的存在,只要我们能转变思维,就算身在垃圾堆,也能变废为宝。个人的大数据管理过程中困难重重,但就像大数据管理一样,不能因噎废食。只要你开始用这个方法去做,在3个月后,最晚也就是6个月之后,你会变成另外一个人。

《思考》中有一个例子说,如果你把某个人的左眼蒙上3天,3天之后,从医学的角度来说,他左眼相关的大脑部分会发生退化。这个意思就是说眼睛与大脑是互相影响的,而你看到的将影响你的思考,反过来你的思考方式又影响着你看到的东西。

所以说,如果你6个月内不断地积累知识,你也会发现你的思考结构发生了改变——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改变,而且是思维方式的颠覆式改变。这是因为你收集数据的方法已经不一样了,你积累的东西也不一样了,你变成了另外一个人,你会觉得你“混”得特别好。

也许你已经跃跃欲试了,但是以下几个方面需要你注意。

首先,你所选定的题目,一定是你感兴趣的,或者跟你的职业相关的。比如你喜欢宠物,你要成为养猫的专家,你就会每天收集养猫的数据,当别人问到怎么养猫时,你就能很快地知道某个专家说过相关的内容。

其次,个人大数据管理和做大数据一样,一定要从小处着眼,比如说你的目标是要成为电子商务专家,这个目标在一开始就显得过大了。

数据运营专家吴中亚在开始收集数据时,他只收集海外出口的相关资料和数据,在这个小领域里形成了一个小的大数据循环,然后走熟这个循环,再涉猎手机支付行业方面,然后是C2C和B2C行业等。在经历过小的循环之后,他才允许自己去观察别的领域。现在,在别人眼里,吴中亚是一个数据运营专家。值得注意的是,即便是现在,吴中亚也在一直训练这个循环。

再者,就是尽量让数据的收集变得简单。当你发现有用的知识后,一定要跟自己说,不要多做思考先收集,现在就收集,不是明天,更不是后天。有人在讲PPT,有价值的内容立即拍下来,而不是待会儿跟他索要PPT。知识的收集永远都是“现在时”,而且这个操作越方便越好,越快越好。其实收集是很简单的事,设置一个热键一下就能够将数据抓取过来。

最后,你一定要把这个“运营数据—数据化运营—运营数据”的循环打通成闭环,也要利用今天社会化的优势,学会借助别人的力量。这才是真真正正的大数据管理——形成一个有效的循环,形成一个可以不断获取数据和反馈的动态循环。可见,个人大数据管理能够为个人产生力量,让知识形成积累,成为你在人生道路上,从“命”到“运”最重要的分水岭。

现在,数据运营专家吴中亚除了自己这样做知识和数据管理,他还让自己的助理也加入到这个循环系统中,只要这个方式的方向正确,做好了协同,吴中亚甚至可以找几个助理一起用同样的方式转动这一循环。而他自己只需要做一个步骤:问他一个问题时,我该用什么关键词。这样,吴中亚就相当于新建立了一个知识体系,建立了一个新的循环,吴中亚和他的助理是这个圈子大数据知识的协同者。

无论如何,我们都要想尽一切办法来积累知识。首先要明确积累的目的,之后才是积累的方式,最后才是如何调用积累的东西,以及明确其是否影响了自己的决策。只有对数据有感觉的时候,才能对自己的职业产生影响。

这样下来,在两年之后,你就可以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而且这套方法论是可以被复制的。从今天开始,如果你喜欢猫的话,要成为一个精通如何养猫的人,只要按照这种方法论去做,保证两年后会在相关的知识领域成为佼佼者,因为这是一套有效的积累知识的系统方法。

自己的大数据是可以卖的

大数据时代,很多公司都在致力于海量数据,并分析用户的消费模式、生活习惯、地理位置等信息,以求进行更精确、更迅速、更智能的营销。而在一些用户看来,这些公司如此行为无异于把用户当成不断生产羊毛的羊,这些公司所做的就是把用户产生的数据收集到一起,而最后产生的利润却跟用户一点儿关系都没有。对于这些行为,他们表示不能接受。一位居住在纽约布鲁克林的软件开发者费德里科·萨内尔就是其中之一。

2012年,美国的互联网广告行业产值接近300亿美元,而萨内尔觉得,他每天都上网看视频、看广告,但是自己贡献了那么多居然没有得到一毛钱的回报,反倒让广告公司赚翻了天。萨内尔表示:“那些公司在用我的数据赚钱,当你使用它们的产品时,它们在获取你的数据。最后,它们赚了几十亿美元而我却一毛钱都没得到,这不公平。”根据预测,在2013年,美国的互联网广告行业产值将超过4000亿美元,于是萨内尔决定在这趟热潮中淘点金。他在一个众筹网站上发起了一个项目,从2012年2月份起便开始收集自己所有的数字轨迹,从网站到聊天记录到照片到GPS数据,在三个月以后,他已有7GB数据。根据萨内尔自己的统计,7GB的数据中一共有280万行文本信息,算下来有1500本书。软件记录的鼠标点击次数75.5万次,并排所有鼠标指针的像素长度为2英里261英尺。电脑摄像头自动拍照2.1万张图片,总计1.9GB容量以及约2万张屏幕截图。从其用GPS记录的地理位置信息来看,他在这3个月所行走的距离为1.9万英里,地理位置信息包括经纬度、高度、街道名称、城市、邮编和国家。他准备把积累了3个月的隐私数据卖掉,而且已经成功炒到1100美元,合计下来,每GB的隐私数据要卖1000多元钱。从萨内尔的价目表来看,一天的所有隐私数据售价为2美元,而这3个月所有数据的售价为200美元。花2美元你可以得到70个网站记录,500张屏幕截图,500张视频截图,一份GPS数据,一份应用程序使用记录,外加所有的鼠标运动轨迹。

萨内尔的意思很明显:与其让那些大公司贩卖我的数据赚钱倒不如我自己把自己给卖了。在他的Kickstarter页面上,萨内尔写道:“如果大家都像我这样做的话,我想那些卖家就会直接向我们购买私人数据了。我知道这听起来很傻,可是把这些数据拱手让人也挺傻的。”萨内尔并不是第一个有这种想法的人。问题是,单独或者极少量的数据不具备研究价值。因此,那些大公司总是大量且长期地购买这些数据,这也是为什么脸谱和谷歌能这么值钱了。

有一个问题摆在我们面前,大数据究竟是服务于个人还是服务于商业呢?如果是服务于个人的话,服务商收集用户数据无可厚非,用户拿不到任何报酬也毫无怨言。但是如果服务商收集了用户的数据之后再去为其他商业活动服务,服务商是不是应该根据用户隐私数据的贡献程度来对利润进行分成?

数据,产生于用户,又服务于用户,获益的也是用户,但是摆在台面上的是,广告商、服务商从基于用户行为而获取到的大数据中获利最多,赚了最多的钱。萨内尔的举动在大数据时代具有标杆性的意义。大数据是一座金矿,而金矿并不是凭空产生的。金矿的制造者正是每个身处大数据时代的人,当很多公司去采集大数据这个金矿赚得盆满钵满时,提供金矿的人们却没有分到应有的红利。当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自己生活中产生的“大数据”,开始关注自己的隐私数据是不是免费提供给一些公司赢利时,我们享受到的数据红利也将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