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齐耶夫坚信自己的推断是正确的。为了让岛上居民相信他,以避免不必要的逃亡,他决定去火山口,在那里对岩石的变化进行实地考察。但这时,因为火山接连喷发,火山口已经很难接近了。在这种危急的情况下,专家们对塔齐耶夫的决定非常担心,都要求他放弃这个打算,因为这样太危险了。然而,塔齐耶夫毫不动摇,坚决去考察。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在以前就曾上百次地进行过火山探险,现在他又率领一支由9人组成的观察小组,于1976年8月30日前往火山口进行实地考察。塔齐耶夫在这次考察中差点失去了宝贵的生命。
塔齐耶夫带领的探险小组以极大的勇气和科学精神从火山口带回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这些资料证明塔齐耶夫的观点是正确的。由于他的正确推断,在瓜德罗普岛上面居住的人在火山的呼啸中坚持了正常的生活与工作,并没有逃离家园。所以,这里的人们对塔齐耶夫的杰出贡献十分感谢,将“无所畏惧的火神”的尊称赠给他。
在火山探险家和火山专家的共同努力下,人们已初步掌握了一些火山活动的规律,并根据这些成果和以往的经验,对火山爆发进行了成功的预测。除此以外,人类在预测火山和认识火山活动的同时,还进行了征服火山、改造火山的工作,这是人类在征服火山进程中迈出的重要一步,标志着人类征服自然的新起点,表现了人类的勇敢与智慧。
冰雹是怎样形成的
冰雹也叫“雹”,有的地方叫“冷子”,夏季或春夏之交最为常见。它是一些小如绿豆、黄豆,大似栗子、鸡蛋的冰粒。我国除广东、湖南、湖北、福建、江西等省冰雹较少外,各地每年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雹灾。尤其是北方的山区及丘陵地区,地形复杂,天气多变,冰雹多,受害重,对农业危害很大。猛烈的冰雹打毁庄稼,损坏房屋,人被砸伤、牲畜被砸死的情况也常常发生;特大的冰雹甚至能比柚子还大,会致人死亡、毁坏大片农田和树木、摧毁建筑物和车辆等。具有强大的杀伤力。
冰雹必须在对流云中形成,当空气中的水汽随着气流上升,高度愈高,温度愈低,水汽就会凝结成液体状的水滴;如果高度不断增高,温度降到摄氏零度以下时,水滴就会凝结成固体状的冰粒。
在随着气流上升运动的过程中,冰粒会吸附附近的小冰粒或水滴,而逐渐变大、变重,等到上升气流无法负荷它的重量时,冰粒便会往下掉,但这时的冰粒还不够大颗,如果这时能再遇到一波更强大的上升气流,把向下掉的冰粒再往上推,冰粒就能继续吸收小水滴凝结成冰。
在反覆上升下降吸附凝结下,冰粒就会愈来愈大颗,等到冰粒长得够大够重,又没有足够的上升气流能够再将它往上推时,就会往地面掉落。如果到达地面时,还是呈现固体状的冰粒,就称之为冰雹,如果融化成水掉下,那就变成雨了。由此可知,如果空气又暖又湿,有足够的水分,加上旺盛的对流状态,就有可能产生冰雹。有的冰雹松松软软的,就像是雪一样,但有的冰雹,就像是冰块一般,相当坚硬。
冰雹灾害性天气主要发生在中纬度大陆地区,通常山区多于平原,内陆多于沿海。我国的降雹多发生在春、夏、秋3季,4~7月约占发生总数的70%。青藏高原是我国冰雹多发的地区,例如西藏东北部的黑河(那曲),每年平均有35.9天冰雹(最多年曾下降53天,最少也有23天);其次是班戈31.4天,申扎28.0天,安多27.9天,索县27.6天,均出现在青藏高原。此外,比较严重的雹灾区有甘肃南部、陇东地区、阴山山脉、太行山区和川滇两省的西部地区。
