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哈佛趣味心理学:最神奇的意志提升课
15338000000010

第10章 发挥自控作用,有效掌控自己的行为举止(3)

但是,正处于节食的被试者的反应则出乎了赫尔曼博士的预料。他们之中喝了两大杯奶昔的被试者比什么都没吃的那组被试者吃了更多的薄饼和曲奇。

这个实验结果令赫尔曼博士感到惊奇。赫尔曼博士对它进行了分析,认为这可能是因为节食者心中对每日摄入的卡路里量都有一个界限。当节食者喝下两大杯奶昔时,他们会认为这已经超过了界限,继而认定这一天的节食计划失败了,只能从第二天再重新开始节食。于是,他们对这一天接下来的饮食控制突然减弱,继而在品尝过程中吃下更多的食物。

不过这只是赫尔曼博士的一种设想,为验证这种设想是否正确,实验者进一步时此进行了实验研究。

因此在另一个实验中,赫尔曼博士同样让节食者和非节食者在实验之前一段时间内禁食,使他们在实验前处于一种饥饿状态。

赫尔曼博士将他们带到实验室后,分别给两种被试者中的一些被试者足够的食物。这些食物的热量超过了节食者给自己每日限定的界限。

然后,赫尔曼博士给所有的被试者端上三明治。其中每块三明治都被切成了4小块。当被试者停止吃三明治时,赫尔曼博士突然问每个被试者吃了多少块三明治。

结果,大部分被试者都正确地回答了赫尔曼博士的问题,但是,那些之前吃过食物的节食者的回答则大部分不对,不是高报了吃下的三明治的数量,就是低估了它们的数量。赫尔曼博士认为,这表明吃过食物的节食者已经忽略了三明治带来的负面影响。

可见,当一个人设定的界限被打破后,他对自己的控制也会放松。在自我控制过程中,当个体给自己设定的界限被意外打破时,个体更加容易放松对自己的控制。当个体给自己设定的界限被意外打破之后,个体容易忽略放松控制带所来的负面影响。虽然上述实验的内容只针对节食中出现的破“界”现象进行研究,但是,实验所得的结果却可以应用在其他方面的控制上。从上述实验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从实验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种发生在节食者身上的普遍现象。当他们给自己设定的限制被意外打破后,他们会在接下来的时间内放松饮食控制。他们会认为今天的节食计划已失败,只能明天再重新开始。在他们眼里,节食计划是断层的,是没有关联的。但事实上,食物产生的影响是持续累积的。你今天所吃的食物对你产生的影响不会明天就消失。它会累加在你过去的状态上,形成一种新的状态,并成为你明天以及以后所要面对的问题。也就是说,节食者每放纵一次,就会为他今后的节食计划添加一份压力。

因此,“今天已经节食失败就可以放纵地大吃大喝”的想法是不够理性的。它会阻碍节食者达到自己的目标。

上述实验对其他方面的自我控制也存在一定启示。实验中出现的情况也可能会出现在其他方面的自我控制上,只不过所产生的影响可能会有所差别。

对于锻炼身体的人来说,偶尔放弃一次锻炼对整个锻炼计划产生的影响可能较小。但对那些控制自己的休闲欲、交往欲,从而让自己认真工作的人来说,这种现象所产生的影响可能会比较大。

很多人在上午没有完成给自己设定的工作量时,会觉得自己肯定无法完成今天的工作量,从而在下午工作时放松对自己的控制。但事实上,工作量是累积的,你下午完成的工作量不应该受到上午完成量的影响。甚至应该对事情进行积极的补救,即在下午尽量多完成一些工作。

因此,在其他方面的自我控制上,我们也应该针对自我控制行为的性质,适当地提醒自己警惕实验中出现的这种现象,避免行为失控。

当自我控制的界限被打破之后,我们应该做的是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比如,有些人会觉得这是自我控制失败的表现,继而对整个自我控制过程失去信心,放松或者放弃自我控制。

我们应该接纳自我控制界限被打破的现实。自我界限被打破是很正常的事情。有时候,它的出现是因为一些意外因素,有时候是迫于压力,而有时候则是自控力下降所导致的。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我们难以避免这种状况的出现。不过,我们可以寻找合适的方法,避免或者降低这种状况对自我控制产生的负面影响。

所以,当你设定的界限被打破时,一定要提高警惕,警惕自己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放纵心理。你可以告诉自己,做任何事都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中间任何一次放纵都会对整个计划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另外,当自我控制界限被打破之后,我们应该尽量避免那些会诱发我们失控的刺激源。除此之外,我们可以想象一下暂时放松自我控制所带来的后果,来加强自我控制。

可以借用别人的监督力量

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在研究人的“自控”问题时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别人的监督,也许能够帮一个人成功控制自己的行为。他们发现,有时候,人们会在自我控制过程中给自己找个“战友”。他们和“战友”有着共同或者类似的自我控制目标,执行着类似的自控计划。

哈佛大学的露丝博士有个朋友想要早起锻炼身体,但是却苦于找不到同盟。露丝博士问他:“一个人不行吗?”朋友说:“也不是不行,但是一个人会觉得很无聊,很容易放弃。而有个人一起的话,就可以相互监督,共同进退,那样会坚持得更久。”

露丝博士发现,这种现象其实很常见,比如,哈佛大学很多学生在考取某些证书时,都会给自己找些伴儿。不是拉着朋友一起参加,就是加入一个考证的团体。

为什么人们都愿意在进行自我控制时,寻找目标相同或者相似的“战友”呢?难道“战友”能够提高一个人的自控力水平吗?人是一种群居动物,更喜欢生活在群体中。所以心理学家在研究人类的心理现象及其发展活动规律时,也会研究人类在群体中的心理现象。这一类型的心理研究形成了专门的学科:群体心理学。心理学家对群体心理学的定义是:研究结成群体的人们的心理现象、心理活动的社会心理学。

在研究群体心理学的时候,人们发现了很多群体现象,比如从众(指个体受到人群的影响,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以及行为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群体极化(指在群体中进行决策时,人们往往会比个人决策时更倾向于冒险或保守,向某一个极端偏斜)、社会助长等。这些群体现象证明群体对个人心理存在影响。

那么群体是否会影响个体的自我控制行为呢?下面是哈佛大学所做的一项实验,看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是怎样研究这个问题的。

实验者以一群从一个非营利组织获得货款的人为实验被试者。其中大多数是低收入的女人。实验者先将这群被试者随机分成两组。然后给予其中一组被试者一个免费的储蓄账户,让他们往里面存钱。而另一组被试者,实验者除了给予他们免费的储蓄账户让他们往里面存钱之外,还安排他们定期集会。在集会上,实验者让被试者们相互宣布自己的储蓄目标,相互讨论储蓄计划的进展。集会每一两周开展一次,其目的是让被试者们相互监督彼此的还款情况。

一段时间后,实验者将两组被试者存下的钱的数量进行对比。结果实验者发现,第二组被试者(参加集会的那组被试者)存下来的钱几乎是第一组被试者的两倍。

从这个实验的结果中,实验者看到了团体监督的力量。但是为了进一步验证群体压力对还贷的影响,实验者进一步展开了后续研究。

这个实验与上述实验的内容基本相同。只不过,实验者没有再让被试者们进行集会,她们也没有机会再讨论储蓄进展和他们的储蓄目标。而是定期给他们发送短信,向他们报告他们以及团体中其他人的储蓄计划进展。