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一本书读懂微表情心理学
15338600000014

第14章 再完美的语声也掩盖不了心声(1)

古人有句话叫“察言观色”。也就是说,言辞能透露一个人的品格,表情能让我们窥测他人的内心。从言谈中,我们能发现一个人的地位、性格等,还能看到一个人所流露出的情绪,因此,从语意语调能捕捉其真实意图。

言为心声,言语推断出秉性

有道是“言为心声”,从语言中能反映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孔子这样说过:“不知言,无以知人也”,意思是说在和人相处时,如果没有听到他言谈,很难说此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在与其经过几次谈话后,通过言谈,我们就会对此人的行为、性情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杨明朋友的公司想从一家公司挖一个销售主管过来,但对方要价年薪是50万。但朋友不知道花这么大的代价值不值,因此犹豫不决。

一天,朋友找到杨明说:“老杨,你帮我看看,他是不是值50万的年薪。”

杨明说:“那好呀,你把他请出来,我们一起吃一顿饭就可以啦。”

“只要摸清他的底细,一顿饭没问题。”朋友爽快地答应了。

于是,朋友捎上杨明,在一家餐厅和那个主管见了面。

……

吃完饭,和那个主管道别后,他们回到车上,朋友问杨明:“这个人靠谱吗?”

“可能是个水货。”杨明回答说,“在饭桌上,当我问他凭什么在公司的获得良好的销售业绩时,他只是敷衍而过,并没有说出自己的营销方案。”

“作为一个销售精英,人家可能是不愿泄露自己的销售机密。”朋友说。

“不可能吧。”杨明说:“我问他为什么要跳槽的时候,他说和上司不合,难道也不对你说他们公司的一些机密的事吗?”

“可能是今天他酒喝多了。”朋友说,“你可是两斤白酒不醉的人呀。”

“他确实喝多了,你看他满口牢骚,还会猛说上司的坏话。”杨明说,“我很难看到这个人是个有才有德的人。”

“我再多了解了解吧。”朋友说。

后来,经朋友进一步了解,发现对方公司老总是他的姐夫,之所以在原单位取得的不错业绩,是因为姐夫的照顾所致。后来,姐姐和姐夫离婚了,缺少了姐夫的照顾,他在公司也呆不下去了,所以想跳槽。

“你凭什么秒杀了这个家伙?”朋友后来问杨明。

杨明笑了笑说:“你呀,生意做得大,书读得不多。多学学读心术,你就可以从他言行上推断这个人了。”

语言的运用大致的目的有两种,一是表情达意,二是对于内心的隐藏作用,现实中,人们语言的目的往往是二者并举。我们认识一个人,首先是要分清其言语的真假,从其真话中直接去判定这个人,从其假话中能辨别其内心的真实想法,这样,就可以从语言上去考察一个人。

老子有一句名言叫:“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这是口才中的智慧,更是通过言语对于人本质的判言。在这里,我们可以理解为“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知(智)者不言,言者不(智)”。意思是说聪明的人一般不随便说话,而随便言语的人大多都没有真知灼见。古语“知”可当“智”用,老子用“言”与“不言”给我提供了识人依据。

老子用最简单的语言教给我们如何识人,让我们找到为人实在而又有真实水平的高素质人才。

某公司决定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业务管理人员。招聘广告登出以后,应聘人数竟高达几百人。经过几道复试之后,最后筛选出15人。这15位应聘者个个都很出色,每个人的文笔都很出众;口才也非常好,可以说是有问必答、对答如流、滔滔不绝,真的很难分出个高低上下。人事主管一时之间也不知所措了,因为他觉得每个人都难以割舍,但15个人不能都留下啊,到底选谁呢?最后,人事主管决定通过酒宴对应聘者再次进行筛选,从而确定最终的人选。

宴会中,气氛非常热烈。人事主管也请来了公司各个部门的领导,他们坐在应聘者中间,相互敬酒、交谈,你来我往,笑语不断。

15个应聘者中大多数都自我感觉良好,业务水平也确实高人一筹,面试的时候,这些人表现的近乎完美。

但是,他们中就有人常出言不凡:“主管,你们只要选我,我能在两年之内赚几十万。”这种豪言壮语、轻言取胜、把赚钱赚钱挂在嘴边的人看似有胆有识,其实只不过是言过其实,给人以一种夸夸其谈的感觉——这种人所不知的是,业绩不是来自个人的保证,而是很多因素决定的。