冰雹灾害性天气主要发生在中小尺度天气系统中,常在低空暖湿空气与高空干冷空气共同作用导致的大气极不稳定的条件下出现,是小尺度的天气现象,常发生在夏秋季节,中纬度内陆地区为多。但是由于它的出现常带有突发性、短时性、局地性等特征,一旦发生,猝不及防,这使得对它的预测非常困难。因此,对冰雹灾害的防治,首先必须加强对冰雹活动的监测和预报,尽可能提高预报时效,抢时间,采取紧急措施,以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损失,特别是避免人员伤亡。
冰雹来袭时我们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关好门窗,妥善安置好易受冰雹影响的室外物品。
(2)切勿随意外出,确保老人小孩留在家中。
(3)暂停户外活动,如在户外,不要在高楼屋檐下,烟囱、电线杆或大树底下躲避冰雹。
(4)在防冰雹的同时,也要做好防雷电的准备。
洪水猛兽频频来袭
人们常用洪水猛兽来形容一些凶猛的事物,这足以说明洪涝灾害的危害程度严峻性。洪涝灾害是指因大雨、暴雨或持续降雨使低洼地区淹没、渍水的现象。雨涝主要危害农作物生长,造成作物减产或绝收,破坏农业生产以及其他产业的正常发展。
雨涝主要由大雨、暴雨引起,所以常和洪水灾害有密切关系。二者在概念上的区别是,洪水灾害指的是因暴雨急流或河湖泛滥所造成的灾害;雨涝是指因渍水、淹没造成的灾害。雨涝主要危害农作物生长,造成农作物减产或绝收;洪水除危害农作物外,还破坏房屋、建筑、水利工程设施、交通设施、电力设施等,并造成不同程度的人员伤亡。由于洪水和雨涝往往同时或连续发生在同一地区,所以进行灾情调查统计和分析研究时,大多难以准确界定区别,此时统称为洪涝灾害。
自古以来,洪涝灾害一直是困扰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灾害。在各种自然灾害中,洪涝是最常见且又危害最大的一种。洪水出现频率高,波及范围广,来势凶猛,破坏性极大。我国有文字记载的第一页就是劳动人民和洪水斗争的光辉画卷——大禹治水。时至今日,洪涝依然是对人类影响最大的灾害。
我国长江连年洪灾给中下游地区带来极大的损失,严重损害了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洪水不但淹没房屋和人口,造成大量人员伤亡,而且还卷走人产居留地的一切物品,包括粮食,并淹没农田,毁坏作物,导致粮食大幅度减产,从而造成饥荒。洪水还会破坏工厂厂房、通讯与交通设施,从而造成对国民经济部部门的破坏。因此,研究洪涝灾害的成因、类型、特点和防治对策尤为重要。
中国自古就是洪涝灾害严重的国家。据不完全统计,在从公元前206年到1949年的2155年间,共发生较大水灾1092次,死亡万人以上水灾每5~6年即出现一次,这种局面到现代尚无根本的改变。
洪涝灾害不但直接引起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还造成一系列其它灾害如滑坡、泥石流、疫病的出现。我国的雨涝1951~1990年。我国平均每年发生严重洪涝灾害5.9次,平均受灾面积667万公顷,其中成灾面积470万公顷,死亡三四千人,倒塌房屋200余万间。1991年全国有25个省、市、区发生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农作物受灾面积2400万公顷,死亡5133人,倒塌房屋498万间,直接经济损失达799亿元。
最近的洪涝灾害发生在2008年6月,受灾人口达4300万人,因灾死亡176人,失踪52人,农作物受灾面积2464千公顷、成灾面积1217千公顷。与多年同期相比,受灾严重程度并没有减弱。
对于防治洪涝灾害,我们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方面减少洪涝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加强堤防建设、河道整治以及水库工程建设是避免洪涝灾害的直接措施,长期持久地推行水土保持可以从根本上减少发生洪涝的机会。
另一方面,尽可能将已发生的洪涝灾害的损失降到最低。切实做好洪水、天气的科学预报与滞洪区的合理规划可以减轻洪涝灾害的损失。建立防汛抢险的应急体系,是减轻灾害损失的最后措施。
突破寒潮的侵袭
寒潮是指我国北方强冷空气像潮水一般,大规模地向南推进,所造成的大范围内急剧降温的剧烈天气过程,是一种严重的灾害性天气,群众习惯把寒潮称为寒流。但并不是每一次冷空气南下都称为寒潮。我国气象部门规定:每当冷空气入侵,造成一天内的降温幅度达10℃以上,且当地的最低气温在5℃以下的,才可称为寒潮。
入侵我国的寒潮,大部分来自西伯利亚北部和蒙古高原一带。这些地区,一年里获得太阳光热很少。尤其是在冬季:白昼短促,黑夜却很长,这样,空气就不断变冷,空气密度越来越大,气压越来越高。当冷空气积聚到一定程度后,在高空西北气流引导下,便会大规模地爆发南下,形成寒潮。
由寒潮带来的严寒、大风、霜冻等恶劣天气,给工农业生产和民众的生活都会带来不利的影响。寒潮带来霜冻时,温度会降到0℃以下,植物的细胞与细胞间隙中的水就要结冰,水结成冰以后,体积增大,产生一种压力,使细胞里的水分不断向外渗透,引起细胞脱水,造成植株部分枯萎或完全死亡。在北方,有时还会引起沙尘暴,对农业生产有较大影响。
冬季来临,我国大部分地区会受到寒潮的侵袭。寒潮每入侵一次,大风呼啸,气温就会大幅度一降,那么,寒潮是怎样形成的呢?
在冬季中,北极地区黑液漫漫,地面很少得到太阳辐射的热量,而且还要不断地消耗它在夏季半年中积贮的热量。于是温度不断地下降,高纬极地地区就成了冰雪世界。
冰雪又把太阳的辐射热大量反射回去,便使极地地面和空气变冷,于是在极地逐渐堆积起越来越强的冷空气。当它积累到一定程度,气压大大高于南方,一旦有适当条件时就会像决堤的洪水那样,向气压明显偏低的南方奔腾而下一泻千里,这就形成了寒潮。冰雪封冻的北极地区和高纬度的寒冷地区,是北半球寒潮的发源地。
寒潮入侵我国的路径大致分西北、北、西三条。而从西北来的寒潮较为常见,它从新地岛附近的北冰洋出发,经西伯利亚西部进入我国西北地区,然后向东南推移,直到长江中下游和江南地区。
从西北来的寒潮在途经西伯利亚时,经常会使冷空气得到补充而加强,变得又干又冷。每到一地,就会使当地气温骤降,同时产生大风和雨雪天气,其范围可波及全国。
寒潮爆发在不同的地域环境下具有不同的特点。在西北沙漠和黄土高原,表现为大风少雪,极易引发沙尘暴天气。在内蒙古草原则为大风、吹雪和低温天气。在华北、黄淮地区,寒潮袭来常常风雪交加。在东北表现为更猛烈的大风、大雪,降雪量为全国之冠。在江南常伴随着寒风苦雨。
我国在防御和应对寒潮、霜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1)应加强天气预报,提前发布准确的寒潮消息或警报。
(2)当气温发生骤降时,要注意添衣保暖,特别是要注意手、脸的保暖。
(3)关好门窗,固紧室外搭建物。
(4)老弱病人,特别是心血管病人、哮喘病人等对气温变化敏感的人群尽量不要外出。
(5)提防煤气中毒,尤其是采用煤炉取暖的家庭更要提防。
(6)在霜冻发生前,采取熏烟、灌水、覆盖等方法,提高农田的空气温度和土壤温度,以减轻霜冻对农作物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