他们中也有人则摆出了一副破釜沉舟的架势:“我这次来应聘是势在必得的,我已经下了很大的决心的,我都已经把原来的给辞了,因为我坚信,凭我的水平,你们一定会录用我的。”这种人把自负当成自信,把一次应聘当成人生的一场赌博,居然把全部的赌注全押在一次应聘上,这样的思维方法也太过于偏激了——这种人所不知的是,个人的条件只是做好业务的一个方面,自身以外的条件更为关键。

而有的人则不断的展示自己的苦苦衷心:“我多年的愿望就是能找一份搞外贸的工作,我已经应聘了很多次了,如果这次还是不能成功,那我可真……”这种示弱的表现就反映了此类人的性格较软弱,根本不能胜任外贸的工作——这种人最傻,他会以为公司会因为怜悯之心而录用员工。

这些人谈的很多,而正是他们的谈话暴露了他们的无所知:从事外贸这一行业的人往往需要刚柔并济,思维要多元化,有时要刚,察言观色,当机立断;有时也要柔,以柔克刚,以屈求伸。人事主管办的这次酒宴真可谓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人才之间也,其目的是想通过言谈决定人选的取舍。

从幽默的方式看人心

幽默感本身是没有局限的,每个人都有,但是它要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如果能将幽默感适时的表现出来,那么一个人的性格其实也就暴露无疑了。而且幽默这回事我们经常能见到,很多人都会在生活中时不时地来点幽默,不是这样的形式,就是那样的形式,不同的形式就体现了不同的性格特征。

第一种是为了打破一种僵局而来点幽默。这种情况我们经常能见到,比如说别人在那你寻开心,你又不能发火,这是可能就会有人出来打圆场,这时打圆场的方式最好就是以幽默的方式进行。这种人一般反应很敏捷,脑子转得很快,不管遇到什么问题,都能做到随机应变。这个时候如果巧妙地运用自己的幽默来打破这种僵局,很显然,他会成为众人的焦点,这有迎合别人心理的一种作用,因此可能就会被大家关注。因此这类人一般表现欲望很强,他们很希望自己能成为众人的瞩目的中心人物,能够得到大家的承认、注意和认可。

第二类,用幽默来挖苦别人。这种人也经常能见到,表面上看起来很不经意,可能好像就是一个单纯的笑话。但是自己的不懈、轻蔑已经完全表达出来了。这类人的典型特征是嫉妒心强烈,而且心胸嫉妒狭窄。如果你见到他们有落井下石的举动一点不用感到奇怪,这是他们经常干的事情,那种损人不利己的事情,他们干起来津津有味,乐此不疲。就连自己都弄不明白到底是为什么。一般来讲,他们很自卑,这可能解释为什么要做出一些让人不理解的举动的根源。生活态度非常消极,凡事总是不能看到积极的一面,对于别人的成就基本上也是持否定态度,其实根本就不知道这个成就是什么东西,凡事都喜欢否定。对别人催毛求痴,喜欢挑刺,而且对嘲讽别人有先天的爱好。不过他们内心其实从来都没有真正开心过。有的人不是用幽默来挖苦别人,而是用来讽刺、嘲笑别人,这种人一般自私自利,而且报复心强,也是见不得别人比自己优秀。

第三类,用幽默自我解嘲。这是非常需要勇气的一种行为,一般很少有人能做到对自己进行否定,而且这种方式也需要技巧。掌握不好,只有“嘲”没有“解”了。这类人一般心胸比较开阔,是那种典型的让人敬佩的类型。他们不但能够接受别人的批评,而且对这些批评能做到深刻的体会,并加以反省。如果是自己的问题,会想办法将那些已有的问题逐步改正。对别人的善意的批评看作是一种改进的激励,而不是愤恨,愤怒。

第四类,喜欢用幽默的方式进行恶作剧。这种人典型的特征是开朗,外向。如果你身边有一个这样的朋友,那是一种福气,因为他就像是一个开心果一样,时刻给你带来积极正面的生活信号,而不是沉闷无语。这类人看上去面对什么事都很轻松,不大放在心里,事实上也活得很轻松,他们很热情,对待朋友真诚,性格随和,喜欢开玩笑。

第五类,有准备的幽默。就是准备一些很搞笑的段子来讲,而且这些段子其实很单一,在不同的场合反复的讲。这类人在生活里,其实根本就不是幽默的人,他们的生活态度很严肃,甚至多数情况下是个拘禁的人,很愿意也善于控制自己的感情。他们之所以喜欢将那些段子,是因为他们太过在乎别人对自己的态度而已。

幽默感是天生的一种性情,而不是后天努力培养的一种习惯,如果你不是很有幽默感的人,没有一点必要去联系这种感觉。因为先天的有些东西是后天所没有办法弥补的,经过加工的性格不是自己的性格底色。

语速与音调反应内心变化

相同的一句话,用不同的速度讲出来,能表达不同的意思这一点相信没有人会反对。一个人内心的真实想法会很自然地反应在他的讲话方式上,这是不自觉的一种行为,他自己可能是有感觉的,也可能是无意识的。这个是不受自己控制的一种自发行为,内心的真实感受最直接的影响结果就是声音、语言,不同的内心想法有不同的表达方式。

对于一个人的表情,有人说就是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他的面部表情,就是脸上的肌肉反应;另一个就反映在这个人的语言表情中。所谓的语言表情就是这个人言谈的语气和音调,这也恰恰是微表情的题中之义。不是夸张的一种行为,而是一些很细小的反应,很细微的变化。通过他的语气变化、语速调整、音调高低,就能反应他的内在心理变化。如果你对他的其他方面的微表情把握的不是很准确,那么注意这个问题就能掌握个大概了。

声音会随着一个人的气而变化,所谓的“气”我们简单的就可以将它看作是内心的反应。内心世界有变动,生意自然不会一成不变。内心平静,语气就很顺畅,自然,平和,声音也会比较响亮;如果情绪比较激动,反映在声音上就是急促,激昂,高亢,声音开始往高音走,这是很正常的生理反应;如果一个人说话支支吾吾的,就说明他很可能是在撒谎,这是没有底气的一种表现,不诚实;如果一个人很诚信,很少讲谎话,对自己的表达的意思没有半点虚假,那么预期就会很自然,而且听起来很顺耳,节奏分明,听起来干脆利落,这就证明他很坦然;内心卑鄙,而且心怀鬼胎的人,一般说话阴阳怪气,有时候可能很刺耳,听不下去,也可能根本就不知所云;内心比较柔和的人,讲话就像是小溪流水一样,缓缓而行,不急不躁,有韵律,不停顿,舒缓有致。

一个人的说话给人的第一印象是语速。如果不是经过特殊训练的人,这是最自然的语言流露。语速非常快的人,一般来讲是那种侃大山有特长的;语速很慢的人,多数不善言谈,感觉很木讷。这是正常情况下最自然的一种情况,一般人都在这两种范围内,但在非常情况下,就会发生异变。平时语速很快的人,突然迟钝,结结巴巴,支支吾吾,讲话不连贯;或者是平时讲话很慢,但是突然口若悬河,长篇大论,就像是长江大河一样,一泻千里,这种情况都是有可能发生的,针对每种不同的情况,就要进行不同的分析。

一般来讲,如果平时讲话比较快,但在某种场合下突然变得缓慢了,不那么快了,半天冒两个字出来,这说明这个人当时内心充满了不满的情绪,对对方有很强烈的敌意;如果平时讲话速度比较慢,特定的时候,快起来了,这就说明很可能是被人讲到了他的痛处,或者是揭露了他的短处,或者是隐私,或者是缺点,总之是自己的负面信息暴露了,他要为自己的正确挽回颜面,要保护自己的社交安全,那么就会本能的提高的讲话的速度,用这种方式来掩盖这些问题。这是自我保护的一种应激反应,其实讲话的内容多数是不可靠的,虚假的成分居多。如果一个人的内心产生不安,就会有这种表现。

所以,如果你是某单位的领导,自己的下属突然出现这种行为,你要注意了,很可能是他的某项任务,或者是工作没有做好,这是在推脱责任。因为他很恐惧,但是限于当时的场合,根本就没有多余的时间来给自己思考到底该怎么应对,处于本能,就会胡乱说些话来作为一种掩饰。其实第三个人看得很明白,不过和他讲话的人并不一定能很清楚地了解他当时的心理状态。

除了语速,音调也是表达一个人心理想法的特征。音调拉高,就说明他要开始反驳了,转防守为进攻,因为他要用这种方式从气势上来压倒对方。其实这并不能达到效果,这是自己给自己的一种心理安慰,也是保护自己的一种微表情反应,这也是希望别人能注意自己。比如说婴儿,他如果想要自己的母亲注意自己,就会将哭声放大,尽量的放大。

语言的韵律也是一种心理反应指标。一般来讲,很自信的人,他们的言谈多用肯定语气,不容置疑,但是也表示了固执的一面,不容易听进不同意见;如果很缺乏自信,或者是为人一向软弱,这类人讲话一般会比较慢,甚至是慢吞吞的,让人很着急,不过他们一般做事很稳当,是那种非常成熟的类型。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讲话风格,政治家的语气和商人截然不同,科学家和艺术家大相径庭,迥然有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